抗战诗词成果极其丰富,名家辈出,各擅胜场,如果选择一人作为代表论述,实属不易。踌躇再三,最后认定了杰出女词人沈祖棻。这是因为,终其一生,她作为20世纪中国诗词大家已有定评,许还山《忆旧游》谓“共赞如椽笔,是《涉江》宏博,学界无争。”(《沈祖棻研究会会刊》2012年5月,总20期,天马图书有限公司);沈祖棻的恩师、词学泰斗汪东盛赞沈氏“诸作皆风格高华,声韵沉咽,韦(庄)冯(延已)遗响,如在人间。一千年无此作矣”。而且沈氏词作的顶尖之作正是产生于她历尽颠沛流离的抗战八年之中。这是中华诗词的瑰宝,永远值得珍惜。
一 沈祖棻生平述略
依据浙江《海盐县志》、《苏州市志》和沈氏夫君程千帆《沈祖棻小传》,综合整理如下:
沈祖棻字子苾,别号紫曼,笔名绛燕、苏珂。祖籍浙江海盐,1909年1月29日出生在苏州一个世代书香之家。自幼受家庭熏染,热爱文学。及长,入中央大学中文系攻读,毕业后又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得汪东、吴梅等大师悉心指点,又从传统词家吸取精华,转益多师,词艺乃大有长进。
1937年9月,南京遭到日寇的狂轰滥炸,沈祖棻和程千帆避难至安徽屯溪,匆促完婚后,就是饱经离乱之苦的八年艰苦岁月。在抗日战争的鼙鼓声中揭开扉页的400首《涉江词》成为现代词作的精品,从形式的运用发展到内容的广泛深刻皆称翘楚,再加上她与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几乎相同的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境遇,从而被方家视为“当代李清照”。
1942-1946年,沈祖棻在成都金陵大学和华西大学教授古典文学。1949年以后,她在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深受学生赞扬和爱戴,并有《宋词赏析》、《唐人七绝浅释》等著作出版。
1942年,沈祖棻在成都金陵大学成立了正声诗词社,该词社的诗词在《西南新闻报》上连载了一年多。
1957年,程千帆被错划右派分子,9年后发生文革,沈祖棻不免备受屈辱苦难。1972年以后,她于多年停笔之后,开始写作旧体诗,辑为《涉江诗》。至此,她为自己的创作别开生面,由单一的词人成为20世纪成就卓著的诗词家。
文革结束,她却不幸于1977年6月27日遭遇车祸而不幸逝世,享年仅68岁。
二 初涉词坛:“沈斜阳”的美誉
1932年春天,沈祖棻完成其导师汪东先生布置的课业,以一首《浣溪沙》交卷:
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
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此词写于“九一八”事变之后不久,其中的“鼓鼙”显然有所指涉,而“春愁”也绝非少女之思春也。汪东慧眼识人,深为震撼,从此对她青眼相看,沈祖棻也便专力于词,终成大器。
此词享誉词坛,使年轻的女词人赢得了“沈斜阳”的美称。我们亦不妨将此视为沈氏抗战词之滥觞,不啻一支凄婉的序曲。
三 无愧于“诗史”之名
众所周知,杜甫以“三吏”、“三别”为代表的一大批诗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现实,因而被誉为“诗史”。自那以后,能够获此殊誉的诗人不多。而评价沈祖棻的抗战词作,人们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诗史”概念。这是因为,沈祖棻痛感山河破碎,饱受离乱之苦,不但以其诗笔抒写了自己的切肤之痛,而且表达了亿万同胞同仇敌忾的精神,歌颂了前方战士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也反映了后方社会的诸多腐败现象。
我们不妨从以下方面来予以分析:
一、诗史者,离不开重大史实的真实描述。沈词就恰好正面歌颂抗日英雄的丰功伟绩、拼死决心和日寇令人发指的罪行。且举二例:为衡阳保卫战而写的《一萼红》和描写重庆大轰炸的《霜叶飞》。
衡阳是连接东南和西南的战略要地,包括航空、水运、铁路、公路,战略等价值。衡阳保卫战是发生在1944年6月22日到1944年8月8日之间,抗日战争后期空前惨烈的一场城市争夺战。中国守军以血肉之躯坚守了47天,延缓了日军延缓了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的步伐进程,加剧了日本内阁的危机,并最终导致了东条内阁的垮台。《一萼红》就是衡阳保卫战的诗的记录。
词前有序曰:“守土将士誓以身殉,有来生再见之语。”上半阙为:“乱笳鸣,叹衡阳去雁,惊认晚烽明。伊洛愁新,潇湘泪满,孤戍还失严城。忍凝想,践巷陌,胡骑自纵横。浴血雄心,断肠芳字,相见来生。”
真是一字一泪,力抵千钧。战士们决一死战,相约来生重逢的情景,至今读之,仍然催人泪下。
重庆大轰炸也是日寇犯下的与南京大屠杀一样的滔天罪行。沈祖棻1939年所写的《霜叶飞》即是亲历实录。其序有云:“寇机肆虐,一夕数惊。久病之躯不任步履,艰苦备尝,幸免于难,词以记之。”词曰:
晚云收雨。关心事,愁听霜角凄楚。望中灯火暗千家,一例扃朱户。任翠袖,凉沾夜露。相扶还向荒江去。算唳鹤惊乌,顾影正,仓皇咫尺,又催笳鼓。
重到古洞桃源,轻雷乍起,隐隐天外何许?乱飞过鹢拂寒星,陨石如红雨。看劫火,残灰自舞。琼楼珠馆成尘土。况有客,生离恨,断肠归路。
此词以血为墨,记录了一次寇机轰炸重庆的全过程及其灾难性后果,读来令人发指。
不仅如此,沈祖棻1942年3月在成都有感于时事,于病中所作《浣溪沙》10首,内容广泛,眼光开阔,甚至涉及整个二战形势,写出了诗人的见解、困惑、希望。在艺术上很有特色,采用古人“游仙”方式,因而旨隐词微,若显若晦,托意遥深。
二、沈词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大后方人民的家国情怀,感世伤时,每有佳句,扣人心弦。诗人的爱国赤诚感天地泣鬼神!请看:
故国青山频入梦,江潭老柳自萦愁。——《浣溪沙》
望故国,千尺胡沉,叹零落锦囊,枉抛心力。——《解连环》
但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高阳台》
如此月痕如此夕,江山应有血!——《谒金门》
忍看斜阳红尽处,一角江山。——《浪淘沙》
何日东归,父老中原望羽旗。——《减字木兰花》
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浣溪沙》
明朝怕,剩水残山,春归无地——《烛影摇红》
置于一己遭际之上的,总是祖国、民族之命运!总是汉家江山、中原父老!
