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我把自己的观点作进一步的阐述。

最初的艺术形式是诗、音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三位一体造成了三者的共性,这是其一;

诗、音乐和舞蹈毕竟是不同的艺术门类,都会有自身相对独立的个性,从而有各自的发展轨道,诗歌、音乐、舞蹈分道扬镳,自成体系,是必然规律。这是其二;

正因为三者有共性,虽然诗歌和音乐、舞蹈分道扬镳了,但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还是会时合时分,彼此吸取养料,从而向更高级的形式发展。这是其三。

片面地强调个性,单纯走纯诗和纯音乐的道路是不妥当的;片面地强调共性,单纯走综合艺术道路也是不正确的。这是第四。

共性是基础,个性是上层,综合艺术是基础阶段,纯音乐和纯诗是高级阶段,这是其五。

所以,任何时期的综合艺术都是值得重视的艺术形式,同时也不能满足于综合艺术,必须随时从综合艺术里面吸取营养,向更高级的艺术形式发展。

TOP

以下是引用游子在2005-11-21 1:19:35的发言:

什么是音乐?

音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声音,二是节奏。「咚咚咚咚」没有节奏,不能成音乐。「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咚锵--」有了节奏,那就是音乐。

诗里面的音乐,音乐性,音乐符号,如果不发出声音,它就还不能称为音乐;这和乐谱一样,虽然满纸音乐符号,充满音乐性,如果不变成声音(即演奏),它也还不是音乐,是乐谱罢了。

不发声的乐谱,不是音乐!

诗歌的音乐性也然,如果不把它与「有节奏的声音」联系起来,不把它变成「有节奏的声音」,甚至让它永不发声,或者发出没有音乐节奏的声音,那音乐性其实也还不是音乐。

以上不成熟意见愿与孙逐明兄以及其他诗友共同探讨。

音乐的三大要素是:节奏、旋律、调式。当然,这三大要素必须凭籍声音作为载体传达出去。

音乐有两大类,一类是只有节奏的音乐,例如鼓点;一类是同时有节奏、旋律和调式的音乐,例如小提琴。鼓点和小提琴的区别在于鼓点只有音长和音强的变化,小提琴还多了音高的变化。

诗歌特别是汉语诗歌的音乐美是三要素齐备的: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

音乐必须有声音,有节奏,但是有声音有节奏的却不一定是音乐。

诗歌的音乐性可以有两种方式体现出来,一种是配上乐曲歌唱,另一种是朗诵,从诗歌语言的声音本身里体现出来。所以歌唱不是体现诗歌音乐美的唯一途径。这一点朱光潜先生已经有精辟的论述。

TOP

以下是引用孙逐明在2005-11-20 20:42:24的发言:

优秀的诗歌必然是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的。

由于诗歌音乐性属于形式范畴,缺乏音乐性诗歌一定不是好诗,但富于音乐性的诗歌却不一定是好诗,好诗还有内容方面的需求。

另一方面,诗歌富于音乐性并不完全等同于能够入唱。例如宋词和元曲里就有大量富于音乐性却已经不能入唱的纯诗。

我很赞同孙先生上面首两个论点。只是由于写新诗的人们长期以来抛弃了诗的形式,使新诗变成「什么也不是」的另类艺术,并且陷入了「生存危机」,这个形式的问题才凸现了出来罢了。

我特別贊成孫先生「诗歌特别是汉语诗歌的音乐美是三要素齐备的: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之说。但愿我们大家都往这方面努力,往这方面靠拢。

朱光潜教授说,诗歌,舞蹈,音乐的「共同命脉是节奏。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Harmony),舞蹈可以不问姿势,但是都必有节奏。 但是,我看现代的许多朗诵家,却是故意把本来富有节奏的诗歌,朗诵成完全没有了节奏。对于这样的诗歌演绎,就好像对只供人们“眼看”的诗歌一样,我们又何必苦苦要求它们必具“音乐性”?

只是第三个论点,我很想与孙先生磋商以下。

特别是关于音乐性。何谓音乐性?具体来说,是不是就是指音律,韵律?

