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袁克《忍的思索》的美感特点
《诗文》月刊创刊号登载了袁克的十四行诗——忍的思索,一则看出月刊在选稿审稿上独具慧眼,再则显示了月刊的多彩性。尽管月刊上仅此一首十四行诗,却也是不可多得的点缀。
虽然在刊登时没有标明“十四行诗”,但大家知道这是十四行诗,且为莎士比亚体式的十四行。我们知道,十四行诗泊入中土仅有几十年,其间不少现代、当代诗人或学者作过尝试(冯至、赵丽华等),一些作品为许多爱好者、好奇者所传诵。可见文学无国界。美好的事物,总会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那么《十四行 忍的思索》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呢?在于诗歌所洋溢的美感愉悦。
诗歌沿用了莎翁的十四行体例——4、4、4、2诗节,每句14音节,整齐的诗节诗句,具有视觉上的建筑形体美。这种美感来自于人们心灵中对自然界和社会中匀称事物的审美体验,也带有潜意识的愉悦认同特征。在这一点上,作者与读者便在熟知的事物中达成了认知形体美的共识。这里,也丝毫感觉不到作者为了建筑而建筑的痕迹。
由第一眼好感所带来的愉悦后,自然会深入到另一个层次——阅读时的韵律美感享受。诗歌的韵脚采用的ABAB、CDCD、EFEF、GG律式(即交韵),读来有一种交替错落,跌宕跳跃的欣然颤动,尾句的同韵又给人欢快的小溪流经平缓处的舒适感。而每行多为五音步,每行音步的音节也各不相同,这就构成了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的愉悦美感,这里不妨试读一下:“月季花/从乍暖的/土壤里/露出/新芽,春寒料峭/阻挡不住/她/对绿的/憧憬,芭蕉树/在狂暴的/雷雨下/挺起/肩胛,夏日炎炎/未能/毁灭他/向上的/豪情。”(这只是我的习惯读法,人们有不同的品读习惯)读着这些诗句,似有音乐的旋律在流淌。那些文字已经不是枯燥的方块字,而是一个个美妙的音符。这里,也看不见一点晦涩、别扭的影子。
进而我们可以领略到此诗的意韵美。诗中所用月季花、芭蕉树、甘蓝菜、腊梅皆属自然界中常见事物,散发着浓郁的清新而又鲜活的气息,感受到生命的勃勃生机。驼铃与探索者相呼应,我们似乎看见了不倦追求的思想者那渐远的身影。跋涉者径自向前,驼铃永久回响。结尾的火车与铁轨,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前行,坚韧。作品在十四行诗的起承转合上自然,熨贴,一气呵成,不带半点雕琢。
《忍的思索》给人建筑形体美,韵律美,意韵美的美感愉悦,是和谐的美感体验。还望看到袁克更多的十四行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