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你的乡音变了吗?

冷冷论平仄, 古来多变迁. 平水虽留连, 今人早不传.

说起平仄,曾被格律诗词作为标尺,据说它神力之大,是自诗经以来必遵的圣条.更有网上名家,动则以出律封杀一些作品,比古人有过之无不及.这平仄的神气,被祭成了捆仙绳式的法宝.更有为新诗加平仄格律套的.我怎就不以为然?

其实平仄就是四声的再分类,而四声发音,是人讲话都带的,从孩提呀呀学语就开始学掌握它了.不能把吃饭(恰奔)说成"迟翻",把醋说成"粗",把穿衣说成"喘姨"吧!这四声就在平常语言中,有什么稀奇呢?有,就是有! 从大中华这块神奇土地上,就有56个民族,几十种语言,9600万平方公里国土,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距,发音差异,不下千种,且不论少数民族族语的巨大不同,就这个汉族语的差异,就洋洋洒洒,江浙语,闽南话,湖南邵阳话,广东白话,南宁白话,等等地域语言差异就天话乱缀,为了交流方便,古时就已用官话来统一,几千年了,各路发音依然百话齐放.一个方块字,究境又多少念法,我还没统计过.这些方言(土话),也就是乡音,也给人亲切感,这不,贺之章一句"乡音无改",就千余年流传不废. 诗有形.诗这东西是讲形式的.据说古诗的形式有两大限制:一是用文言(这同各古文体是一致的),不用白话既彰显高贵,也有书写印刷的便利.二是韵律和音乐性. 要能歌能唱,便于朗朗地吟咏诵读.到了唐,格律诗体出现,对平仄运用有了较严的规定,这既是韵律的需要,也是考试的标准.在这里,平仄就具有了政治作用.

诗不是唯形式主义的.诗是感情的喷发,诗是意象的升腾,志是诗的精髓.其形式如衣如履,是为内容所用的.所以,就在最推崇格律的唐代,陈子昂的无韵散诗<登幽州台歌>,一样被推崇倍至,崔颢的<黄鹤楼>还是以内容取胜,并没苛责他出律,是冒了牌儿的七律诗,刘若虚的歌行体<春江花月夜>仍被视为压卷之作(古风体并非不和谐,但它没有死格之限四声运作是依作者自用的).一种形式到了死板硬套削足以适履的程度,是不足取的,是自取消亡.以宋词为例,丢了曲谱,已无唱工配合,丢失了重要的音乐面,又字字死定格求,这就是四千余调,而常用不过百牌的原因.说填词是调寄,都是伪托,没了曲谱.有什么调?不就是个格律平仄么?毛泽东的千古佳作<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念奴娇.昆仑>那一首不出律?好作品,不可能为形式所困,反过来说,只有不为其所困,才会有佳作.

再者,在提倡普通话的今天,以用古平水韵为荣,我以为不足取.现实存在是,一话为主,百话共存,你按平水韵写的合律的作品,按普通话就出律,从实用方面看,这作品是被百种语言来读的,在百种语里,就无不出律的东西,你在哪装清高?

说写诗人不懂韵,纯属贬词.但现今的新体诗,就不讲用韵了.不用平仄死限诗,正是有利古体今写,让它的路走下去的一个办法.

乡音无改,不仅可用于读,也可用于写.我以为向乡音让步,比向平水韵妥协好,毕竟,诗是给今人写的,古人连看也不看!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登幽州台歌》在古音中是押韵的。“者”音“za”,与“下”〔xia〕相押。

TOP

近体诗和宋词里格律的精髓,一是平仄相间构成律句,二是押韵。它们的音乐性是内秉的,即使不配曲谱,在朗诵时,仍然有“抑扬顿挫、流美婉转”的音乐美感,这无须作什么理论考据,诸位自己只要多多朗诵是可以体会到的。所以写近体诗和填词,讲究平仄是必要的,只是不能被它框死。毛泽东的诗词和优秀古典诗词的出律,只是个别地方的从权,是“不以律害意”的产物,它与全然不讲究格律的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律”“绝”“调寄××”之类的作品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诗歌体裁的选择是有各人的自由的,愿意讲究平仄或者全然不究平仄,愿意遵循平水韵,愿意按普通话韵,愿意按方言韵,都有自己的权利,谁也无权干涉,也无须相互指责,只要名副其实就行。

TOP

以下是引用吴越子在2006-2-6 23:21:09的发言:

顺便提醒逐明兄:“月”字普通话读去声,而不是阳平。

回吴兄:在我上面的讨论帖子里,老乃已经指出了我的疏忽。谢谢!

TOP

平水韵确属过时,今不宜用,但并不等于废韵不用,今人用今韵可也,这正是与时俱进.

平仄交错,体现的是音调的抑扬顿挫,谐和悦耳,这正是旧体诗词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尺;若废平仄,诗词云乎哉?当然,诗以情胜,绝不能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可以从权有所突破,但这必须有两个前提:1.只能是在实在不能两全之时偶一为之;2.必须是作者本身对声律完全掌握并能纯熟运用的情况才能如此.若对声律一窍不通或仅知皮毛者不分情况胡乱"突破",则诗词休矣!

另,言新诗"不讲用韵",亦是天大的误会!因新诗不属此处讨论的"诗词"之列,故暂不详论.

