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永不停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史。尤其是代表一国民族文化、语言精粹的诗歌,更是首当其冲 *所谓格律,包括“韵律”(押韵)、“声律”(声调)、“节律”(节奏)、“章律”(章法)、“言律”(定言)、“句律”(定句)、“对律”(对仗),----四声和谐,即声律,表出抑扬,是作者情感的支使,是读者领略的再创作,是作品内在的表达要求,怎能由千古不变的死式呢?况,它如衣如履,要适体合脚,为人服务,削足以适履,为衣来决定增肥减瘦,是人之不取,若有人今天穿着杜甫的衣衫在大街行走,才真有轰动效应呢! 许多谈改革的一提平仄则退避三舍,讳莫如深,而遵古者,就拿这个平仄量诗,这本来就是偏颇作法,四声在人之口,抑扬存于吟咏,若是谱曲传唱,还要按曲声变字调,那有那么神秘?我要问的是,创作诗词,是不是表情达意言志为主呢?一个人的人格不是相貌决定的,一个人的品德不是衣履决定的,诗怎么能本末倒置呢? 古风(有几解),它遵从创作规律,崇尚自然(暂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