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这个句子的语法成分:


杨梅 熟了的 勾引     |     还不 能让 你 动心
〔主语部分〕         〔谓语部分〕
---------------------
杨梅 熟了的 |勾引       还不| 能让 你 动心
〔定语〕 〔主语〕   〔状语〕〔谓语部分〕 
---------------------
 杨梅 | 熟了       能让 | 你  |动心
〔主语〕〔谓语〕          〔谓语〕〔兼语〕〔谓语〕


按:兼语是兼作宾语和主语。“你”是“能让”的宾语,“你”又作“动心”的主语。

TOP

这是一种欧化的句式,意思是的杨梅熟了产生的“勾引”,还不能促使“你”“动心”。

TOP

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这个句子的语法成分:


杨梅 熟了的 勾引     |     还不 能让 你 动心
〔主语部分 ...
孙逐明 发表于 2012-7-7 15:30


其实我不赞同对诗句进行语法分析。

记得吕进先生有这样的观点:判断语言的通常是意义准确和语法正确,但诗歌语言却常常是在不合这样的尺度中获得浓浓诗意美的。他谈到语言弹性的问题,认为同样的一行诗和一个词语可能并含几种可以复合的内涵,并含是指内涵要有“亦此亦彼”的可能,却更要有能够复合的功能——即用模糊的美给读者带来感受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扩,扩大了诗的想象空间。

马上老师“杨梅熟了的勾引还不能让你动心”一行,孙先生感受到的是“勾引你,你不动心”,老淡感受到的却是“杨梅勾引你,你不动心”,当然也有人会重点感受到“熟了的杨梅”,也有人的感受偏重于“动心”……不一而足。

吕进先生还说:诗歌语言不屑理会通常的语言习惯和规范,它只随着情感在想象和通感中跳跃,这就是语言的精炼美。

TOP

这是一种欧化的句式,意思是的杨梅熟了产生的“勾引”,还不能促使“你”“动心”。
孙逐明 发表于 2012-7-7 15:34



    欧化句式出现在十四行中,倒也天经地义。:D

TOP

回复 23# 老淡


    咱们写诗一般情况下无需分析语法,但是你必须把诗句写通顺,这是起码条件,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诗句是不通的,还谈得上诗歌的好坏吗?

  对于这种复杂的欧化的句式,究竟通不通,一是靠大家的语感,当语感无法判别的时候,作语法分析是不得已之举。

TOP

“熟了杨梅的勾引还不能让你 动心”是不通顺的句子,必须改成“熟了的杨梅的勾引不能让你动心”才通顺,但这个句子多了一个字,与格律不符,为了两全,所以最好是改成“杨梅熟了的勾引还不能让你动心”。

TOP

改成“成熟杨梅的勾引还不能让你动心”也是另一种通顺的说法。

TOP

诗歌语言的确常常突破故有语法规则,形成特异的诗家语,即所谓”诗有别裁“,但这些诗家语全都“似是而非”,即很像是通顺的句子,仔细分析,又与常轨语法不符。如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主谓宾定状补的关系一应俱全,很像一个通顺的句子:

“香稻〔主语〕啄〔谓语〕余〔补语〕鹦鹉〔定语〕粒〔宾语〕,碧梧〔主语〕栖〔谓语〕老〔补语〕凤凰〔定语〕枝〔宾语〕”。

仔细一分析,才发觉有主谓搭配不当的毛病:香稻不能啄,碧梧也不能栖〔按:实际上语法没有错误,错的是违背了逻辑〕。

按:它绝不会违背主谓宾定状补通常的语序,写成“啄香稻余粒鹦鹉”之类的句式。总之,其语序要“似是而非”。

由于人类天生有对于“病句”纠错的能力,大家自然知道这是为了照顾格律而进行了“倒装”,自然会按照正确的逻辑关系去理解诗句: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咱们不能拿“诗有别裁”当借口,而不顾语法规范,让明显的病句满天飞的。

TOP

改成“成熟杨梅的勾引还不能让你动心”也是另一种通顺的说法。
孙逐明 发表于 2012-7-8 08:59



    若严格论之,“成熟杨梅的勾引还不能让你动心”,也不甚通顺。

   虽然语法上不能通顺,但读诗的人都会明白,“勾引”“你”的是“杨梅”,而不是“熟了”。因此主语是“杨梅”,而不是“勾引”。

其实这一句若要改,也得改成“成熟的杨梅勾引还不能让你动心”,这样更符合语法规则。

TOP

汉语本身是意会的语言,硬套从西方传过来的语法,恐怕古往今来没几句诗是通顺的了。

不过马上老师的诗句既有欧化语言的倾向,孙先生以语法分析得出了“不通顺”的结论,好像也不为过。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