还想申明的是:此处讨论的"诗词"是一个特定名词,专指唐初以来形成的格律体,即所谓"近体诗"及长短句是也,不包括古诗和新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7 19:39:51编辑过]

□■□■□■□■□■□■□■□■□■□■□■□■□■微斋先生    weizhai@ebaobao.cn

TOP

呵呵,好热闹呀。我发现旧诗的格律实在是争论最厉害的地方。

我觉得最好是严格遵守格律,更换新韵,提倡半自由的古风体。

TOP

过完春节假期,方便上网了,便看见楼主的帖子。就这类题目,不同见解永远都会有。

我来不及说些什么。请允许我将过去与别人讨论的一篇短文奉上,聊表一孔之见。

《从是否遵循格律谈人的思考方式——兼再致SY先生》 我在“同学诗话”(295527)及对SY先生“忆蜀道”(295001)的评议中谈到是否遵循格律问题。 持对立观点的绝非个别——在“打倒孔家店”和一位著名的老人家说“格律诗束缚年轻人思想”的时候,大有取缔格律之势。“取缔格律”,看来还有理论基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位老人家本人的诗是严格遵循格律的。他批评另一位名人的诗不合律。我想他也绝对反对把不遵循格律的诗叫律诗。正因难,他才叫年轻人不要写,而不是说可以随便写。 至今仍嫌“格律诗束缚思想”的诗家,办法很简单:不写律诗!可用其它类诗来发抒诗情。 我说过,遵循格律的诗才能叫律诗,这是律诗定义决定的。兹列举辞海、辞源对“律诗”的释义如下: 辞海:“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辞源:“诗有一定之格律者。五言起于齐梁,七言始于唐时。经宋之问、沈全期等研揣声音,切磋而号律诗……” SY先生谈到按律写而又某处放弃格律的问题。我认为某处放弃格律也就没有按律,也违背辞海所称的“格律严密”之说。若按律写又有不经意的出律又当别论,不过也留下微瑕了。 对于长律,可以稍宽,仍不可放弃格律。 如果说律诗要改革,格律可以部份“放弃”,辞海可以改写,也应有相应的规范。不过我们还未等到“按新规矩,成新方圆”的那一天。 讨论了诗律,我们还可能会忙着讨论词律。如果论及“《念奴娇》是否可以少一句”?恐怕辞海也帮不上忙。 “某处放弃格律”的律诗肯定难以交流。不唯杂志、论坛被“护律派” “把持”,连我这个八小时外的过客都难以苟同。 在诗词界“上层”,“遵循格律,放宽用韵”呼声较高。应运而生的新韵工具书出版了。它们大致都把入声作为仄声,而不是阳平声。正所谓“计入声”是也。 我的诗友也有从不遵循格律的,也写得好。他们不“为律所累”,以古风为乐,活得萧洒,写得萧洒。 其实,要“合格律、计入声、工对仗”并不象上述老人家说的那样难。我的不少诗友入门时往往是先学规范,后提高。掌握规范后自有妙用,SY先生早晚会体会到。 以SY先生的功底,实现“合格律、计入声、工对仗”一定不难。 我认为,这是一个思考方法的问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嘛! 我们写的诗是为了给别人看吧?为什么不多争取一些“护律派”诗友的认同呢?为什么不可以将不合律的诗大大方方地标成古风呢?要知道,两种“标签”的使用给别人的“感觉”(或者说印象)大相径庭。 请不要将好好的一首古风浪费了! 某诗刊准备发表一首写得很好的古风。一看左上角赫然标着“律诗标签”,编辑先生为保住饭碗,肯定不会发表。就是李太白再把他的《蜀道难》贴上“律诗标签”送来,编辑先生也是不敢发表的。 在省级以上诗词学会刊物中的作品鲜有标“五律”、“七律”的,这些作者并未感到被开除体裁? 抓用户是经商之道。写诗淡化铜臭,而为用户作想之理亦同。 写诗交流如果是为了学习、交友、净化灵魂的话,那就该大大方方地抛开“为律所累”的包袱,宜以更多的好诗(含古风)回报诗友、回报社会,也回报自己。

人生悟透了无尘

TOP

以下是引用微斋先生在2006-2-7 16:54:48的发言:

平水韵确属过时,今不宜用,但并不等于废韵不用,今人用今韵可也,这正是与时俱进.

平仄交错,体现的是音调的抑扬顿挫,谐和悦耳,这正是旧体诗词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尺;若废平仄,诗词云乎哉?当然,诗以情胜,绝不能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可以从权有所突破,但这必须有两个前提:1.只能是在实在不能两全之时偶一为之;2.必须是作者本身对声律完全掌握并能纯熟运用的情况才能如此.若对声律一窍不通或仅知皮毛者不分情况胡乱"突破",则诗词休矣!

另,言新诗"不讲用韵",亦是天大的误会!因新诗不属此处讨论的"诗词"之列,故暂不详论.

还想申明的是:此处讨论的"诗词"是一个特定名词,专指唐初以来形成的格律体,即所谓"近体诗"及长短句是也,不包括古诗和新诗.

基本赞同先生的主要观点.只是我的诗词概念要宽点,只把格律作为诗词的一个方面,而且不认为这是最好的诗体形式,"诗分高低,形式无高低".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以下是引用沧海曾经在2006-2-7 17:44:07的发言:

呵呵,好热闹呀。我发现旧诗的格律实在是争论最厉害的地方。

我觉得最好是严格遵守格律,更换新韵,提倡半自由的古风体。

赞同"更换新韵,提倡半自由的古风体"的提法.

问题就在"严格遵守格律"严不了,现上边提的双轨本身就不是严,

这只是就音韵一面,除此律诗的结构,创作方法,技巧等有许多值得借鉴继承,其目的也是为创新发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8 5:52:01编辑过]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谢青木之灵的参与,我也久未来了,过节了,有一点时间,转篇文章来,探讨探讨有好处,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