TOP

何谓诗歌音乐性,长期以来困扰着诗歌界,不是对诗歌创作产生误导,就是让人无所适从。

对诗歌创作产生误导就是所谓内在的音乐性,我曾撰文批驳,发在《中国诗歌研究通讯》2004年春季卷里,可参见 :http://www.dfsf.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16&ID=134&page=1

令人无所适从的概念有“音律”、“韵律”之类术语。例如“韵律”似乎是指押韵,似乎又不单纯指押韵,还兼指节奏之类,究竟何所指,似乎没有很清晰的界定。“音律”也有类似的毛病。

另外,大家也喜欢谈论诗歌的节奏、旋律,可诗歌的节奏、旋律是由哪些要素形成的,也没有一种清晰的解说。

要界定诗歌的音乐性这个概念,界定它我内涵和外延,其实最好的途径就是返本归元,从音乐〔乐曲〕本身的“音乐性”的由来上寻找答案。

这个问题我在《汉语新诗格律概论》里已经作了详细的探讨,即:

音乐〔乐曲〕的音乐性由三大要素组成:节奏、旋律和调式;其内涵和外延可参见《汉语新诗格律概论》。

与此相对应,诗歌的音乐性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节奏,二是旋律,三是韵式。

诗歌中三者齐备,是最理想的境界,三者得其一或得其二,也能具备一定程度的音乐美。

至于汉语诗歌的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是如何形成的,我在《汉语新诗格律概论》也有详细的讨论。

附带说明一下:朱光潜提到的和谐(Harmony),“Harmony”就是“旋律”。

TOP

另外,歌词的音乐性和纯诗的音乐性有何异同,我准备另外写一篇常识性的文章予以介绍。

TOP

「何谓诗歌音乐性,长期以来困扰着诗歌界,不是对诗歌创作产生误导,就是让人无所适从。」

「对诗歌创作产生误导就是所谓内在的音乐性」。

孫先生以上的論點非常正確,我完全贊同。我也希望詩友們不要再在所謂「內在音樂性」上面花費精力。

「要界定诗歌的音乐性这个概念,界定它我内涵和外延,其实最好的途径就是返本归元,从音乐〔乐曲〕本身的“音乐性”的由来上寻找答案。」

說得好!我也完全贊同。

只是關于音樂的基本要素,我覺得孫先生訂的標準高了。其實我比較贊成朱光潛教授的定義:「節奏」,我為它加上一個「聲音」:有節奏的聲音就是音樂。Harmony 其實不是旋律,它是「諧音」,是「噪音」的相對詞;旋律應是melody。弦音是諧音的典型,鼓聲是噪音的典型。有節奏的諧音﹝各種管弦樂﹞是音樂,有節奏的噪音﹝各種打擊樂﹞也是音樂;當然,按照這個標準,有節奏的人聲﹝包括朗誦﹞,也是音樂。

例如:

弦音:333-|333-|333-|| 它是有節奏的諧音,雖沒有旋律﹝melody﹞,已可構成音樂;1231|345-|345-|| 它是有節奏有旋律的諧音,是更高標準的音樂。

鼓聲: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是有節奏的「非諧音」,雖沒有旋律,仍可構成音樂;咚咚強--|咚咚強咚強|強咚強咚強|| 已是節奏有旋律的打擊樂。

以上說法對否?願與孫先生及其他詩友磋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28 7:16:39编辑过]

TOP

我只学过俄语,没有学过英语,感谢游子先生对“Harmony ”一词翻译的纠正。

我之所以有误解,是因为朱光潜先生曾经把“melody”也翻译成和谐,他在《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分析》里指出:“在诗和音乐中,节奏与“和谐”〔melody〕是应该分清的。比如磨坊的机轮声和铁匠铺的的钉锤声都有节奏而没有和谐,古寺的一声钟和森林一阵风声可以有和谐而不一定有节奏。节奏自然是帮助和谐的,但和谐不仅限于节奏,它的要素是“调质”〔tone quolity〕的悦耳性。这在单音和复音上都可以见出。节奏在声音上只是纵直的起伏关系,和谐则同时在几种乐音上可以见出,所以还含有横的关系。比如钢琴声与提琴声同奏,较与鼓声同奏为和谐,虽然节奏可相同。四声不但含有节奏性,还有调质〔即音质〕的区别。凡是读书人都能听出四声,都知道某字为某声,丝毫没有困难,但是许多音韵学专家都不能断定四声的长短、高低、轻重的关系。这可证明四声最不易辨别的是它的节奏性,最易辨别的是它的调质或和谐性。”

