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怀旧一二三

 或曰,年轻人爱朝前看,老年人爱向后看,信然。fficeffice" />

或曰,年轻人尚新,老年人怀旧,信然。

我也上了年纪,已经有人尊称为,也许是戏称为“某公”。那么也就不能违拗这人生的铁则。

近日,有三事使我陷入了怀旧的陷阱而不能自拔,且一一道来。

                      一

少时同窗好友周氏应俭自嘉陵江上游的四川蓬安来渝,得以相聚一日。记忆力特好的女儿晓晓得知此事,在QQ上说:记得你那时告诉我,你认识他已经四分之一世纪了。闻之不禁感叹:套用那个句式,而今该换成:我认识他,已经半个多世纪了。

与应俭有关的往事太多了,这里只略述一二:我与他结识始于1952年秋,缘于一同考入位于“巴县马王场”(今属九龙坡区)的“市巴农”初中部。同窗三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毕业后,他直升本校,而我考上了重庆一师。之后我们的交往有断有续,直至如今的又一次白首相聚。

我们是同命运者:我们是同好,他爱音乐,我爱文学;父亲都在早年死于冤案,多年后平反;我们又都是“五八劫”*的受害者,作了20多年的“贱民”。后来他也总算落实了政策,安排到一所乡村中学教书,如今得以安度晚年。

离散多年后的重逢:大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某日,他来渝探亲,奔波了整整一天,终于在江北区我当时的家里找到我,百感交集,执手无语,欲哭无泪。谁来也真巧:他是在已经用作包装的一张《重庆日报》副刊上发现我一篇文章,于是到报社打听,得知我在字水中学工作,又赶到学校(在当时江北区、江北县分治的小镇红土地,现在只留下地名,镇已不存),可是我已经回家,又经过一番曲折,才终于有了上述那久别重逢的一刻。

于是,这才有了后来一个“四分之一世纪”的“断断续续”,......

                        二

接到一个电话,来电者自称重大冯家骅先生的学生,给我送一本冯老师的回忆录来,叫我到报社大门口去取。于是得到案头这册他自己打印的《如烟往事》,当即翻阅,却再也不能释手,而心潮亦澎湃不已。

为什么呢?一是这位冯兄,虽然我认识多年,也有许多交往,自以为对他非常熟悉,可这才知道,此前对于他的了解却只是皮毛而已。他一生的经历之丰富,家庭背景之“复杂”,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他的父亲冯节竟是汪伪的“宣传部”副部长和中华电影公司总经理!小时候在上海,他曾见到过许多红极一时的明星呢。上海光复后,冯节被判刑7年,报上的大标题是 :《饶恕不能饶恕 冯节失节》,盖另一汉奸恰好名叫饶恕也。

然而冯兄自己却是一名爱国青年,一家人逃离上海后,又主动回到大陆,考入东北工学院,1956年毕业后分配到重庆大学任教,直到1994年退休。我曾经怀疑他为什么在反右斗争中过了关,从回忆录知道,他当时带学生到淮南煤矿实习去了,居然躲过一劫。当时“文革”中他就跑不脱了,算是补了一课,戴上了“牛鬼蛇神”的高帽子。

冯兄的回忆录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简洁,全是“干货”,娓娓道来,不容你产生“掺假”的怀疑。尤其令人感动和尊重的是,哪怕是“随大流”做的错事,他也会自责,忏悔。这是当今许多名人也做不到的。

本来我与冯兄的生活轨迹完全不同,根本就没有相交的可能,正所谓“八竿子也打不着”。可巧,他是我初恋情人华姐的夫君,而我与华姐是一师的同学,“五八劫”的同难者。我与华姐分手后各自成家,又同为落实政策奔走,我们两个家庭往来频繁,两家的孩子都成为儿时朋友......这些事我在《给华姐》一文(可在本博里查找)中有比较详细的回顾,就不赘述了。

                             三

又一个电话。这次是端兄打来的。端兄者,王端诚是也。此君亦“半世纪”之友也!他1956年考入一师,我早他一年,算是“学长”;而他年龄长我整整一月,又是“年兄”了。因为同样“雅好”文学,同学时就开始追求,多年来一直保持了联系。近10年来,又在重庆市诗词学会共事,更在“东方诗风”论坛亲密合作,共同为格律体新诗的事业而奋斗,校友、诗友已不足以言我们的关系了。

端兄的电话告知,今年他们一师“六班”即1956级的同学将于9月返校,纪念毕业50周年。而他的另一位同级同学石家远也将参加这一活动,而家远也是我青年时代落难时的挚友。他策划,在他们活动结束的时候,我即赶赴北碚,作又一次三人之游。

这个约定使我一连三次陷入强烈的怀旧之中而不能自已。原来,我于1958年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而受到处分,未能毕业,发配到北碚天生桥小学“见习”。家远与端兄曾经共同创办《晨曦》墙报,也是运动的批判对象。虽然在他们的档案中留下了终生的“疤痕”,家远因为是共青团员,还被开除了团籍,但是1959年校方还算宽洪大量,毕竟准予毕业并为他们分配了工作。本来在学校我和他们二位并无交往,只是互相知名。但是恰巧家远分配到北碚蔡家湾小学,属于天生桥学区,我们就有了接触的机会。同是天涯沦落人,“沆瀣一气”格外亲!我们经常在课余忘情地流连山水,吟咏唱和,苦中作乐,其乐无穷。这样的时间不长,也就两年而已,因为我与1961年就离开了北碚,回到江北。但是在那样的情状下结成的友谊注定是毕生难忘的!

距上次“三人行”有时好多年了。如今我们都走过了人生的主要历程。我与端兄终于圆了少年时代的文学梦,而家远的文学才具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能不扼腕叹息乎!......

是的,往事并不如烟啊!

时光倒流,消失的场景复现,逝去的故人复活......

人生,有多少无奈,多少遗憾,多少缺陷啊!

然而,山河不老,真心不死,真情永在,记忆永存......

*“五八劫”,指1958年,反右斗争之后,在高中、中专(含中师)学生中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被认为是史无前例的以摧残未成年人为目的的暴行。

    承继1957年反右运动而来的中学生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给当时尚是未成年人的许多中学生带来了一生的苦难,这段历史湮灭多年,如今,在一群当事人的努力下,当年的惨痛记忆被和此后的不幸经历,连同许多难得一见的珍贵文件材料,都被收入了一本名为《五八劫》的自由出版图书中,为共和国的痛史再添一份见证。(录自网文)


读第一则,认识了一位新的老朋友;

读第二则,想起了一位老的好朋友;

读第三则,我竟成了故事的主人公。感慨唏嘘,三个文学青年的万千往事竟如潮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23 17:01:47编辑过]

□■□■□■□■□■□■□■□■□■□■□■□■□■微斋先生    weizhai@ebaobao.cn

TOP

诗酒老师的回忆震撼人心!人生就是由多少个无奈、遗憾和缺陷编制而成的啊。不过好在山河不老,真心不死,真情永在,记忆永存!

TOP

家远当年笔名艾春,也是校园文坛上的干将。毕业后亦遭遇坎坷,改革开放后终于作了一所小学的校长,于教育事业多有贡献。


□■□■□■□■□■□■□■□■□■□■□■□■□■微斋先生    weizhai@ebaobao.cn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微斋先生在2009-8-23 8:20:29的发言:

读第一则,认识了一位新的老朋友;

读第二则,想起了一位老的好朋友;

读第三则,我竟成了故事的主人公。感慨唏嘘,三个文学青年的万千往事竟如潮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23 17:01:47编辑过]

今后的第四则是谁?可能是我了------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qnb413.blog.163.com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