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傍晚回老家
暮色正涉过一片庄稼
植物们都在随风弯腰
山路爬过了前面那座悬崖
——首节很好,用语形象,平中见奇,通常的暮景,用不一样的话说出来,别致动人,主要是化静为动及拟人。1、2、4都用韵,但韵感不那么被人注意,可能是因为句内节奏不畅所致,下同。
是谁?又站在那个山顶
有一个孩子在迎着晚风
提着一盏闪亮的马灯
听露水落在草上的声音
——“是谁”一行,句式特殊,难以的评,但感觉不错,强行断句,为突出疑问,无厘头的断句,也引出下节”我就是那个黑瘦的孩子,也是他期待回家的父亲“这个看似无厘头的答案。问的奇怪与答的奇怪,有一种奇异的呼应。
我就是那个黑瘦的孩子
也是他期待回家的父亲
这时,天上已有圆月一轮
——前两行,是全诗的关键句,如要充分发掘诗歌内涵,恐怕要从这一句入手。第三行突然转入写景,而且又是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圆月一轮”,这一跳跃很好。
山窝窝里的村子是一个累了的孩子
透过树丛,一盏盏小灯恍惚在飞行
那是一笼子萤火虫拥在自己的梦中
——把远处人家的灯光,比作萤火虫的萤光,那家中相亲相爱的人,自然就是一笼子萤火虫,人生命虽然微小,但他们有自己的梦。黑夜里的灯光也是故乡人指引游子回家的信号。也许把故乡设在山窝里,是一种特意制造的象征。
任真很多诗,为了强调主观的表达,诗歌语言也相当主观、奇异、晦涩,这首诗大有改变,诗中景物,仍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但使用的语言相对晓畅、明白,起码没有故意在用语上给读者增加障碍。个人以为,保留了以往诗歌的优点,摒弃了缺点,当然,多方位的探索值得鼓励。诗歌里个体回家的感受,因蒙着既沉静又富感情的一层玄思,也许还想表达或唤起我们对所有”故乡“的记忆,一种文化的寻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9 10:27:0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