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吕进《诗体重建》随想
“审美视点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对象的独特关系,是创作主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不同的审美视点形成艺术门类的分水岭,带来不同的文体可能。诗人要进人诗的世界,首先要获得诗的审美观点。不同的审美视点,使不同文学品种的创作者,在哪怕面对同一审美对象时,也显现出在审美选择和艺术思维上的区别。散文的审美视点偏向绘画,诗的审美视点偏向音乐。诗的视点是内视点。内视点决定了作品对于诗的隶属度,或者说,决定了一首诗的资格程度。”(见《新诗:诗体重建》总论部分第一节) “散文的审美视点偏向绘画,诗的审美视点偏向音乐。诗的视点是内视点。内视点决定了作品对于诗的隶属度,或者说,决定了一首诗的资格程度。”这句话说得很好,很简练,很正确。那种没有音乐性的、分行排列的文字,失去诗歌的资格。 “诗的生成一般是三个阶段:诗人心上的诗——纸上的诗——读者心上的诗。诗情体验转化为心上的诗,还只是诗的生成的第一步。心上的诗要成为纸上的诗,就要寻求外化、定形化和物态化。审美视点是内形式,语言方式是外形式,即诗的存在方式。从内形式到外形式,或曰从寻思到寻言,这就是一首诗最初的生成过程。诗体,是诗歌的外形式的主要原素。换个角度,寻求外形式主要就是寻求诗体,中国新诗就是对于古诗诗体的大解放的产物。对于散文,它的形式是内容化的形式;对于诗歌,它的内容是形式化的内容。甚至可以极端地说,对于诗歌,形式就是内容。在诗体解放以后,如果忽略诗体重建,放弃对新时代的诗体的创造,将是极大的美学失误。这一失误最直接地关系到诗的生存和发展” 这句话我有保留。或者说,它只说对了一半,或对了三分之二。我以为,“诗情体验转化为心上的诗,还只是诗的生成的第一步”,我赞同;转化为纸上、字面上的“诗体”作为第二步,也对。但这还没有完成诗歌的形成过程。诗歌的形成还有更加重要的第三步:表现自己的音乐美。 现代中国诗论家的通病,恕我直言,就是停留在文字、文本,不肯再往前迈进一步。 而对于诗歌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吕进兄的那句“诗的审美视点偏向音乐” ,虽然比起那些否定诗歌音乐性的论者进了一步,不过对于其中的“音乐”,他未能进一步分析,实在可惜。 在这方面,关于诗与音乐,关于诗歌是什么?音乐是什么?论述的最全面、最彻底的,我以为首推朱光潜教授的《诗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