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油辘轳体-----贴近大众的新宠
打油辘轳体,是采用辘轳体诗的创作体式,按打油诗的写作风格,逐渐兴起的一种通俗诗歌载体。特别利用了辘轳体诗每一首都包含一句共同的重点句,使全诗主题突出,形象鲜明这一特点,直接以此为诗题,不另命名。
更主要的是它充分发挥了打油诗的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暗含讥讽、风趣逗人的特点。将其趣味性、知识性和故事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这个诗体名称流传并不太久。但这种诗体的存在应该比较久远了。因为打油诗相传为唐代张打油所创,最初不拘于平仄韵律。以其语言的俚俗滑稽、讥讽自嘲,表现出来自民间的活跃生命力。很快引起了文人学士的重视,达官显贵、名家巨匠也偶有涉足。这样一来,不但基本完善了格律,也彰显了其特色。但因其出身的俚俗,旧时文人认为,其不宜登大雅之堂,故均未将这类诗收入集中。现在所见的打油诗,大多出自名家笔记和古今诗话。
正由于打油诗的这种特殊出处,使其在流传过程中包容进了很多文史知识,展现出很多伟人、名人的个性喜好、风流轶事,从而更增添了它的魅力。至今打油诗一词,仍常被诗人作自谦语用。所以我认为,要严格区分打油辘轳体和一般辘轳体诗,是不容易的,而且似乎也没这必要。只要你感到符合以上条件,而你又想轻松一些,让俗语、方言溶入诗中。就冠上“打油”两字在前面,也未尝不可。所以我说,要真正查这种诗体最早的出处,是不太容易的。
据传最先在网上推出“打油辘轳体”诗名的是当代诗人赵缺,他写的这类诗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我是流氓你是谁。但我比较喜欢的是他的:
“我们都是木头人”:
我们都是木头人,从小难求自在身。
不笑不言听纪律,能抄能述费精神。
雷锋事迹常依旧,鲁迅文章最认真。
一角红旗心上挂,临风何日染灰尘?
一线流光百变身,我们都是木头人。
欲成虎豹先成狗,不信官商且信神。
失业才知真寂寞,偷情也爱假单纯。
东风彻夜无消息,只有猫儿在叫春。
喷泉池畔忆星辰,飞浪轻烟假亦真。
这里再无钉子户,我们都是木头人。
八方灯射深沉夜,万里沙侵烂漫春。
且对东方一声吼,不成功也不成仁。
四野风烟锁住春,一轮红日破清晨。
岂无豪杰能除害,又有英雄在造神。
物种渐成金字塔,我们都是木头人。
只今莫读千秋史,近事回眸已失真。
天涯日月海中尘,万载轮回不坏身。
国国每分新敌友,官官仍似旧君臣。
发言岂可常随便,听话无须太当真。
闭上眼睛终一叹,我们都是木头人。
我自己也学着用这种章法,试写了一组。那是去年末,杜元谨兄因治疗牙病,以“赠口腔科医师”为题,写了首律诗。并分别发给廖志新及我求正。转而引发了互相间的唱和。
更因廖兄的热情,为帮助杜兄提高,一气写了:“感治牙”、“牙医”、“牙恙”三律为之示范.杜兄终于在数易其稿后,写出了我们都颇为满意的好诗.我感于杜兄认真求实,学而不厌的精神。更有感于我们学会内部,良好互动的浓厚学术风气。将这些前后修改的稿件,略加评论,整理成:紫薇诗苑----诗友唱酬诗话一则。文章结尾处,即借取廖兄诗之首句:“门不关风语半全”为题,成打油辘轳体七律一组。以结去年诗债,岂不快哉!只是仓促成章,难免多有谬误,尚祈各位方家教正:
门不关风语半全(打油辘轳体)
门不关风语半全,何当齿落食难咽。
天材地宝寻常味,海贝山珍不觉鲜。
生理失调心气弱,养营难继肾精蔫。
人身盼似逢春木,再发新芽依旧妍。
切牙意外首当先,门不关风语半全。
西子魂消开口怯,潘安魄散自信脧。
医林难继回天术,牙技犹留补阙篇。
清创疗残根本固,烤瓷义齿助君痊。
魑魅伤人不觉间,窝沟点隙菌斑缠。
窗常纳月影圆缺,门不关风语半全。
龋病横行成祸患,蠹虫挖尽始安然。
金钢裂钻清残腐,扫穴犁庭仔细填。
龅牙畸齿地包天,腭裂兔唇流口涎。
发育异常犹欲治,遗传缺陷实堪怜。
脸遭白眼知多少,门不关风语半全。
造化因何皆命定,非缘权势与金钱。
妙手回春结善缘,非魔非幻更非仙。
较真失势真情丧,作假随流假道传。
除病消灾拚底气,添花锦上靠财权。
几多体制弃遗子,门不关风语半全。
个人感觉,雅俗是相对的。通俗不等于粗俗,语言可以用口语,但也不能太直白。它不是顺口溜,不能失去诗味。幽默不等于恶毒,风流绝不是下流。打油诗体能流传至今,与其并未偏离中华诗词的基本规范有很大关系。更是受许多伟人名士、诗人才子欢迎的主要原因。比如聂绀弩能以简练的语言引伸入深远的境界,便成了此道中的翘楚。打油诗也成了他在特殊环境下,坚持人格的精神支柱。所以对这种有着悠久的传承,又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诗体形式,我们就更不能放弃。
