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iceffice" />
这是一篇残稿,从自贡回来后一直没有写完,也没有情绪再完成这个作业了。除了研讨会,此行的其他节目都有所记载,还是在博客里贴出来,留下雪泥鸿爪吧。
一
12月26日早晨,我和王端诚、蒲健夫、陈仁德一行4人,乘重庆--昭通的列车,结伴同去自贡参加由中共自贡市沿滩区委、沿滩区人民政府、四川理工学院主办的纪念宋育仁先生诞生150周年暨宋育仁思想学术研讨会。端兄是育仁先生的曾外孙,作为健在的宋氏第四代后裔,参加这一活动自是理所当然,而我们3人则是他向主办方推荐的与会代表。
好久没有坐过火车的硬座了,几个人一路叙话,倒也快活。列车没挂餐车,就吃方便面当午餐;除端兄外我们3人还各饮了一小瓶江津老白干儿呢。
下午到达位于自贡新区的新新酒店,热情的主人安顿我们住下。稍后,成都的代表也分乘几辆小车结队到达。6时许,主办单位举行丰盛的欢迎晚宴。我见到了原《四川日报》副刊部主任伍松乔,原来他也是宋育仁研究者,一直利用有利条件大力宣传宋氏的历史贡献。在川渝分治前,我们在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的活动中有过亲密的合作,这次意外重逢,格外亲切。乃忆及难忘的旧事——
1996年4月,川渝副刊界同行最后一次在成都团聚。就是这位伍君,令我写一首诗在联欢晚会上朗诵。我起先没有答应,于是他就激将:我们共事这么多年,你有不有感情啊?我无以为答,只好应命。记得那天晚上,我的朗诵非常动情,获得热烈的掌声。事后,泸州日报的靳朝济兄据此写了一篇现场速写《真正的诗人是这样朗诵的》,此文还让他得了全国副刊作品奖呢。文章的题目后来成为一干朋友挂在口头的玩笑话。特别有意思的是,一位失散多年的初中学友,在飞机上偶然在《四川日报》上读到这篇文章,打听到了我的下落,后来同我恢复了联系。
二
我和蒲兄同居一室,次日晨他居然说能抵抗我的鼾声,没有影响睡眠,算是一奇。
早饭后乘车前往距市区12公里的育仁先生的出生地仙市镇参观.。
仙市,是蜀中古盐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相传玉帝之女八仙姑思凡下界,被察觉后其灵魂被拘上天,而美丽的身躯却留了下来,横陈于釜溪河畔,形成了后来的仙市镇,去年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育仁先生秉天地之灵气降生于此,度过了他勤奋好学的青少年时光,为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在沿河的古纤道和保留川南特色的石板街上徜徉,走过古老的寺观,细赏雕梁画栋,想象当然这颗盐道明珠的繁华,釜溪河上帆樯林立的盛况,不由赞赏主事者对历史文化保留的苦心。据说戏台上那些精美的戏文浮雕是当地百姓糊一层石灰,再写上文革标语,才得以逃过破坏的魔手呢。
留下深刻的印象的是参观一家作坊式酒厂,请工人舀了一瓢原度高粱酒品尝,其香之浓,其味之醇,远非许多瓶装、高价者可比;还有在一个窄巷尽头的一眼古井,据说是千余年前的隋井,现在老百姓用此井制作的豆花味美可口,算是一绝。
参观以后在镇政府举行纪念活动的开幕式,市、区和理工学院有关领导出席,相当隆重。我在会上宣读了重庆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重庆日报的贺信,以及87岁高龄的重庆市老年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杨钟岫先生撰书的贺词。本报贺信说:“宋育仁先生不但是清末著名维新思想家、外交家、史学家,而且于1897年10月创办了重庆历史上第一家现代传媒____<<渝报>>,成为重庆新闻事业的创始人,这在重庆新闻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渝报>>在当时的四川省内和全国各地设立了48个代派处,宣传维新变法,救国图强的思想,对于开启民智,推动变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值得认真研究、继承和发扬.”这几家重庆新闻单位对育仁先生的成就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热烈祝贺艰难活动取得圆满成功。重庆市新闻界对育仁先生的敬重,使主办方十分感动。
三
在仙市镇用毕午餐,我们就依依作别古镇,转赴理工学院,在其多功能会议室对育仁先生的多方面成就进行研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