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要有内涵,但什么才是它真正的内涵,本文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希望与大家一起探讨,作者水平浅限,还请大家指正与赐教! 目录 第一种类型 —— 反差型或对比型 第二种类型 —— 真情型 第三种类型 —— 理想型或幻想型 第四种类型 —— 修辞型(普通型) 第五种类型 —— 无为而无不为型(最高境界型) 第一种类型——反差型或对比型
先来一首外国的:
我仅仅对爱情本身负责 美 埃德娜 别以为我恪守山盟海誓! 我仅仅对爱情本身负责, 你要不可爱我就离开你, 再飞步去追逐“美”的后尘。 你要不满足我爱的饥渴, 更胜似甘露琼浆和美食, 我就抛弃你——可不是胡扯!—— 另寻新欢,一如当初找你。 但是你风一样变幻不定, 迷人处像波涛形态万千, 尽管我见异思迁,别担心, 也只能继续守在你身边。 你是如此诡谲,我的爱人, 我纵是多变,却也无比忠诚。 (彭嘉林 译) 这是一首十四行诗,在这首诗里,前面作者一直说我并不会一直追随你,给读者造成一种假象,好像有随时可能弃他而去的危险,是设一个悬念,然后在后六句,笔锋陡转又变得“无比忠诚”,给人以柳暗花明的感受。所以这是以反差来体现一首诗的美的。打个比方,这犹如是一帘瀑布从高空飞泻而下,是以它的奇观来表现美的。它是落差造成的美,落差越大对潭底的冲击力就越大,效果就越好。而诗歌的意境的反差,也是要造成这种效果,所以我认为它们的原理是一样的。下面再用一首我们的宋词来看看: 青玉案 南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是被王国维奉为他所提的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经的三种境界的最高一种——第三种的,王先生对其的厚爱由此可见,不过王国维说他指的只是人生要经过的境界,与词无关。我认为这里体现的也是反差的美:反差会在两者之间造成一个空间,而这个空间的整体就是我们的思维。好比它是立体的,有层次的,两者之间是互动的,因此是活的,我们经常说文章要写得活,那么这种反差就达到这个效果了。这也应了老子的一个观点:“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举例说房屋因为中间空虚,才有了房屋的功能;器皿因为有了中间的空虚,才有了器皿的功能。“有”的部分给我们提供认识与作用的便利,而真正发挥作用的,却是“无”的部分,所以它们只有结合起来后才能发挥作用。在这里,它的“有”是作者所描写的景象,它的“无”是反差之间的空间,老子发现“无”才能让我们认识到事物的功用,而我们为什么会被这些所征服,应该也是发挥作用的“无”在其中引起了我们的触动,然后产生共鸣,从而感到了这首词的美。那这首词的反差相信大家也是一目了然的,我就不说了,再来看下面几首: 竹枝词 唐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有情却无情。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当你老了 爱尔兰 叶芝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的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它隐藏着脸庞。 袁可嘉 译 在这三首里,主要是用对比的手法,大家可以自己去体会,我就不说了。 第二种类型 真情型 众所周知,人是最富有感情的生物。我们为人处事,都离不开一个情字。什么时候我们会流泪,会高兴,就表示我们被情感征服了。因此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应该都会有一条底线,外部的事物逾过这条底线,就会打动我们。那我要说的真情型,就是靠这种手段来赢得我们的臣服的。先来一首古诗: 陇西行 晚唐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清代评论家沈德潜称:作苦语无过此者。本来此诗也是带有对比性质的,但我觉得情感在这里占了上风,就把它归为真情型。它用对比的手法来衬托诗里所说的“可怜”,但真正打动我们的,在这里不是诗歌的美,并不是说这首诗不美,而是我们读完这首诗时已经感觉不到它的诗性了,却只有一个感觉,就是太悲惨了。所以这首诗是凭感情征服我们的,接着来看柳永的一首《蝶恋花》 独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山光残照里。无人会得凭阑意。 也拟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后两句是王国维所说的第二境,即锲而不舍,甘愿献身的精神,所以此诗也是靠情感作为渲染力的,再看下一首: 节妇吟 唐 张籍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看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千古名句,嫁娶是一生中重要的人事,而用节妇的语气来写它,我们知道古代对妇女的贞洁是何等的看重,说出这种话,可谓是语出惊人,因此显得情真意切,进而感染了我们。