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吟月评诗歌 ——上海豫园商城杯中秋情赛诗会有感
由上海黄浦区政府新闻办、新民晚报等主办,上海豫园商城、复旦大学诗社、同济大学兰樱诗社、黄浦区工人文化宫等承办的“上海豫园商城杯中秋情赛诗会”于9月25日晚在豫园戏苑举行。 此前,新民晚报刊登了上海豫园商城杯中秋情诗歌征集活动的消息,共收到来自各地的诗稿一千五百多件,经过组委会初选,在187首诗中遴选出一、二、三、优秀奖等作品。作为此次中秋情赛诗会的评委,我仔细地评析了每一首参赛作品,认真地给予评分。这些作品中,有格律诗、绝句,有水调歌头、满江红等词,更多的是现代诗。现代诗中,一部分是朗诵诗、另一部分是可朗诵的诗,还有一部分不宜朗诵的诗。作为诗歌大赛的评委,对诗歌进行评选,确实是一件既令人兴奋,又叫人头疼的事情。说兴奋,那是因为对中秋情地抒发,同样的题材,有不同的体式、不同的感悟、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流派风格,尽显诗歌的无穷魅力。说头痛,这些不同风格样式的诗歌,有时确实难分伯仲。当然,有些诗歌也是可圈可点的。 33号作品《水调歌头
中秋》的作者,古诗词的功力颇深,且文学修养也好。中秋赏月,天上人间任想像驰骋,古今抒怀任诗意穿梭,上阕结句:“可唱东坡曲,把酒问人间”,借鉴苏轼“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意境,变“问青天”为“问人间”。作者在下阕抒发了华夏儿女嫦娥奔月一梦圆的千古愿望,以及中华盛世文治武功的强国梦想。 169号作品《升起来了,金色的月》,是一首朗诵诗。以“升起来了,中秋的月”引领,又“我们为你骄傲”呼应,诗中连续四句“任由我们想象……”排比句,诗歌给人一种整饰美,且有琅琅上口的韵律美,这样的诗歌确有震撼力,诗人登高一呼,众人为之倾倒,这正是体现了朗诵诗“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其它诗歌样式很难企及。眼下诗坛,一部分诗人对朗诵诗不屑一顾,殊不知,朗诵诗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诗歌形式,尤其受到大众的喜欢,是诗歌贴近大众、让大众喜欢诗歌的重要途径。 12号作品《中秋月》,是一首可以朗诵的诗。诗歌既有铿锵有力的激情,“左手长江/右手黄河/捧起这一轮玉盘/浮满桂花香”,又在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的思考,耐人拒绝回味:“伏虎的伟人/巨笔舒广袖/将月光挥洒成豪情泪雨/轻舞祭忠魂”这样的抒情,既满足了大众审美的口味,又能彰显作者的艺术个性,这是诗歌创作获得雅俗共赏艺术效果的途径之一。 那么,究竟如何评判一首诗的艺术水平高低呢?对文学艺术的鉴赏,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的艺术标准,即诗歌文本所能达到的水准,好的诗歌应该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抒发小我与大我情感的高度统一”。二是主观的审美艺术差异,体现了艺术欣赏与创作中的不同主张,所谓的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所有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它摈弃毫无艺术个性的雷同,提倡情人眼中的西施,千人千面。打个比方,电脑中打印的宋体、黑体等字形的美术字,写的非常规范、工整,把汉字美从美术的角度,推向了极致,但它仅仅是美的技术表现,对非专业的人来说,同样可以得到某种审美的愉悦。美术字在大众传播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美术字显然不是书法艺术。书法,自然离不开运笔的技巧,离不开对汉字的间架结构的布局技术,但更重要的是,书法家对母语的一种深刻感悟,是对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融入个性审美的抒情方式。如柳公权的挺拔俊秀、颜正青的敦厚圆润,王羲之的飘逸洒脱,这种富有个性张扬、有内涵功力的书法,才能达到美轮美奂的艺术高度,那是远远超出技巧层面而抵达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样的“法”,是一种“道”,“道法自然”的“大道”,“道,非常道”,这就是大师的至高境界。 再比如,品茶也是一门艺术,品诗如品茗,茉莉花茶香飘四溢,只需闻一下,喝一口,无需一遍遍的咀嚼品味,便能悉数感知,它满足的是人的感官的表层需求。而好的龙井茶,没有茉莉花茶浓烈的香味、浓重的口感、浓厚的视觉,却耐得住人们的细细品味,而且越品越有味。好的乌龙茶,初品之有点苦涩,再品之,才觉得其中的甘甜,品茶人就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这样的感觉,绝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触摸到了深深的内涵。欣赏诗歌亦然。
欢迎光临时东兵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46222181
欢迎光临“东方☆文坛”网站(http://xz.netsh.com/eden/bbs/811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