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雄文!

我们正处于第三阶段,我们肩负着从理论到实践承上启下的历史重任,大家的努力将给新诗形式的成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大家共同努力罢,时代在召唤我们,新诗在召唤我们!

TOP

恭喜诗酒兄,完成了新作!拜读并学习ing.
诗如云态度,人似柳风流。

TOP

一、 世纪之初的崭新局面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没有诗歌”的日子终于过去了,新时期的开始,带来了新诗发展的第二个高潮。被冷落的格律体新诗也迎来了她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七、八十年代之交是她复苏的开始,是一段酝酿与预热的时期。

根据现有资料,最早旧话重提的是对于格律体新诗始终不能忘情的卞之琳先生。1978年12月,他在自己的诗集,以格律体新诗为主的《雕虫纪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序言中全面重申了对“白话新体格律诗”的观点。在1979年3月写的《完成与开端:纪念诗人闻一多八十生辰》的长文中,他把格律体新诗的创建作为一多先生“没有完成的开端”,认为“多谈谈这些开端也就是纪念他青春长在”;并且他又借此机会详谈了他对于格律体新诗的看法,还委婉地批评了当时诗歌创作“只要求自由”的倾向。(《纪念闻一多文集》,三联书店,1980)此文在读者中引起了反响,他还应《文学评论》之约,写过《答读者》(该刊1980第一期),其中谈到,“去年年底《诗刊》《光明日报》,还有东北的什么学术刊物上,也有过讨论”,使他“对读者的这种热切要求感到意外”。由此可见,格律体新诗的建设,一些诗歌界、理论界和一些读者也是不能忘情的。

对格律体新诗的关切,也侧面反映在第一个格律诗派——新月诗派命运的转折。本来,资产阶级,颓废,没落,甚至反动,无产阶级文学的对立面等等帽子戴得稳稳当当的,铁板钉钉,殊不知坚冰终于打破。1981年和198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分别出版了《徐志摩诗集》和《徐志摩选集》,都是由卞之琳作序,对这位饱受诟病的诗人做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因为徐氏一向被视为新月诗派的领袖,所以这实际上是为新月诗派“平反”的先声。而新月诗派名誉的恢复,又意味着格律体新诗命运的改变。

钱光培、向远看来心明如镜,但是在1982年还只敢用“《晨报副刊.诗刊》之群”作为新月诗派的代称(《现代诗人及流派琐谈》,人民文学出版社)。而吴奔星先生则在1980年就在《文学评论》上发表重评“新月派”的论文了。稍后的1981年,上海书店重印发行了那本有如“出土文物”的《新月诗选》,这是“新月”整体重现诗空的开始。也许因为是“拿来”,顾虑小些吧。1989年,在陈梦家的《新月诗选》问世38年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蓝棣之编选的《新月派诗选》,还是那18位诗人,入选诗篇却达200余首;蓝棣之的长序拨开了历史的迷雾,对新月诗派的地位与价值给予了正确的评价。同年,吴欢章主编的《中国现代十大流派诗选》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按照时间先后,新月诗派排列第四,只是把卞之琳划入了现代派,所收诗人减少了一位。不仅如此,对新月诗派的研究也有很大的成绩,发表了许多论文,对其功过做出了与昔日完全不同的论述。这对格律体新诗的发展,无疑有所鼓舞。

与发生上述变化同时,在七、八十年代之交直至80年代中期,中国诗坛汹涌着“朦胧诗”和“归来者”两股潮流,在形式上都是自由诗占居绝对优势,格律体新诗远离主流。其后,“诗态”的演变就更加匪夷所思,新诗朝散文化、无韵化的方向疾驰而去,使自己远离时代,背离读者,格律体新诗就更是被挤到了边缘的病原菌。兴许是因为中国有着太长久太深厚的格律诗传统,历代诗人们用各种格律样式写出了世代流传的无数优秀诗作,对格律的需要成为民族的诗歌美学基因,也因为自由诗始终不能如“胡琴”那样转变为本土的民族“乐器”,所以尽管外部条件很差,建立新诗格律的理想却怎么也不会泯灭,理论的研究与诗体的试验并没有停止,仍然在艰难而顽强地前行,一直坚持到今天,终于在新旧世纪之交,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创作实践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待续)

