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中山(上)
雨停了,天很阴沉。十一时二十五分上佛开高速。想到小女以后将在这里生活,心里有一种莫明的惆怅。她大哥也叹了一声,小妹今后在这里发展,比在当地困难要大得多。
这里到广州很近,等我和网友长空的短信联系结束,便差不多到了,早就知道长空去海南参加活动去了,果然他还未回广州。原定留一宿的计划便也改变,儿子建议去拜谒一下中山先生,然后赶到湖南去歇。
导航仪很快把我们导引到,中山大学的老校区,中山楼前。不知他是有意,还是疏忽,把要约定成了中山楼。以前参加广交会,我们是去过中山先生的纪念堂的。既然无意之间来到了这里,看来冥冥之中确有天意。这所由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国名校,目前在海内外的知名度自不待言,该校为国内唯一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大学,这老校区更早已是带纪念意义的校本部和科研区了。并且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当年风貌。
寒假期间,校园极为清静。我们为古色古香的校名牌坊所倾倒,那是座传统的双层牌楼,彰显出了她的历史。我们将车驶入中山楼侧的停车坪内,细细欣赏迎面安置的中大校徽、中大校训和小草坪及其其背后那引人注目的西洋风格建筑。校徽为圆形,上、下环绕中、英文校名标准全称。中间为海棠式洞窗图案,以当年建校的标志性建筑“大钟楼”为主体,运用中国园林的意境和组字的设计手法,用图中的海棠式洞窗与大钟楼外观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内两边的树由大到小形成一个深远的空间,增强了层次和立体感,中间的弧形,更巧妙形成一朵红棉花,寓意中山大学位于岭南地区。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条纵深大道,体现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辉煌的历史进程。采用标准绿色,代表生命、发展、永恒,象征着中山大学充满活泼、盎然的生机。
校训是中山先生当年亲笔题写的手迹:“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 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发:“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此时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 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单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从自我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问、思与立志的统一。中山先生取其意,特别是先生处于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要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议在广东设立两所学校,一是黄埔军校,一个就是这中大的前身,广东大学..以一文一武的学校模式,来造就“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十字训词可以说,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了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是近代教育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情系中山(中)
看着先生的手书,想着先生的精神;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心内默默的吟道“拜谒先贤过仪门,中山楼下欲寻根。当年校训依然在,国父精神民族魂。”这时一个单身游园的女学子,见孙儿正在摆弄单反相机,便来邀请他去帮忙拍摄。说那个奇特的建筑是最老的了,是学校前身岭南大学时,洋商人捐建的一个小礼堂, 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宋庆龄早年到岭南大学视察时,曾在那合影留念,还作了勉励青年学子"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的长篇演讲。
其实这里面真正的古物,是才重立不到十年的 "乙丑进士"牌坊。那是在明朝崇祯八年,为表彰天启年间广东的七进士所建。岭南大学为鼓励广东学子,在市政拓宽道路时,领迁到了校园中,以昭示文化底蕴。
说起来这里的每一幢楼,住宅,都有一段掌故或与某一位名人有关的轶事。再不然就是为了某种不应忘记的纪念,如黑石屋、马丁堂等。特别是中大广场上,中间建有高台,立着中大的标志物:孙中山纪念铜像。这是先生日本友人梅屋庄吉1933所赠,奉置于中山大学石碑旧址, 1954年春,广州市政府借置于中山纪念堂,1956年11月12日运至中大现址。这是一尊立像,为先生年富力强时之造型。铜像面向北方,寓"北伐"之意;逸仙主轴线就像一支笔从珠江伸出,笔尖在南,笔胆在北,寓从珠江源源不断吸四海精英汇聚中大。以“讨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实行开放性办学,为建设富强美好的新中华而奋斗。
一阵寒风拂来,如毛细雨又至,我们进了侧面的一个小亭。横匾书:惺亭。识其铭,始知是为史坚加、区励周、许耀章三烈士修的纪念亭。史为辛亥革命烈士,区、许为沙基惨案烈士。当年惺社同学捐建的,
从资料上看,中山大学和中山医大现早已合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丁颖、蒲蛰龙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李绍珍等著名医学专家也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据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全国总共只有五十六位一级教授,其中就有十二位在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大任教,足见其品位,由于名家大师荟萃于此,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许多从这里毕业的才华横溢的学子,后来都成了社会各界的杰出人士。使先生的遗愿得以变成现实。
情系中山(下)
上世纪最后十年的初期,香港南源永芳集团董事长姚美良先生,做了件功德无量的善事:捐资一千万元人民币,在中大兴建了孙中山纪念馆,定名为“永芳堂“。从上方俯视,永芳堂由对称的外方内圆的双曲面组成。前庭舒展的两翼象征开放中的国门,直达三楼正厅的室外六十级台阶象征着国家的发展进步。作为永芳堂建筑的组成部分,室外台阶两侧置有近代中国十八先贤铜像雕塑群。
面对这宏伟、庄严的建筑,我心被深深震憾了。虔诚的遥遥仰视。想到先生泉下有知,也堪自豪了。沉吟良久,念道:
“游丝似雪细如沙,假日芳园微雨斜。南国春情偏赶早,满园开盛紫荆花。”孙儿说:“又作诗呵?念我听听!我想,让他受点熏陶也好,便将前些年瞻仰广州中山纪念堂时写的几首,边读边讲说给他听:
“先生尽瘁报中华, 伟业长存举世夸。今日英雄花又盛,宏堂圣殿灿红霞”
“莫道魂消万事空, 人间自古重豪雄。小孙也学阿婆样, 肃立堂前三鞠躬”
“呕心沥血解民忧, 国父恩情几曾休。一自先生千古后,中山雅号遍神州”
虽然是春节休假,纪念馆未开放,我们也很满足。我陪着孙儿欣赏堂前广场两侧的,十八先贤铜像。这是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文武理工都有的一批近代史中的名人。大部分我都有一定了解,便为孙儿一一道来。记得其中有蔡元培、章炳麟、梁启超、康有为、邓世昌、黄遵宪、魏源、林则徐、詹天佑、秋瑾、谭嗣同、严复、冯子材、洪秀全等。虽说是广东籍人居多,但也不尽然。不知是按什么标准要求选的。我的理解是首先以广东籍贯和与这一块地方的密切关系,也或许与中大的主要学科有关。
如今的中大已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医学和管理科学等在内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这所伟人手创的中国名校,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台湾高雄市很早以前就建了她的复校。并以孙中山先生诞辰,每年的十一月十二日作为该校的校庆日。成为继承、发扬先生精神之最深刻的纪念。
微雨,依然若有若无,默默滋润作大地。临别依依,我们自觉感受到精神上又接受了一次洗礼。我不由小声诵起,刚刚抄写的中大校歌,这是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作词,陈洪作曲。后来保留原曲不变,对原词中“国父手创”改为“中山手创”,将“三民主义,仪行四方,民国基础,大同梯航”等四句, 改为“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将歌词最后两句“懿欤勉旃,勿堕勿忘}改为“振兴中华,永志勿忘”。而高雄的复校,则只是把起首的“白云山高,珠江水长”改成了“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伴着发动机细细的吟唱,在“白云山高 珠江水长 吾校矗立 蔚为国光 中山手创 遗泽余芳 博学审问 慎思不罔 明辨笃行 为国栋梁 莘莘学子 济济一堂 学以致用 不息自强 发扬光大 贯彻主张 振兴中华 永志勿忘”的中大校歌声中,我们的轻车离广州渐渐远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