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打擊樂沒有諧音,但它是音樂,已是不爭的事實。這證明朱光潛教授「音樂可以沒有諧音」之說是對的。打擊樂目前已是音樂學裡的重要分支,國際上重要的音樂院校都設有打擊樂專業。

我在電視上觀看過天津歌舞劇團在歐洲的音樂典堂「金色大廳」演出的一場打擊樂–全部清一色中國民間大鼓演奏–【老鼠娶親】,那絕對是一場精彩的音樂演出,比同場的弦樂、琴樂演出有過之而無不及,讓在場的洋人聽眾廳得如醉如痴。

TOP

游子兄可能没有看清楚我的论述,我从来没有说过打击乐不是音乐。

音乐有两个子类,一类是只有节奏而无旋律的音乐,中国的锣鼓乐就是典型。一类是有旋律的音乐〔这里说的是广义的旋律,广义的旋律必然包括节奏,它是音调线、节奏和调式的综合体〕,二胡、提琴之类的弦乐便是其典型。

另外,我也根本没有菲薄打击乐这种无旋律的音乐的意思。打击乐和弦乐是各有擅长的,而且这两种音乐经常相互配合,取长补短的,无论是中国的戏曲音乐还是西洋的交响乐都是这样。

以音强和音长为语言要素的西洋诗歌,可以有轻重律或长短律的节奏律,所以它们的诗歌音乐美主要是以节奏美取胜。

汉语则以音高为第一要素,表现为声调中音高的升降起伏。外国人常说中国人说话象唱歌就是这个道理。

而音节中的轻重长短规律含糊,所以汉语诗歌节奏感是不强的,而平仄递换的读诗词则以旋律美见长。

TOP

孫先生你好!你我的立場與基本論點其實很接近,我很喜歡與你作這樣的即興交流,会激发我的思想火花。當然,因為即興而发,常会缺欠深思熟慮,我希望孫先生與其他詩友多多包涵就是了。

我們在音樂的看法上可能有這么一點點不同:你以為打擊樂沒有旋律,而我以為有。這就牽涉到什么是「旋律」。是吧?

TOP

很高兴和你交流。

我们的分歧的确在于旋律的概念。我以为,关于什么是音乐旋律,不能以非专业人士的想当然作为根据,得根据音乐专著的定义作为依据。我所引用的旋律概念是多家专业歌曲创作理论书上共同的定义,而不是我个人一己之见,它们是:秦西炫《作曲浅谈》、李焕之《歌曲创作讲座》、李重光《简谱乐理知识》、苏夏《歌曲写作》。〔这些书我放在益阳老家了,不然我可以把原文引述出来。〕

我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特别强调要引用专业音乐理论的论述来讨论诗歌音乐性,就是因为以往的诗论家们〔包括很多诗歌理论界的权威,他们的误解造成的误导尤其深远〕大都缺乏最基本的音乐理论常识,也缺乏必要的语言学常识,大都是用诗人的感性印象来发议论,这样势必缺乏统一的、严谨的概念界定,自然是各说各话,失去了相互讨论交流的基础平台,怎么可能达成共识呢?

诗歌旋律虽然不完全等同于音乐旋律,但二者有密切的联系。我曾经缀文评论道: 歌曲作曲家们对声调、语调和乐曲旋律的关系都深有体会:“在创作歌曲的音乐主题时,要注意音调的进行尽可能与歌词朗诵的语调的起伏达到一致,以便歌词内含有的感情能够自然地表达出来,歌词也让人听得清楚。”(注1)“诗词和曲调之所以能互相结合而成为一种艺术——歌曲艺术,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着互相结合的因素,这就是声调上的抑、扬、顿、挫。”(注2)“曲调和语调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基本是一致的。实际上,曲调的本身就包含着语调的色彩。”(注3) 甚至可以说,歌曲的旋律,就是在模仿歌词的节奏以及声调语调的抑扬的基础上,通过夸张、强化、调整等艺术手法的加工而写成的。这种模仿的痕迹在歌曲里是处处可见,在地方戏曲里更为突出。 为了让大家更加更清楚地看出这种模仿的痕迹,我把几首歌词的声调仿造五线谱的形式标示在乐谱上,与曲调谱作一对照。 为了比较的方便,语音中的五度分别译成变调唱名法中的音阶“1、2、3、4、5”〔在实际中的语音五度的音域比乐谱中的五度要宽〕;因语调引起的音高变化暂不考虑,声调的语流音变则按实际读法译出。 《卖报歌》 ……〔略〕 长沙花鼓戏《戒洋烟调》《野鸭洲插曲》 ……〔略〕

以上也是我个人的一己之见,是否正确,请大家批评。

注1:秦西炫《作曲浅谈》p6;注2:李焕之《歌曲创作讲座》p12-13;注3:《歌词创作简论》p347

TOP

孫兄:你我所見略同。

關于弦律,我沒有深思。只覺從純音樂的角度看,「旋律」應比「聲音」和「節奏」這兩個元素之外更高層次的元素,它似乎是純音樂﹝包括打擊樂﹞的一種音樂「語言」,可以讓純音樂舒發思想、感情、意義等。不知然否?