TOP

回顾格律体新诗20多年走过的道路,可以看到如下的事实:

一、理论研究的突破

这首先体现在研究力量的壮大。论文的发表,文集和专著的出版数量都超过了前两个阶段。不妨举几个例子:

卞之琳:《人于诗:忆旧说新》(三联书店,1984);

许可:《现代格律诗鼓吹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许霆、鲁德俊:《新格律诗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

陈本益:《汉语诗歌的节奏》(台湾文津出版社);

许霆、鲁德俊;〈〈十四行体在中国〉〉(苏州大学出版社,1994);

万龙生:〈〈诗路之思〉〉(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

程文、程雪峰:〈〈汉语新诗格律学〉〉(雅园出版公司,2000);

周仲器、周渡:〈〈中国新格律诗研究〉〉(雅园出版公司,2005)……

那么,在理论研究上究竟取得了什么突出的成果呢?

首先,在文体命名上,过去有“现代格律诗”、“白话新体诗”、“新格律诗”等多种提法,去年首先由“东方诗风”诗歌论坛提出了“格律体新诗”的概念,得到了许多同道的认可,以吕进为首的〈〈新诗诗体研究〉〉课题组已经采用,该书将于明年出版。如果此名得以通用,将为进一步的研究带来便利。

其他的重要成果有:“无限可操作性”的提出与论证,对于破除格律体新诗是硬切的“豆腐干”的误解与成见,以及克服一部分格律诗作者自身的错误认识具有重大意义。由邹绛开始,尔后由万龙生、程文、孙逐明等逐步完善的分类研究,是在已有的品类丰富的作品基础上,勾勒了格律体新诗的总体框架,即把格律体新诗按照各自的节奏规律,划分为整齐式、参差(对称)式和复合式,再加上目前已经比较通行的固定诗体:四行诗,八行诗和十四行诗,这样,就组成了格律体新诗的大家族。这些诗体运用起来,的确变化无穷,真正能做到闻一多当年所设想的“相体裁衣”,体现了“无限可操作性”。由此,研究者又进一步把整齐式、参差式分别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诗、词对应起来,把四行诗、八行诗、十四行诗分别与古代近体诗中的绝句、五律、七律对应起来,使格律体新诗在中国的传统诗歌中找到了契合点,找到了源头。

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其深入与细化的程度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比如骆寒超在《20世纪新诗综论》(学林出版社,2001)第三部分《形式论》中,对格律体新诗作了纵向的宏观的“史”的研究;陈本益采取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参照中国古代和外国诗歌,来考察格律体新诗的节奏,写出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许霆、鲁德俊对于十四行诗在中国移植、“驯化”历史的研究,充分肯定了几代中国诗人十四行诗的创作成就,雄辩地纠正了这种外来诗体“不适合中国”的谬见;外国诗歌翻译与中国格律体新诗的关系,对译诗所产生的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的剖析,是这一时期触及的崭新课题;程文、程雪峰的分类研究,细致到穷尽了各种字数的诗行包含的顿数的所有可能性;在诗人论领域,对闻一多、卞之琳、徐志摩、朱湘的研究相当盛行,其中不少涉及他们的格律体新诗(包括理论与创作),对其他重要格律诗人如邹绛、黄淮、丁芒、万龙生的评论也时有出现。凡此种种,充分证明了格律体新诗的理论研究,在新时期的可喜进展。(待续)

TOP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这一阶段理论研究的显著特点,也是一大优点。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同卞之琳一样,不少研究者如邹绛、丁芒、黄淮、万龙生、程文,同时也是诗人,把理论用于创作。而有待印理论专著《新诗格律问题》的丁鲁,则是诗歌翻译家,为译诗而进行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对两方面都起到促进作用。

理论家同时充任选家,也是一大特色,对于格律体新诗的发展大有裨益。有好几个成功的范例不容忽视:许霆、鲁德俊在撰著《十四行体在中国》的同时,就编选了《中国十四行体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屠岸的序言和编者的后记学术性很强,对阅读具有指导意义。此前,钱光培也编选了一本《中国十四行诗选》,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于1988年出版,每首作品都附有简短评析。前有长序,后有附录(中国十四行诗人谈十四行诗)。