此诗虽原非为情而作,却是历来被当作爱情的名句被引用的。再看下一首: 声声慢 南宋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词,因其后期身世凄苦,故后期的词作从感情上是要胜过早期的。她极善于把握节奏,在用字用词上,经常与格律配合得可谓如鱼得水,实在令人赞叹。在这首词里,足见她情感上的凄苦了,接着来一首英国拜伦的: 雅典的少女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1 雅典的少女啊,在我们别前, 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还! 或者,既然它已经和我分离, 留着它吧,把其余的也拿去! 请听一句我别前的誓语,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2 我要凭那松开的卷发, 每阵爱琴海的风都追着它, 我要凭那长睫毛的眼睛, 睫毛直吻着你颊上的桃红, 我要凭那野鹿似的眼睛誓语,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3 还有我久欲一尝的红唇, 还有那轻盈紧束的腰身, 我要凭这些定情的鲜花, 它们胜过一切言语的表达, 我要说,凭爱情的一串悲喜,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4 雅典的少女啊,我们分了手; 想着我吧,当你孤独的时候。 虽然我向着伊斯坦堡狂奔, 雅典却抓住我的心和灵魂: 我能够不爱你吗?不会的!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梁真 译) 那在这首诗里,每节的最后一行反复用“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就是要明示诗人的情真。当然这首的第二节是用排比的手法,而且拜伦作为一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在这里把飘逸的文采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一节在我看来也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但从整首诗看来,不管是在哪一节,诗人都是用最诚挚的誓语来表达自己心中的爱的,由此可见感情在这里还是占了上风。而且虽然是排比句,我们在读这里的时候,其实是没有感觉到排比的作用的,那是因为诗人的描写实在是经典,让我们坠入其描写的场景里而忘了排比所起的节奏感,这就是杰出诗人与普通诗人的差别。还有第四节的三四两句,看似毫无诗意,却用迂回的手法,也把我上面所说的反差的距离的美表现得尤为深刻,也更突出了诗人的用情之深。所以我把此诗归为真情型,而不会是修辞型(在后面的类型里)。再来两首: 无题 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如果你定要爱我 英 勃朗宁夫人 为爱情而爱吧,如果定要爱我, 让你的爱不要为了什么! 不要说我爱她美貌出众, 我爱她温柔的语调和笑容; 因为她的癖好和我的一样, 它会教日子过的愉快和安详! 亲爱的,由于这一切都可以改变, 为了这一切的爱也会时过情迁。 也不要用你的怜悯擦干她的泪花, 把你的情意恩赐给她; 对你的安慰她可以长记心怀, 也许忘记哭泣,却因此失去你的爱! 为了爱能象永恒的山河, 求你只为爱情而爱我! 袁广达 梁葆成 译 勃郎宁夫人的这一首也是情真意切,是她十四行诗里最有名的一首.这一首翻译得很好,在句子的表达与诗感上,应该会很接近原作的,就是形态上欠缺了,但它是一首译作,我们无法勉强,它其实也是我见到的对这首诗进行翻译过的最佳的一篇作品。上一首李商隐的则更是写得彻底,自不用说。 第三种类型 理想型或幻想型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理想的,当然更多的时候只是幻想,正因为有了这些想象,才让我们不断地在人生的道路上摸索前行。理想与幻想,就是支持我们前进的动力,因此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许只是为了温饱,也许是为了崇高的事业,也或者是为了金玉满堂。当我们在心里描绘它的时候,一定是美好的,所以我想它也是一种美的体现,我就把它也列为诗歌中的重要的一种类型。下面先来读苏轼的这一首: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读这首词的时候,总是会激起我们的豪情的,一是场景大,二是用词也大却不夸张,使读者在读的时候,既贴近实际,又在盛大的场景中与追忆人物的“风流”中的交错里同时进行着自己的感受,可以说在读这首词的时候,也实时地唤醒了我们自己的理想,所以,这是属于理想型的,说到理想型,不能不提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我们知道,岳飞并非一个大词人 ,可他的这首满江红,却受尽了世人的好评,也可见理想型的感染力了。