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篇末显志的方法
文/李长空
如果说“好的开头是文章成功的一半”,那么好的结尾,也可以说是文章成功的另一半了。 文章结尾的方法很多,“篇末显志”只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志”,即文章的题旨、主题,或中心思想。故篇末显志,也叫“结尾点题”。 那么,篇末如何显志呢?我认为至少有如下三种方法:
一、前文的引申。
这种方法是在前文内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引申,从而深化文章的主题。如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说》就非同一般:文章就永州人“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一事,得出了“苛政猛于虎”的大道理,篇末更喟叹道:“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将议论的触觉进一步推向深处,达到了作《捕》的初衷:并非写村夫闲语,而是借其言语,来揭示“苛政猛于虎”这一大道理。现代作家王愿坚的小说《党费》和当代诗人朱枫的诗歌《初春郊外登高》也有同工之妙:前者描述共产党员黄新用咸菜交党费以及最后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党组织和同志的感人事迹,结尾突然来了几句议论,异峰突起:“魏政委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下:黄新同志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缴到党费……。在黄新的名字下面,他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是的,一筐咸菜是可以用数字来计算的,一个共产党员的心怎么能够计算呢?一个党员献身的精神怎么能够计算呢?”寥寥几笔,便对前文内容做了进一步的引申,从而深化了文章主题;后者表面是描写初春郊外登高的所见,实质是把诗人对人生、事业等感观都融汇在其中,特别是诗的最后两行:“我听到成群的根喊着号子/正合力支撑起绿的春天”,使人联想到“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社会发展史观:成群的根(人民)可以合力支撑起绿的春天(政权),也可以合力颠覆变质的春天(政权),从而进一步深化了诗歌主题:借写初春郊外登高来揭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大道理。此外,刘白羽的《日出》、苏洵的《六国论》、《伊索寓言》诸篇、于谦的《石灰吟》,等等,也无不如此。这些作品都可谓内蕴凝重、独具匠心,有出人意料、促人深思的意趣和理趣。
二、内容的翻新。
即是与前文内容相反,以做到以反求正、以反求新、以反“显志”的效果。贾平凹的散文《丑石》,就是这样的名篇:前文极力铺写丑石“丑到极处”,人人嫌弃它、咒骂它。文章结尾却赞美丑石“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的可贵精神,对前文的铺写内容给以彻底的否定,起到发人深省的力量。贾谊的《过秦论》也是这样的名篇。
三、全文的总结。
即作者对全文的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明确的总结,点明题旨。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是这样的名篇。它先呼一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接着唤一声:“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尔后才对“陋室”以着墨。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文章仍未点明题旨。直到最后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才终于点明题旨,使人拍案叫绝。鲁迅的《一件小事》、《拿来主义》,以及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等,也都是这样的佳作。
总之,篇末显志技法以简洁有力为上乘,如果能够凝结成警句,就更富有魅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