四:卷帘体诗之我见:
据传此体出自诗仙李白。太白集中有《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一诗,有好事者便以“美人卷帘”为题,作卷帘体诗。(惜原诗已无考)强调其创作特点:诗须每行一句排列,方显卷帘之势。便于形象地将帘体诗一句、句地卷起来,名符其实。创作过程分两步:首先制帘,据称最初要求颇严。需先作一首藏头嵌名诗,题目往往是有并列关系的四字成语、熟语……等。如:风花雪月、花鸟鱼虫……等,然后按题目,每一字起一句,成五言或七言绝句。将帘体诗挂起后,才开始卷帘。依序按帘体诗写卷帘体诗四首,即第一首起句用帘体之第一句,第二首起句用帘体第二句……以此类推。按帘体诗句含义、内容接续,均押原韵。实际上含帘体诗一共五首。
后来不断创新、改革,不再拘束于藏头嵌题。而可随兴随意立题,更可直接利用名家名诗作帘体。这样便扩大了卷帘体诗的功能效用,更因其趣味性、普适性,很快发展成了一种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杂体诗。
经多方考证后,个人认为“卷帘体”仅是“辘轳体”的一种变格,依然可归于这一大类,可以说是在辘轳体基础上的创新和拓展。显得更加灵活、清新。但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这种体裁问世时间不长,从其刻意炒作的特点看,这应该是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产物,是现代人借古人名创作的新格式。因为这必须按现代的横书,才能看清其巻帘之势。稍有书法常识的人都知道,过去的几千年,中国都是直书,且不加点断,根本展现不出卷帘的含义。而且早期的卷帘体诗以四字为题、太过空泛,多无实质內容,更具普适性,有极重的商业化倾向。最初或许是某个才子的生财之道呢!
当然我上面的论断,并非是在贬低这种诗体。而是想还其本来面目,充分肯定其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同时发现这种体式,专属性强,重点明确,特别是直接选用名家名诗作帘体,对进一步拓展其精神实质,深化内涵,效果明显。很容易激发灵感,进入创作状态。并曾作过两次尝试:
甲午夏初过富顺西湖谒刘光第墓
-----以刘公七绝《峨眉最高顶》*为帘体,作卷帘体诗一组为祭:
峨眉最高顶 清 刘光第
诗客入天争秀骨,神僧埋地结真胎。
三秦鸟道衣边接,六诏蛮云杖底来。
诗客入天争秀骨,仁人立世若愚呆。
高标戊戌六君子,头断京华举国哀。
神僧埋地结真胎,壮士舍身化劫雷
大厦将倾天下震,甘抛热血换春回。
三秦鸟道衣边接,四海妖氛宇内灾。
华夏已逢生死劫,图强变法路当开。
六诏蛮云杖底来,九州正气悼英才。
川江血浪祭君子,父老乡邻泪满腮。
*世传刘光第《峨眉最高顶》有七绝、七律两体。今依自贡百年诗词版本为准。
咏兰 (卷帘体)
以东坡居士咏兰七绝诗之一为帘体,作卷帘体一组就征:
咏兰 宋 苏轼
婀娜花姿碧叶长
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
纵使无人亦自芳
婀娜花姿碧叶长
幽溪伴石度时光
自怜家世清寒甚
懒与艾蒿争草王
风来难隐谷中香
屈子亲移九畹藏
养护殷勤灵露育
无瑕洁玉沐春阳
不因纫取堪为佩
逸士名流荐若狂
安守素心传雅韵
羞同异卉竞新妆
纵使无人亦自芳
国香尊誉九州扬
天涯海角留身影
永记中华是故乡
同时这种诗体,由于受大家喜爱,发展很快。近年己见直接像辘轳体一样,写上四首或八首的。(可能也意识到系后人伪托前人之名而创)故彻底抛弃了藏头嵌题及挂帘等步骤,同时将其溶入竹枝词中。从另一个方向、将这原本无太多实际內容的诗体,引领到与民众结合的实用道路上。举网名“湖上渔鹰”一首竹枝词〈卷帘体〉为例:
小暑南洋风十八,春收仓满稻飞花。
垅头女子斜晖下,赛过天边一片霞。
春收仓满稻飞花,鸟唱蝉鸣岭上霞。
牛背一条娃俩个,老翁牵着赶回家。
垅头女子斜晖下,一曲情歌一束花。
邀得帅哥相对唱,秋来换帖到侬家。
赛过天边一片霞,攀崖翻岭背回家。
大红喜字高高挂,堂上双亲请用茶。
从上面的例诗,大家或许也能看到,我对这诗体的评价不过分。简捷易行、集艺术性、趣味性一体。它能在新世纪的网上诗坛奇峰突起,绝非偶然,故也一并推荐给大家。通过这次对学钻一下牛角尖系列文稿的整理,我更加感到学无止境。有待探索的国粹还多,牛角尖也可以继续钻的,全凭各人修为而已。当然先前连近体律、绝,都有人讥笑为一东二冬的声律游戏。对这类运用特殊技法的回文诗、词、联,及各种杂体诗。更会被说成是东颠西倒的文字迷藏。闲话可任随人家说,若有志于国粹传承,自己摆正心态就好。
2014-9-24日,讲座底稿 9-27整理汇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