下面来一首外国的: 星星们动也不动…… 德 海涅 星星们动也不动, 高高地悬在天空。 千万年彼此相望, 怀着爱情的苦痛。 它们说着一种语言, 这样丰富,这样美丽; 却没有一个语言学者 能了解这种言语。 但是我学会了它, 我永久不会遗忘; 供我使用的语法, 是我爱人的脸庞。 冯至 译 这首很简洁,诗人用幻想中的意境,把自己对爱人的仰慕之情表露无遗,又说出了心中无法得到这种爱的无望的痛苦。在这首诗里,是用拟人的写法,但它不是简单的比喻,反而让人感觉星星是主体,爱人的脸庞倒成了用来衬托的工具,在对它们的冰冷与距离进行注释。所以,我把它也归为幻想型,而不是普通的修辞型。再来看英国雪莱的一首: 给云雀 (节选) 祝你长生,欢快的精灵! 谁说你是只飞禽? 你从天庭,或它的近处, 倾泻你整个的心, 无须琢磨,便发出丰盛的乐音。
你从大地一跃而起, 往上飞翔又飞翔, 有如一团火云,在蓝天 平展着你的翅膀, 你不歇地边唱边飞,边飞边唱。
下沉的夕阳放出了 金色电闪的光明, 就在那明亮的云间 你浮游而又飞行, 象不具形的欢乐,刚刚开始途程。
那淡紫色的黄昏 与你的翱翔溶合, 好似在白日的天空中, 一颗明星沉没, 你虽不见,我却能听到你的欢乐:
清晰,锐利,有如那晨星 射出了银辉千条, 虽然在清彻的晨曦中 它那明光逐渐缩小, 直缩到看不见,却还能依稀感到。
整个大地和天空 都和你的歌共鸣, 有如在皎洁的夜晚, 从一片孤独的云, 月亮流出光华,光华溢满了天空。 查良铮 译 雪莱被称为是世上最佳的抒情诗人,它的很多抒情诗,其实都是理想与幻想的美妙的糅合,比如这一首也是。 我在上面列了三种我所认为的最成功的类型,是因为我觉得这几种类型才是诗歌的最佳的表现手法与表现对象。那我说的这几种会不会也有根据呢?如果一定要找个理由的话,我想用下面的这首诗来说明: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世人把这四件事列为人生四大快事,可见它们的重要。那这里的第一件事就含有苦尽甘来即反差的意味;第二与第三是情感上的,与我说的真情型是一致的;而第四件事自然是属于理想型的。所以在我看来,它们是最值得探究的。 第四种类型 修辞型(普通型) 我把修辞型定为普通型,就是说,这种类型的诗歌只具有一般的水平,还未达到真正的大诗人大词人的境界。听说席勒说过一句话:伟大的艺术家为我们表现对象,平凡的艺术家为我们表现自己,拙劣的艺术家为我们表现素材。席勒的话再明白不过了,因此,我也想以这个标准来进入以下环节,先来一首徐志摩的: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在评论这首诗之前,我想先说一下我个人对我们一直以来的现代诗歌的看法,也许会招来骂声一片,但也是不得已的,我只能在此声明,这仅是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自胡适等人为我们开辟了新诗的道路以来,我们还未出过一位真正有成就的现代诗人,而在这里,我只拿徐志摩的诗来分析,说明我认为到目前为止他的诗是新诗里写的最好的,可尽管如此,如果要把他放到席勒所定的层次里去的话,他还只能算是在平凡的层次。当然,这只是我一人的看法。 那来读读这首诗:前两行,可谓是非常美妙的比喻,把这位女性的柔美表现得尤为形象,就算是最佳的写手亦不过如此了。接着用叠句“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把诗人难舍难分的心情表露无遗,而第四行的“蜜甜的忧愁”更是把那种又怀念又难舍的复杂情感表达得非常巧妙。可惜的是,从真情的层次来讲,看不到刻骨铭心的爱,从反差的角度来看,蜜甜的忧愁也显得太单薄了,如果再以席勒所提的“对象”的角度来定,我们也只能在这首诗里看到诗人自己的感受,就是只能看到诗人所描绘的人物与场景,而无法引申出来套到我们的身上,即无法让我们感同身受。所以,这里只是在表现他自己的感受,就只能把它列为一件普通的艺术品,而无法提到最高层次的。而且诗人一连用了比喻、叠句以及反差的写法来锤炼这首诗,尽管它们也表现的非常完美,可惜也只是因为了它们的作用,我就只能把它列作修辞型。再来看看他的另一首: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首诗头尾段相呼应,这是外国诗歌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诗人在这里用的也确实很恰当,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前后两段也是本诗最富有诗意的部分。第二到第四段是用排比的手法,节奏也与第一段保持一致,其中的比喻也可算美妙,可是,我仍然只能在其间看到诗人自己描绘的景象,而无法进行引申。