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谷 于 2014-10-13 18:14 编辑
(二)从东北飞来一条信息:日本学者在否定屈原
1981年6月上旬的一个夜晚,,在重庆师范学院招待所的灯光下,黄中模正在阅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印的《文学研究动态(简报)》1981年第二期(以下简称“简报”)。筒报是吉林大学中文系张连第教授,从长春来重庆参加在此召开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会时带来的。其中首先刊登的是日本《铃木修次论中国文学各时期的特性》,据编者按说:
铃木修次,1923年生,日本东京教育大学教授,中国文学研究孝,1968 年,他与高木正一(立命馆大学教授)、前野直彬(东京大学教授)三人共同
主编了中国文学概论》和《中国文学史》。这两本著作,是约请了日本二十多所的二十余名教授、副教授集体撰写的,代表了日本学术界研究中国文学史的最新成果。
编者重点介绍了上述《中国文学史》的简况,此书约四十万字,“分八部分”,即:一、中国文学史导论,二、上代文学伦,三、六朝文学论……等。 编者云:
其中第一部第一部分导论,是由铃木修次本人执笔,它对中国文学史的总体面貌作了扼要介绍,并提出了一些总的观点。
㸔到这里,引起我的浓厚兴趣。对上述《简报》所译载的铃木修次写的《中国文学史导论》(下称《导论》)在第三节:“古代文学的特性”中,对《楚辞》的论述,作了认真的研读。其中小标题《楚辞与屈原传说》的原文云:
同《诗经》作品几乎都以“无名氏”方式流传的情形相反,《楚辞》多数作品是在屈原个人的名下被传诵下来的。但是,且不说《九歌》、《九章》
不能当作屈原个人之作,即使是同屈原关系最密切的《离骚》,是否如同传说的那样,是屈原个人的独创性作品,也还存在问题。
是什么问题?铃木继续说:“我认为,在南方的楚囯,有一些歌悲愁的歌曲,犹如日本的‘长呗’(民歌――笔者)它们与屈原传说结合起来,以屈原人物为焦点,集约而成为今日的《离骚》。这种观点是比较接近事实的。”铃木在此不但未举出任何事实与证据来否定《离骚》为屈原之作,反而凭空进一步作出结论说:
在《楚辞》的性质里,说来是有一些民族英雄史诗的变型因素的,它们全部被释为同屈原有关系,然而不能匆忙地把《楚辞》中凡与屈原悲哀情绪相合的东西,
都说成屈原 个人所作。关于此点,冈村繁(九州大学教授--译者注)《楚辞与屈原--英雄与作者分离论》一文已有详考。我认为:《楚辞》是从宋玉之后才开始有个人
之作的。屈原名下流传的那些作品,则是围绕着屈原传说,经过了一个时期,由不确定的多数人集约而成的文艺。
这就是铃木修次在《导论》里,论述屈原及其作品的全部文字,其结论是明确的,即不但《离骚》不是屈原所作,甚至现在流传的屈原作品,都是围绕着屈原传说,“由不确定多数人集约而成的文艺”,即屈原全部作品,都是无名氏所作。
尽管铃木修次在此文中,只有论点,没有论据,因其中提到了九州大学的冈村繁教授也有类似的观点,因此,我感到这决非铃木修次教授的个别人的看法,可能在日本学术界有一股否定屈原风潮,估计在日本还有人写类似文章。其中一定有他们列举的论据。后来的事实证明果然如此,经过我多年的精心收索,收集到还有立命舘大学的白川静、稻畑耕一郎与八代学院的三泽玲尔等大学教授、副教授和讲师。他们同声相应,写了不少否定屈原的文章。这是后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