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诗歌的意境fficeffice" />
谈到意象,就不能不说说意境。有人认为意境高深莫测,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还有人把意境看作是诗的最高境界。意境到底如何呢?要想探究一件事物的本质,必先正本清源,给它一个完整、妥帖的定义。我认为,所谓意境,是指读者透过意象所感悟到的某种情趣。意象强调的是意中之象,也就是熔铸了作者个人情趣的具象。意境强调的是境中之意,也就是由意象、意象群、意象部落或它们的组合所得的某种情趣。意象和意境中都有情趣的存在,但它们并不完全相同。意象中的情趣,是指作者所独有的情趣。意境中的情趣,在作者是指他自己的情趣,在读者则是由他感悟所生成的新的情趣。有时,这种新的情趣和诗人的情趣能大体相合,有时却远远超出了诗人本身想要表达的情趣,而有时则与诗人本身的情趣大相径庭。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性格各异,所以当人们在解读同一个意象时,所得到的结论也就很难完全达成一致。即便是同一个人,由于他的性格、学识、经验等总是在发展变化之中,今日从意象中所领悟到的情趣和若干年后所领悟到的情趣也不尽相同。意境之所以令人觉得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原因也正在这里。杜甫的《绝句》中有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有人认为,这句诗表明杜甫有离蜀向吴之意。杜甫是否真有此意,我们无从得知,但就算这样理解也无可厚非。从中可以看出,意境中的情趣总是要比意象中的情趣丰富。单个的意象中固然含有某种意境,一个意象群,一个意象部落,或者一首完整的诗歌,它们所能表现的意境也各不相同。评论家在评析一首诗的意境时,不仅要试图接近诗人的真实情趣,更要在意象的引导下,能让其中的情趣飞得更高、走得更远,从而使诗的意境得以更好的提升与拓宽。
从意境的定义可知,意境是由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组成的,其中着重的是来自意象中的情趣。而情趣的表达方式无非两种:直抒胸臆,或者借助于意象。表现在具体的诗歌作品中,可以分为五种:
一、全诗无意象,仅有直率的抒情。如裴多菲的《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格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二、全诗以抒情为主,间有意象点缀。如拙作《爱你》:
亲爱的,我爱你!
爱你,只爱你!
不眠的夜,我思念你!
花蕊浸在蜜里,
蜂儿来蹂躏,
我忍受着痛苦的甜蜜!
爱你,只爱你!
什么都不能代替!
无论何种变故,
我绝不会把你抛弃!
* *
我们相爱,没有浪漫;
我们的爱情忠贞相鉴,
以温柔相伴!
其中仅有“不眠的夜”和“花蕊浸在蜜里,蜂儿来蹂躏”两个意象。
这两首诗都以直抒胸臆为主,极少意象的描述,因而它们的情趣一览无遗,所能构筑的意境十分浅薄,甚至毫无意境可言。如果不是有深沉、真挚的情感,惊世骇俗而又说得十分恰当的话语,是很难写出佳作的。
三、全诗意象与抒情并重。通常是前边写景,后面抒情。如陶潜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意象与情趣之间互相映衬,使得情有所托、景有所依。诗的情趣一览无遗,却又不失其形象可观,这种诗的意境深浅相宜,因而很容易做到雅俗共赏。
四、全诗以意象为主,间有抒情性的词句点缀其中。如王昌龄的《西宫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其中一个“恨”字,使对君王的怨恨之情昭然若揭。这些点缀式的抒情的词句,使得意境中的情趣有所皈依,可以更加鲜明、深刻的传达出诗人的本意,不至于由意象引起读者无节制的联想,引发歧义甚至反义。
五、全诗没有直接的抒情,通篇为意象所构筑。如南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典型的写景诗,其中尽情抒发了对大草原风光的赞美与热爱。写景诗的意境虽然不难理解,要想写好也非易事,鲜明、生动是我们始终要追求的目标。再如于谦的《咏石灰》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出了石灰的两大特点:焚烧中得以再生,以清白装饰人间。其中,可以看出诗人是有所寄托的。在这里,诗人把石灰比作慷慨赴义的壮士。大凡咏物诗,诗人多是借物言志,仍是以抒情为主,否则便流于浅薄了。又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前两句是一幕戏景,写故人在黄鹤楼与诗人辞别,在烟花三月的时节东下扬州。诗的后两句是一幅画景,孤帆远逝,只有不尽的长江滚滚东流。其中虽然没有直接抒发对友人的依恋之情,但在对意象的描述中,诗人的眷恋之心却跃然纸上。由于这种诗歌只有纯粹的意象,没有直接的抒情,读者很容易借助意象展开想象的翅膀,所以意境很容易得到深化和拓展。
由上可知,意境的深浅主要取决于意象在诗中所占的分量。意境的优劣则表现为下列三个方面:
其一、情趣的真假、高低和深浅首先决定了意境的优劣。
其二、意象的鲜明、生动和新颖,以及对于意象群、意象部落和整诗而言,能否构成一幅或一幕完整、自足、有序的画景或戏景,是决定意境优劣的另一方面。
其三、情趣和意象之间是否有明显、必然的联系,能否使人见意象而生情趣,也是决定意境优劣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在写诗或读诗时常感觉有灵感突现,所谓诗的灵感,就是指那些曾经震撼灵魂但已经沉淀的情感,在一瞬间与不经意所得的意象契合无间。灵感是由直觉所得,如果一首诗的意境能于直觉中见出,那么这首诗就一定做到了意象与情趣的水乳交融。
意象跳跃,之间缺乏连贯,或者情趣属个人特定,不易为大众体验,或者意象与情趣之间仅有隐约的暗示,而无明显的关联,这些都会造成诗意的朦胧,这样的诗我称之为朦胧诗。这里我所说的朦胧诗,与现当代“朦胧诗”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其实有些所谓的“朦胧诗”并不朦胧,只有全部符合以上这三大特点的诗歌,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朦胧诗。倘若寻根问祖,李商隐的《锦瑟》可谓是朦胧诗的鼻祖: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中间两联共有四个彼此不相连贯的意象,每个意象都暗示一种隐约若是的情趣,而这种情趣因为是诗人所特有的,我们很难得出具体的答案。朦胧诗的三大特点,《锦瑟》全都占有。如果诗人不是在第一联与第四联指出,这种情趣是对五十年往事的追忆,那么这首诗就将从朦胧诗跨入隐晦诗的行列,成为无人能懂的天书。朦胧诗的解读虽然不能逼近作者的原意,但至少有某种线索可以接近,而隐晦诗则无人能解,即便勉强解读出来,也必定是千人千面。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创作风格来看,总体是偏向于后三种的。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们也不能完全摈弃前两种那样直抒胸臆的诗歌。(类似《锦瑟》的朦胧诗,在古典诗歌中可谓凤毛麟角。)倘若能做到情趣与意象的水乳交融当然最好,其次也要做到意象的连贯或者抒发一种较普遍的情趣,以便于大众的理解。千万不要学隐晦诗,它把读诗变成了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甚至如当代的晦涩诗,情趣深晦莫测,意象残缺混乱,语法一塌糊涂,词语胡编乱造,无异于诗坛的垃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