所谓的引申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诗人所描写的这些景物,我们无法对其加以抽象概括,以找到我们曾碰到过的类似的场景来进行比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也就是说,诗人描写的只是事物的表象,没有经过他自己第一步的抽象就写出来(在下面我详细介绍这种抽象),这样的话,他所写的这些事物,只能他自己能体会到其中的意境,读者是很难感同身受的,这就是席勒所说的伟大的艺术家与平凡的艺术家之间的差别,下面我用一首外国的来跟它作比较,读者就会比较容易区别出来: 给—— 英 济慈 自从我被你的美所纠缠, 你裸露了的手臂把我俘获, 时间的海洋已经有五年 在低潮,沙漏反复过滤着时刻。 可是,每当我凝视着夜空, 我仍看到你的眼睛在闪亮; 每当我看到玫瑰的鲜红, 心灵就朝向你的面颊飞翔; 每当我看到初开放的花, 我的耳朵,仿佛贴近你唇际 想听一句爱语,就会吞下 错误的芬芳;唉,甜蜜的回忆 使每一种喜悦都黯淡无光, 你给我的欢乐带来了忧伤。 (查良铮 译) 这首诗从第五行开始,也用了排比句,我们把它与徐志摩的进行对比:“每当我凝视着夜空,我仍看到你的眼睛在闪亮”,把“夜空(上的星星)”与“眼睛”进行抽象的话,可得出“闪亮”这个概念;接下来“每当我看到玫瑰的鲜红,心灵就朝向你的面颊飞翔”,把“玫瑰”与“面颊”进行抽象,可得出“鲜红”的概念;再接下来的“每当我看到初开放的花,/我的耳朵,仿佛贴近你唇际/想听一句爱语,就会吞下/错误的芬芳”,对这里的“花(的香味)”与“爱语”进行抽象的话,可得出“芬芳”的概念(芬芳的前面加了错误,这是与第一句相呼应),可以看到,诗句已经经过了诗人的提炼(抽象)。由此可见,济慈的排比句确实与志摩的不同,它们都是有经过抽象的,而抽象出来的这些概念也是平时所常见的,所以,它们更容易让读者理解,进而体会作者的寓意。而志摩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如果要将这二者抽象的话,只有“金”色的概念,与“夕阳”或者“新娘”的搭配确实无法恭维,而下面的几组,更是模糊得连抽象都困难。再来看济慈的结尾“唉,甜蜜的回忆/使每一种喜悦都黯淡无光,/你给我的欢乐带来了忧伤”。把这与志摩的上一首的“蜜甜的忧愁”相比,由于济慈在上面用了一连串的铺垫,还在第一句就埋下了伏笔,因此看来,济慈的反差的力度当然要比志摩的深刻多了。还有济慈的第一句“自从我被你的美所纠缠”,也早早就向读者暗示了后面可能的结果,所以前后浑然一体,读来丝毫不觉唐突,相比可知两位诗人的差距了。还有志摩的 “一低头的温柔”,“水莲花的娇羞”,虽然美妙,但进行抽象的话,却不知诗人是要表达温柔还是娇羞,这就给读者造成了理解及印象上的困难。 那么我的文章写到这里,才真正点明我所要说的诗歌的美的奥妙。一首诗,即使它是“真情型”的——志摩这两首也不能说他的情不真,如果它的“深度”不够,也无法达到我们常说的艺术的颠峰。尽管志摩对诗的节奏的把握,以及在字句的斟酌上是不会亚于任何一位大诗人的,但他就是无法抵达那一层所谓的最高境界。我这里所说的“深度”,具体来说就是起作用的“抽象”的空间,为什么要理解为它是空间:我们只有把它理解为是运动着的一种思维,即从表象抽象到概念的过程,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当读者在读这种诗的时候,也会碰到这个过程,因此引起了共鸣——这也就是席勒所说的“为我们表现对象”。比如以上面济慈的这首来看:从一开始诗人就以悬念及浪漫的手法切入——“自从我被你的美所纠缠,你裸露了的手臂把我俘获”,认真分析的话,“你的美”与“裸露了的手臂”的概念也是相同的,或者也可以把后者当作是对前者的演绎;再从第五行读到十二行,当我们读完时,并不会被那些句子的表象捆住,因为这时留在我们印象里的,就是我们边读边抽象出来的概念,也就是我上面所提出的“闪亮”、“鲜红”、“芬芳”,这些概念也是作者潜意识里抽象好的,是普通的,常见的,所以是互通的。而且这些句子也写得既浪漫又奇妙,因此更加形象,这样,当我们读到收尾的时候,就会对“你给我的欢乐带来了忧伤”产生认同。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接受了诗人要表达的这种“忧伤”,并且看到这种“忧伤”是别人甚至自己也会碰到的,因此不是个别的,是共通的,所以引起了共鸣。或者还有一种理解,我们可以把作者写的这些“表象”当作是客观的,而抽象的过程及结果(即概念)当作是主观的,这样,客观存在的这些事物(即作者所描写的表象),是每个人都能看到及感觉到的,我们知道,每个人的主观都不同,会因为各自的阅历及修为的不同而各有差别,因此作者在他的作品里要做的,就是尽量使他的主观与读者的主观相靠近,当大家的主观大体一致的时候,共鸣也就产生了,尽管每个人产生的“概念”会各不相同,但那只是个体的差异而已,因为掺进了各自的养分,其产生出的本质是一样的。因此诗人只有懂得了这个空间的存在,继而利用它,才能写出有“深度”的诗歌来。这个抽象的空间的大小,或者巧妙与否,就是我们常说的境界的大小,如果一个诗人感觉不到这个空间,或者他的潜意识里没有这个空间,我敢断言,他就写不出真正有水平的诗作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