三、当是时也,山河破碎,生民涂炭,民不聊生,沈祖棻身处其境,自有深切感受而形诸笔墨:
如《卜算子》中珠米薪桂的日子:“野藿不盈筐,都市归来晚。日日量珠斫桂炊,强说加餐饭。”《清平乐》写的则是囊中羞涩的窘况:“两三上市新蔬,担前问价踌躇。几日囊中钱少,归来何止五鱼。”
就是好景依旧,明月犹照,可哪有闲情雅趣呢?请看《调笑令》:“人静,人静,满地横斜树影。小廊如水澄清,今夜千山月明。明月,明月,警角声中愁绝!”
凡此种种,实则从日常生活反映那个特定时代民众的痛史。
四、在抗战期间的大后方,前方吃紧,后方尽吃,不公不平的丑恶现象与前方将士的浴血苦战,与众多百姓的茹苦含辛形成鲜明反差,具有强烈正义感的沈祖棻对此深恶痛绝,在其词作里有许多生动的表现。
这些作品往往以“组词”的方式呈现,盖因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单篇难尽其意也。其中的代表作可以举出她在重庆所作《浣溪沙·客有以渝州近事见告者,感成三首》,有评者认为“其笔锋之尖锐,感情之沉痛,似南宋林升《题临安驿》;而揭露阶级矛盾之深刻,不亚于杜甫《赴奉先五百字咏怀》。”(吴志达《沈祖棻评传》,《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另一组《减字木兰花·成渝记闻》也是淋漓尽致地揭露了社会上种种怪事乱象,所谓“立此存照”是也。
四 “闺怨”的时代内容
抒写爱情的篇什在沈祖棻的词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那个特定时代与她的个人身世一经结合,以她的绝世才华倾吐为词,就使这些篇章发散出耀眼的光芒,成为中华诗歌宝库里的熠熠珠玉。
沈祖棻有幸与同学、湖南才子程千帆结缡,一生历尽坎坷,但是二人甘苦与共,相濡以沫,传为佳话。沈祖棻有“当代李清照”之誉,而就饱经离乱而言,人们又把程沈类比于赵李。是幸耶不幸?反正离多聚少的八年造就了沈祖棻丰富的感情生活,给她的爱情诗提供了充盈的源泉。
1937年9月,日寇占领上海,程、沈二人双双逃离岌岌可危的南京,在安徽屯溪匆匆完婚。沈祖棻把这段经历写成《菩萨蛮》组词4首,成为罕见的“新婚流亡曲”。他们沿途品尝难民的艰辛:“罗衣尘涴频难换,鬓云几度临风乱。”“长安一夜西风近”,又不能不心忧国家的命运。还得记挂着远处的家乡、离散的亲人:“何日得还乡?倚楼空断肠。”
他们命运能品味新婚的甜蜜,很快就因命运的驱遣各奔东西,叫人联想到杜甫的《新婚别》。此后,沈祖棻在很多时候便只能以填词来寄托相思之情;由于不可能是那种卿卿我我的单纯的相思,往往掺和着更为丰足的情感,所以汪洋恣肆,不以组词出现不能尽其意畅其言也。当然也只有她这样才赡学富方能为之。如《临江仙八首》中的“昨夜西风波乍急,故国霜叶辞树”,“经乱关河生死别,悲笳吹断离情”,《浣溪沙四首》中的“不分流离还远别,却因辛苦倍相关。严城清角正吹寒”,都是泣血呕心之句,非沈氏莫属,亦非承平时期所可见也。
于闺怨别愁之中蕴含巨量的时代共同意识,实在是对沈氏所受磨难的反馈,一种天赐的珍品。
结语
由于本书时限所囿,只能论及沈祖棻的《涉江词》;就是《涉江词》也舍去了1945年之后的部分。事实上,她晚年很短的几年里所作《涉江诗》亦有极重的分量;诗词合璧,才能谈论她创作的总体价值。这是不能不作说明的。
然而,仅就《涉江词》中的抗战诗词而论,沈祖棻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已故的孔凡章先生是中国20世纪诗词名家,擅长七言歌行长诗。此体发端于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而至清初吴梅村再出《圆圆曲》以继之,时人雅称“梅村体”。孔先生在成功地创作了以梅兰芳为主人公的《芳华曲》之后,又于晚年贾余勇而作《涉江曲》,写沈祖棻身世,对《涉江词》评价极高。我们不妨引用他的诗句,略加阐释,作为本节的结尾:
易安一去无消息,后来闺秀空颜色。——这是肯定了“当代李清照”的评价,并且有了“绝后”的意思。
涉江双集今犹在,碧城箫管应难再!——碧城乃神仙居住之地,以碧城箫管喻沈祖棻的诗词,“应难再”也是绝后的意思,不过语气婉转一点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