程文、程雪峰为了配合其专著,还按照他们的分类排列,编选了《中国新格律诗大观》(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对入选作品的格律予以简析。

周仲器、丁元、黄淮、思宇也于2005年编选出版了《中国新格律诗选萃》,由吉林大学出版。此书入选作品系以诗人生年先后为序,书前冠以周仲器长序《新格律诗探索的历史轨迹与时代流向》,可以看出格律体新诗的发展脉络。这同样不仅仅是一种欣赏性读本,也是与研究密切结合的产物。

以上四个选本,比较充分、准确地展示了近百年来格律体新诗的创作成果,也可以说以创作实绩向世人宣告了格律体新诗存在的基础,并且预示了她的美好发展前景。(待续)

TOP

一、创作态势令人鼓舞

这一阶段的格律体新诗创作,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创作中对于格律体新诗有着诗体自觉的诗人明显增多,出版的诗集中,格律体新诗的专集或者以格律体新诗为主的当然也相应增多。而且因为受格律的约束,迫使诗人在语言、技巧上下功夫,其中很少粗制滥造的率意之作。两位格律体新诗的领袖诗人,何其芳来不及施展才情就不幸辞世,令人惋惜;卞之琳仍然关心试坛,扶掖后进,却吟咏极少极少。不过,他的格律体新诗自选集《雕虫纪历》197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格律体新诗的复苏提供了很大的推动力。

邹绛主编了《中国现代格律诗选》,后来在担任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刊《中外诗歌研究》主编期间,又给格律体新诗的研究提供条件,善莫大焉;他自己还坚持创作实践,写下了不少以整齐式为主的作品,自然明丽,冲淡平和,自成风格。1993年辑为《现代格律诗选》由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出版,是格律体新诗的重要收获。

80年代,胡乔木先后在《人民日报》、《诗刊》发表了几组格律十分规范、严谨的带有典范性的格律体新诗,于1988年出版了他的自编诗集《人比月光更美丽》。这些作品,实现了格律与诗情的和谐统一,充分显示了格律体新诗的艺术魅力,以及她可能达到的艺术高度,成为格律体新诗的又一座里程碑。说来真巧,其中收入格律体新诗28首,与《死水》恰好相同。其中的《仙鹤》可谓妙品,每行四顿,行行压韵,首节22行,第二节为回文,倒回去读,亦文从字顺,天衣无缝,妙趣无穷。

这个阶段,从事格律体新诗创作,并且取得显著成就的诗人还有:

黄淮是一位高产诗人,九言四顿体的创作很有成绩,此外还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他对格律体新诗的组织、出版工作也有很大的贡献。

河北的浪波以八行体见长,《神游》(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就是一本罕见的八行诗集。另有诗集《故土》,2005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陕西的刁永泉的《山谣》(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别开生面,作品完全采用口语和民歌节奏,诗内每节完全对称。这也应该是格律体新诗的一个路子.

江弱水是卞之琳的私淑弟子,1981-1991年间的诗作汇编为《线装的心情》(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其中格律体居多。他在之琳先生影响下,“十分投入地进行了一系列格律试验”,其十四行诗,卞先生评为“纯正光润”。

万龙生几十年如一日地追求格律体新诗,在诗集《戴镣之舞》和《献给永远的情人》的基础上增删,于1999年出版了《万龙生现代格律诗选》(作家出版社),这是第一本按照类别编排的格律体新诗集。

十四行诗的盛行是本时期的特色与亮色。有的诗人沿用英式、意式十四行格律,有的按照中国格律体新诗的格律要求,在格律上予以变通。两者都属于格律体新诗的范畴。无论数量或是质量,其成就以唐是(+水旁)为最。他的十四行组诗《遐思——诗与美》、《幻美之旅》与叙事长诗《海陵王》都独步一时,成为新时期十四行诗的代表。

屠岸也是十四行诗的代表人物。他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译者,熟悉其格律规范。国际题材是他的长项。其作品精微深邃,笔致婉转。1986年由花城出版社推出的《屠岸十四行诗》是格律体新诗创作的宝贵收获。