TOP

游子先生,对于诗歌的音乐性的基本观点我们的确是相同的,只是我力求术语的使用更加规范准确而已。这么作,能给大家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可以避免很多无谓的纷争。

旋律并没有你想像的那么复杂,它不是纯音乐的专用术语,是歌曲里最普通的概念,只要是歌曲,都会有旋律。另外,纯音乐里的鼓乐,大都没有旋律。

我不妨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节奏和旋律的区别和联系。

在音乐里,缺乏音高变化〔更具体地说,不能形成1、2、3、4、5、67……之类的音阶〕的等长声音,按一定的轻重格局予以反复,就能形成节奏,例如二胡只拉空弦,拉出这样的曲子:

5 5 | 5 - | 5 5 | 5 - | 5 5 |55| 5 5| 5 -|| 这是四分之二的曲子,每一个四分音符占一拍,每小节两拍,第一拍强,第二拍弱。由于它缺乏音高变化,所以它只有节奏,而无旋律。听觉上,大家只会听到平直的一个声音的强弱长短变化〔重轻| 重轻|重轻|重轻|重轻|……〕,听不到声音高低起伏的变化。这种声音构成的曲子是只有节奏没有旋律的。 我们再听这样的歌曲: 《北京有个金太阳》

561665|6653|66535|53—| 〔第一乐句〕 北京有个金太阳,金太阳, 561665|66531|23212|1—| 〔第二乐句〕 照得大地亮堂堂,亮堂堂。 1—|1—| 〔第三乐句〕 哎, 11221|22165|561665|6653|3212|1—|| 〔第四乐句〕

〔按: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下划线这里无法标示出来,大家可以自行补充〕

这也是一个四分之二的歌曲,它一方面保存了前一个曲子所有的“第一拍重、第二拍轻”的节奏特点,它还多了“1、2、3、5、6”这几个音符的变化。在听觉上,我们既能感受到“重轻|重轻|重轻|重轻|重轻|……〕的节奏感,又能听到声音在抑扬起伏地变化,这种声音的抑扬起伏的和轻重变化的统一体〔还有音阶的组合关系和稳定音的配置,这就是调式,我在前面的帖子里已经作了介绍〕,这就是旋律。

在音乐的前面,节奏和旋律各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几分之几拍,都是表示节奏;而西洋乐谱里的c调、e调、降g调之类的调式说明,和中国乐谱里的正宫调、小工调之类调式说明,都是旋律的表述方法。

TOP

另外,也不是所有的打击乐器都没有旋律;只要能组成音阶〔1234567……〕的乐器都可以有旋律。比如扬琴、木琴、编钟等等就是。 敲击一面鼓当然只有节奏,可是十多个定音鼓〔它们的音高分别是1234567……〕,也可以敲出旋律出来的。

TOP

「我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特别强调要引用专业音乐理论的论述来讨论诗歌音乐性,就是因为以往的诗论家们〔包括很多诗歌理论界的权威,他们的误解造成的误导尤其深远〕大都缺乏最基本的音乐理论常识,也缺乏必要的语言学常识,大都是用诗人的感性印象来发议论,这样势必缺乏统一的、严谨的概念界定,自然是各说各话,失去了相互讨论交流的基础平台,怎么可能达成共识呢?」

孙兄所说,我很有同感,也非常赞成。希望以后在这方面多向你请教。

TOP

文学史和许多诗论,都喜欢强调古代诗歌和音乐的密切联系,可大都只是抽象地说说“古代诗歌可以配乐歌唱”,可究竟诗歌和音乐是如何联系的,极少有人做过具体细致的剖析。

我们从“古代诗歌可以唱”之类的抽象评述里究竟又能具体学到一些什么呢?

我准备写一些这方面的常识性的文章,也希望有研究的或有歌曲音乐创作经验的同好一起来作这方面的工作。

TOP

以下是引用孙逐明在2005-12-3 15:50:40的发言: 另外,也不是所有的打击乐器都没有旋律;只要能组成音阶〔1234567……〕的乐器都可以有旋律。比如扬琴、木琴、编钟等等就是。 敲击一面鼓当然只有节奏,可是十多个定音鼓〔它们的音高分别是1234567……〕,也可以敲出旋律出来的。

我想,同一个鼓,或者同一种鼓,也可以奏出旋律。我举的《老鼠娶亲》就是同一种鼓的演奏,我想若没有旋律只有节奏,不可能表现那么丰富又戏剧化的内容。中国南方的舞狮,一个击鼓士也能奏出旋律来。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