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詩的用典
對於詩論壇如今的熱絡現象,Slow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討論熱絡 憂的是言論自由的氾濫。事實上我們很願意聽到對於詩的評論與探討,但 總希望任何的評論與探討,除了主客觀的論抒之外,能有些俱体而微的意 見,然而某些攻詰謾罵的言論卻在此板縷見不鮮,尤有甚者,以不屑不敬 之口吻,動輒詆毀作者,或要求作者對其情緒上的攻訐予以回應。殊不知 每個作者亦有其自我的矜持,不予回應並非懼怕,只是不屑與之對罵罷了 希望爾後回應者能自我尊重,在用字遣詞方面,能保持風度,勿流於無賴 否則此類文章,除Slow不願回應外,必要時亦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盼能 自重。 Slow在雙子星詩刊第七期所揭櫫之詩的方向,除前此發表之詩的音樂性外 總希望能有機會再對所揭櫫之理念有所闡述,當然,礙於篇幅及個人才力 或有所未逮,但此間之努力實不在話下。對於詩的音樂性[節奏與韻律]方 面,有讀者認為這麼大的議題,如此草率論述,似有不及,此提議Slow絕 對接受,且近日會有更進一步之闡述,然則亦希望回應者注意自己的修辭 莫以為用個無人認識的ID就可口發狂言,肆無忌憚的要求,需知沒人欠您 們什麼,君子務必自重,以免自取其辱。 對於現代詩的創作要用典,對於很多詩人而言,早就屢用不鮮,然則首先 揭櫫者Slow忝為第一人。其中之用意自不贅言,僅轉貼詩人向明之[典故入 詩,更耐尋思]一文,供讀諸君參考,即便拾人牙穢,亦足見吾道之不孤矣 以下轉載詩人向明之[典故入詩,更耐尋思]一文,盼讀者諸君賜教。 典故入詩是詩經營意象時藉喻方法的一種。祇不過一般的比喻多取材於眼 前的平常事物,而典故入詩則是從歷史故籍中取材,讓詩的內涵更耐尋思 而現代詩由於寫詩已不是文人的專業,千行百業的人都會寫詩,因之各行 業各專長獨有的資訊也都用在詩中,讀現代詩的人就越來越辛苦了。有時 候一本大英百科全書也會詞窮,因為有些典故或資訊是剛出現不久的,有 些則是僻到祇有該專業的人才知其中奧祕。 前兩年曾出現一個新的關於詩的專有名詞。大陸詩人流沙河在評介台灣一 位詩人作品時,認為詩中用典故營造的意象,可稱之為「典象」。一般而 言,意象是一個全稱集合名詞,從來沒有人再細分過,而今把用典的意象 特別用一個名詞凸顯出來,可見典故用在詩中有它特殊之處。劉勰在《文 心雕龍‧比興》中說:「比之為義,取類不常。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 擬於心,或譬於事。」典故入詩是屬於「譬於事」一類。 以典故入詩是古詩中慣用的手法。李商隱的詩幾乎每首都藏得有典故,不 多讀書,他的詩是不大容易了解的。宋朝魏慶之在《詩人玉屑 》中說:「 李商隱詩好積故實」,他總是把古人羅致筆下自由使喚,不問朝代先後, 都可以在他的詩境中同台登場。杜甫的詩以寫實居多,但他用起典故來不 遜其他能手。他有一首七古「寄韓諫議」,二十二句詩,幾乎每句都用典 ,全是神仙的比喻夾雜著歷史的比喻。王維素以山水詩稱勝,但他早期的 邊塞詩卻喜用典來充實作品的內容,譬如他的「老將行」寫一位功勛卓著 卻無端被棄的征途老將,就把歷史上的名將李廣、衛青、耿恭、魏尚等事 蹟大量引證,以刻劃老將的不朽形象。 台灣現代詩人中,余光中為詩自始即懂得向古人借火,詩經、楚辭,唐宋 詩的名句,西洋典籍,舊的聖經,在他詩中出出入入,自然靈巧,一點也 不影響他詩中純正現代風韻。洛夫曾經是個全心火浴於現代洗禮的詩人, 更醉心於超現實主義技巧。但他寫的「長恨歌」,「與李白共飲」、「猿 之哀歌」、「水祭」、「愛的辯證」、「車上讀杜甫」等均是自古典中取 材,創造詩的新境。可見詩中用典確實可使詩的內含豐緻。不過為易於溝 通,達到引起共鳴的目的,最好少用僻典,多取共相,少用殊相。 所以說詩之用典,並非Slow啟始之說。為了豐富詩的意象,意境,甚至所 謂的意典,在在都說明了用典之必要。當然或許有某些讀者認為Slow之說 仍有師心自用的嫌疑,然而Slow自問無愧,用與不用端賴自擇,Slow也不 能再說些什麼了。僅希望讀者不致再給Slow太多的苛責。 Slow Ha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