还有一位重要的十四行诗人是浙江的岑琦。他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一共写出了500首“汉式十四行诗”,收入《岑琦诗集》(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诗评家骆寒超在序言中称其“在约束与自由之间处理得颇有分寸”,给予好评。

其他喜用十四行诗体的诗人还有邹绛、吴钧陶、钱春绮、丁芒、江弱水、骆寒超、万龙生等。这里需要指出,那些完全不讲格律的“十四行诗”,不在本文视野之内。

(下面要写论坛了)

TOP

希望该版版主将此帖置顶一段时间。
诚交天下友,广结四方客,真诚为我本,潇洒走一回。

TOP

一、格律体新诗的一片热土

目前的诗坛现状,使格律体新诗的发表和出版都很困难,影响到她的进一步发展。不曾料到她竟然找到了一片热土,一块小小的绿洲。这就是一个名叫“东方诗风”的诗歌论坛。

“东方诗风”创立于三年前,原来叫“古典新诗苑”。一群不满意当前诗歌潮流的年轻诗爱者举起了唐吉诃德的长矛,祭起了“古典”的大旗与之对抗。

他们在自印的《古典新诗选集》的序言里明确地表示,反对与现实,与大众,与传统隔绝,要贴近现实,语言晓畅,注重音乐美,兼顾形式美。去年7月,这群诗友在合肥聚会,决定论坛改名为“东方诗风”,开辟“格律新诗”版块,并且集资出版格律体新诗集。聚会结束以后,随即开始集稿,不到半年,一本厚达450页、装帧精美,约请吕进为之作序的诗集《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就问世了。该书收入14位网络诗人的作品和孙逐明的系统理论长文《汉语新诗格律概论》——其分类与前文所述一致,每一首诗都标明所属类别,每行诗都划分音顿。出书以后,寄赠一部分给诗人、学者,反映良好。就这样,虚拟的网络世界就转换为真实的诗歌空间。这样一个其成员们有着共同诗歌观念,共同的努力目标的诗歌论坛是非常独特的。现在,已经有十多人比较熟练地掌握了格律体新诗的写法,新的作品每天都在产生。今年4月,又在柳州举行了第二次聚会,决定再接再厉,年底再拿出一本选集来。

这个论坛的主要负责人齐云、刘年、宋煜姝都只有三十多岁,热爱诗歌艺术,才华横溢,朝气蓬勃,信心十足。论坛的积极分子都不是玩家,而是执着的诗歌艺术的追求者。最可贵的是毫不急功近利,诗友之间亲如兄弟姐妹。几位版主完全是无偿服务,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花费在网上而毫无怨言。诗人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拓宽了题材面,创造了新手法。例如王世忠的“局长系列”讽刺诗穷形尽相,刘年把五、七言句分行排列,使古诗句式新诗化,都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有时,同一诗题,你唱我和,其乐融融。一年多来,我厕身于他们中间,充当他们的“诗兄”,似乎自己也变得年轻了。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格律体新诗的希望。

如今,这个论坛的骨干余小曲,又独力自办了“中国格律体新诗”论坛,与“东方诗风”并肩携手,为宣传、发展格律体新诗共同努力。如果能够聚集志同道合的诗友,一个论坛就可以成为发表、传播诗作,探讨诗艺、提高诗技的理想场所。可以设想,这样的论坛如果能够多办几个该多好啊!

网络阵地的开辟,不能不说是格律体新诗发展的一条新路,值得重视。

在21世纪之初的今天,格律体新诗所面临的形势,所拥有的条件,所具备的基础,我以外好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有了已经沉淀下来的丰厚积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在研究,评论,尤其是在创作上拿出更多更好的成绩,她的前途一定是无比辉煌的!一个无愧于我们前人的格律体诗歌(包括当代的诗词创作)占据其应有地位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续完

TOP

结构严谨,史料翔实,论证充分。读之颇有收益,备受鼓舞。值得一读再读。加精学习。
容淡华伫,材不材间。

TOP

呵呵,谢谢诗酒兄的努力。

让我增长了许多见识与信心。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http://blog.sina.com.cn/liushuiluohuachunquye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