朱光潜先生是一个有建树的学者,他敏锐地发现了汉语四声以及平仄与诗歌节奏关系不大,而与钢琴和提琴的音乐性相似。但是他对于语音学和音乐理论的研究可能还不够深入,所以论述中还是有偏差的。一是他把和谐和旋律混淆了,二是他不明白节奏和旋律的本质区别,把音质当成了旋律的要素。

语音学告诉我们,任何声音都有四种要素:音质〔既声音的特质,发声的物体不同可导致音质的不同〕,音强〔即轻重,由声音的振幅决定〕,音长〔即长短,由声音的延续时间决定〕,音高〔即高低,由声音的频率决定〕。

音乐理论告诉我们,节奏由音强和音长构成,与音高无关,音高是形成旋律的第一要素。鼓点有节奏美而无旋律美,是因为鼓点没有音高变化;小提多了一个鼓点所不曾有的音高变化,所以小提琴既有旋律美,又有节奏美。

至于音质,它不直接决定节奏和旋律的构成,可会影响节奏和旋律的音色。比如锣和鼓都无音高变化而只能形成节奏,提琴和钢琴都有音高变化,都能形成旋律。锣和鼓的节奏之所以不同,提琴和钢琴的旋律之所以有异,就是因为音质的不同。

语音学告诉我们,汉语的四声与音强没有关系,其长短差别也甚微,它主要是音高的高低升降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调值。显而易见,它具备了构成旋律美的一切要素。古代诗词的平仄调理,就正是形成两种不同的旋律风格,流美婉转的律体诗和刚健沉着的拗体诗〔可参见我的《声律学漫谈》〕

以先生所举的例子也可以清楚地看出节奏和旋律的区别: 弦音:333-|333-|333-|| 它是有節奏的諧音,雖沒有旋律﹝melody﹞,已可構成音樂;〔这里没有音高的变化,所以只有节奏美〕 1231|345-|345-|| 它是有節奏有旋律的諧音,是更高標準的音樂。〔这里多了音高变化,所以有了旋律美〕

显然,汉语的声调不会如上面的弦音一样单调,它可以形成先生所举的第二种音乐美感的。我国古典诗词具有流美婉转的旋律美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理论研究者不过是归纳总结,把既成的事实准确地肯定下来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28 15:48:21编辑过]

TOP

学习并问好二位老师!
欢迎光临“中国格律体新诗网”!http://www.gltxs.com

TOP

又:

打击乐“咚咚強--|咚咚強咚強|強咚強咚強|”之类的打击乐,仍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音乐旋律,仍然属于音乐节奏的范畴。

所谓音乐旋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音乐旋律是“节奏”、“音调线”和“调式”的综合体;狭义的音乐旋律单指“音调线”,即“音调高低起伏形成的线条”,其中“音高”的变化是构成音调线的第一要素。

在打击乐“咚咚強--|咚咚強咚強|強咚強咚強|| ”里面,咚咚是鼓点声,“强”是锣声,鼓点只有一种音高,锣也只有一种音高,这两种音高有可能相异,也可能相同,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音质的不同;即使两者音高不同,比如鼓点的音高是“5”,锣的音高是“3”,说它们的组合就形成了旋律美也是不正确的,因为旋律还需要“调式”的配合〔关于调式,我在《汉语新诗格律概论》里,特别是《青涩的新诗时代》里有详细的叙述〕,仅仅两个音高是不可能形成调式的。所以“咚咚強--|咚咚強咚強|強咚強咚強|| ”仍然属于节奏美的范畴。

当然,锣鼓之类的打击乐也可以形成旋律,这就需要使用定音鼓或定音锣,即它们由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定音鼓配合予以打击。如我国的编钟就是这样的乐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28 15:49:35编辑过]

TOP

我把我对于音乐调式和诗歌韵式的有关论述引述于下:

《青涩的新诗时代》调式 韵式〔第十六篇〕

第四章 调式 韵式

第一节 音乐调式与诗歌韵式之比较

在音乐里,有了特点鲜明的节奏与音调优美的乐句,还不能构成一首完整的乐曲,必须由一定的调式把散乱的乐句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调式是音乐的组织基础。

什么叫调式呢?我们先看一首歌曲:

《北京有个金太阳》

561665|6653|66535|53—| 〔第一乐句〕 北京有个金太阳,金太阳, 561665|66531|23212|1—| 〔第二乐句〕 照得大地亮堂堂,亮堂堂。 1—|1—| 〔第三乐句〕 哎, 11221|22165|561665|6653|3212|1—|| 〔第四乐句〕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就是我们心中的金太阳。

