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黄河牵起无限情

魏萍
     我常笑称高嵩是我的启蒙老师,白渔为我的关门老师。
     2009年,受红寺堡之托,我邀请两位老师参加文学和书法笔会。有着“江河源”诗人美誉的白渔老师对靠扬黄灌溉形成的全国最大移民开发区10年间的变化非常感兴趣,欣然允诺。高嵩老师更爽快。几年前,他曾打报告申请经费,欲往红寺堡采访写作反映移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孰料一场非典袭来,计划落空,至今深感遗撼。
    除了红寺堡的吸引,两位老师彼此也心仪已久。
    上世纪90年代初,宁夏文联一行来到青海。晚上青海省文联宴请,宴会开始前,白渔(时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老师从主桌上站起朝四下里张望,高嵩老师立马就感觉是在找他。果然,白渔老师看到高嵩老师坐在靠墙角桌子上,不容分说走前来坐下。后来我问起白渔老师当时的情景,他说:“ 我一直都很看重高先生的才气,所以没管三七二十一搅乱了秩序。”说这话时一脸顽皮的样子。
    从晚上9点多拿到《红寺堡之光》系列丛书,到第二天早上对其中文学卷《罗山神韵》进行点评,已72岁的高嵩老师熟记其中好几篇作品,让不少人感到惊讶。仪式刚结束,高嵩老师便喜咝咝地问我:“怎么样?老师招之即来,来之能‘诌’,没让学生失望吧?”那样子活脱脱一个孩童。事后师母悄悄告诉我:“你们高老师头天晚上看书快到12点了。”
    两位老师非常关注红寺堡移民生活变迁,希望到处看看。那天,站在罗山脚下回望移民旧址,常人眼里的废墟,他们却感到一种震撼美,而且这种美是流动的,一直从脚下流向移民新居,流向移民未来新生活……
    在一座废弃的果园里,两位开心地摘着因为没人管,已经从拳头大变成杏子小的苹果,吃了不说,一定要多摘一些带回去,还摆出各种造型让我拍照。前后折腾了半个小时,忽然高嵩老师扮个鬼脸大声说:“快跑,警察来了。”大家“夺”路而“逃”,身后洒下一片笑声……
    看他们周身流溢出的一股子孩子气,以及对生活的那份热爱之情,我深深地为之感动。
    第二天,白渔老师在给红寺堡作的文学讲座上深情地说:“你们很幸运也很幸福,红寺堡贮藏着丰富的创作素材,要学会观察和感受。”他特别提到那些小小的果子,相信此时它们已经在他心中幻化成硕果盈枝的生动景象。他说一定为红寺堡写一组诗。
    高嵩老师动情地告诉红寺堡的文学青年,他在读白渔的《约古宗列感受》时,诗人的悸动,诗人的颤抖,在他心里如数复制。“诗中的情态低声对我喊:跪下!我于是拂净衣尘,跟他跪了下来。”
    他一再告诫大家,诗的美学任务,是用精纯的艺术语言实现感叹的复制。
    红寺堡广场立着块“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标语牌,没想到上面8个字竟撞击得两位心扉颤栗。高嵩老师激动地说,它不仅仅引起理性的波动,也不仅仅引起感性的波动,而是引起了生理上的波动,让人从口腔里升发出一种光芒,而且是带着甜味的光芒,浸泡着我的灵魂,笼罩着巨大的爱和幸福。他真诚地告诉红寺堡区委书记南武征:“你们了不起,是大智慧,是大情。”
    白渔老师曾几上江河源,感受过母亲河的壮阔和无私,8个大字牵出他心底浓浓的情感。他说,扬黄工程改变了移民的命运,质朴的口号里蕴藏着红寺堡人太多的感激。吃水不忘挖井人,他们牢记做人的根本,同时对黄河母亲虔诚地叩首、下拜,我很感动。
    最后,两位老师饱蘸深情,共同挥笔为红寺堡写下“共产党好,黄河水甜”大大的八个字,一个沉雄,一个飘逸,以志移民新生活。
             写于2009年     原载于《宁夏日报》
z

的美学任务,是用精纯的艺术语言实现感叹的复制。
——基本赞同。
手握灵珠,心开天籁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