我们仔细分析这首歌,就会发现它在音的安排上有四个特点:

1、音的数目一定,只有五个音——1、2、3、5、6,没有4和7;

2、五个音固定了,那么这几个音的相对高低也就一定了;

3、这五个音里有三个音〔1、3、5〕最重要,它们往往出现在乐句最重要的位置〔乐句的开头或末尾〕,给人以相对稳定的感觉,这三个音叫稳定音,其中1最稳定,叫主音;2和6是不稳定音。

4、如果曲调停在不稳定音上,就会使人感到不稳定,也就是说使人觉得曲子还没有唱完,需要继续进行下去,直到乐曲的最后,停在最稳定的主音〔1〕上,才使人感到完满的结束。

上述特点就是调式的特点:“几个音按照它们彼此间的相互关系〔高低关系,稳定与不稳定的关系〕,联成一个体系,并且以一个音为中心〔主音〕,这个体系就叫调式。”(注1)

诗歌要想具备典型完整的旋律美感,也应当有自己的调式;显而易见,韵式的作用就相当于调式。

我们已经知道,诗歌的声调就相当于音乐的音调;同一种方言里,声调的数目有一定,各声调的相对高低也是一定的。按理说,其中一个声调也能起稳定音的作用,但是,声调的绝对音高很不固定,总是随句调而上下移动,加之声调大都不是一个同度的单纯的音,并不是一个音符,而是一组滑音,所以没有那一种声调能够承担稳定音的职责。在诗歌里,韵就取代了稳定音的作用。

韵式在诗歌旋律的组织作用是很明显的:通过韵的串联,能把跳跃式的各个诗行的声调和语调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回环相扣、前呼后应、完整统一的韵律整体。

这种比拟是否牵强附会呢?请看如下的比较:

1、韵的位置:

韵同稳定音一样,出现在句首〔俄诗与英诗中就有押句首韵的诗体〕或句末〔韵脚〕。

我国传统诗歌里,两句一韵是最主要的结构形式;在歌曲里,两个乐节组成以个乐句是最常见的组织形式;在很多歌曲里,一韵诗歌就配一个乐句,韵正好落在稳定音上,前面举的歌曲就是一例。杨荫浏和阴法鲁先生研究宋姜白石的创作歌曲时就指出:“韵常为乐句终了之处。”〔注2〕

我国古典诗词中还有一种暗韵,指的是脚韵之外的句首韵和句中韵,例如:

鸾(舆)三(顾)茅(庐),汉(示乍)难(扶)。日(暮)桑(榆),深(渡)南(庐),长(驱)西(蜀),力(拒)东(吴)。美(乎)周(瑜)妙(术),悲(夫)关(羽)云(歹且)。天(数)盈(虚),造(物)乘(除),问(汝)何(如)笑(赋)归(欤)? 〔按:圆括号里的字都押了韵〕

这首诗头韵、句中韵、脚韵同用,旋律十分完整和谐动听,虽然从写作角度不足效法,但也可说明韵的位置与音乐里的稳定音相同。

2、韵的稳定性

韵的稳定性是显而易见的:一首押韵的诗歌,如果落在非韵句,总使人感到不稳定,觉得诗没有完,还要进行下去,直到最后落在有韵句上才感到完满的结束。

韵在诗歌旋律中的稳定功能,古代诗论家早就有所认识;沈德潜在《说诗(日卒)语》中说:“诗中有韵脚,如大厦之有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

3、音高在韵上的作用

虽然诗歌旋律不能完全入音乐一样有稳定音,但音高并非与韵式绝无关系、从诗经到汉魏六朝乐府,大部分诗歌是平仄分押的;唐诗更是四声分押〔近体诗全用平韵,古体则绝大多数四声分押,惟上去偶可通押〕;绝大部分词牌平仄分押,还有限用入声的仄韵词牌;在平仄通押的元曲和新诗中,平仄分押的仍然不少。这些讲究,就是因为韵脚如果连音高〔声调〕也能相同或相近,就能成为一种富韵,其稳定的组织功能更强的缘故。

韵式和调式还有很多相同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转调上。这一点放到下面章节去讨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28 15:56:43编辑过]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