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喜欢这样清新的随笔,如品香茗.
文学博客:http://hi.baidu.com/lichangkong 工作室:http://hi.baidu.com/changkongcehua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李长空在2008-7-25 21:35:01的发言:
喜欢这样清新的随笔,如品香茗.

 

问好长空兄,谢谢来读。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TOP

我想我是海

 

生日将至,收到很多朋友的祝福,忽然想起喜欢的黄磊的歌《我想我是海》。

“我想我是海,宁静的深海,不是谁都明白。 胸怀被敲开,一个小石块,也可以让我澎湃……”

不讳言我是容易被感动的人,像那歌里唱的,一个小石块也可以让我澎湃。敻虹的诗说:你如果/对我说了,一句一句/真纯的话,我早上醒来,/我便记得它…… 生命中点点滴滴的感动,我也都记得,并且在想起的时候,不禁微笑,满怀温馨。

而当自己也被别人记得,被关怀,被用真心来问候和祝福的时候,我所能说的,只有感恩。感谢你们这些真心待我,在心中为我保留有一席位置的朋友,蓝衫兄、子阳、寄南……还有在别处的许多其他的人,无法一一列举的名字,都深深铭刻在我的心中,这些真情足以芳香我接下来的漫长的时光。让我总在某地某天会突然想起,并微笑依然。

有了这些友情岁月的温暖记忆,我是富足的,像一个腰缠万贯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所畏惧,都昂首挺胸。:)

记得从前青衣在的时候,我对她说过,假如我们今生无缘遇见海,那就让自己成为海。如果我是海,那么朋友们,谢谢你们一路上为我注入的丰沛的水源!

记得青春年少时,一少年曾赠我以诗:

 

我今天的船

原本是你从山中采的木

你智慧的选择

你辛苦而又创造性的劳动

你的眼

你执着而又真切的追求

你的长满茧的手

你无法稀释的感情

我的航行和帆

也都是你的!

 

我懂得他的领悟和感谢,因为那也是我心中会有的情感,因为朋友之间的给予永远是相互的,相互的丰富,共同的成长,永远的奔流。

同样,我的航行与帆,也是你们的。我的不停起伏的喜悦与忧伤,胸怀的无尽的辽阔的蓝,也都是你们的。

 

2008-07-30

 

 

   好日子

 

   那一天是1973年7月31日,农历癸丑年已未月戊辰日。
    从此世界上有我。
   
    或者说我开始认识这世界吧,但来的时候我本是混沌无知,现在也依然像苏格拉底说的那样: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
    那么这长长的一段路,就都白走了吗?似乎也不是,因为我毕竟还有那唯一的所知,可以推动我继续睁大眼睛,不断寻找,竭力想有所发现,并在这过程中获得喜悦和满足。
   
    世界有了我,其实对世界是没有什么的。或者有人对此感到欣喜和幸福,也许曾有人为此而有烦恼和抱怨。但所有人的生活其实都是依命运所预定的轨迹,按部就班地前行,有我或者没我似乎没有太大的分别。一件事发生了之后才会了解它具有某种意义,一个人影响了别人之后才会被别人所记忆,但所有发生的一切其实都是对这个人自身的意义更为重大,它使他渐渐明确了方向,成为某一种人。
   
    一个人活着,总要对自我有所认知。用余光中的话说:“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你忧郁;你知道自己不是谁,你幻灭”。很庆幸,现在的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亦有自己生活的目标。不必摆忧郁的姿态,也不必遭幻灭的煎熬。
   
    一个人活着,总要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卡夫卡的生活方式是写作。除此之外他不更加追求别的。甚至写作所附带的一切荣名和利益,甚至被人了解和认识的一切可能,他都不屑一顾。在这方面我有些像他,但是我不像他的是我比他幸福,生下来就是这样,因此我难以做到那样的纯粹。因此写作,远远不能成为我的生活方式。他以孤独和写作与世界来对抗,但我不需要对抗,因为,我有爱。
    而我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呢?
    是做滚滚红尘芸芸众生的一分子,而向内心开辟出一个美丽新世界。有没有人看到并不要紧,神游的时候我是快乐的,这就够了。我爱自由,但不向身外求。我也爱真理,但是不需要别人奉上。
   
    卫星需要轨道,飞机需要航线,但是鸟儿不需要这些,它可以自由地飞。
    空气中会有子弹,地面上会有网罗,如果鸟儿害怕这些,它可以选择拒绝诱饵,飞得更高。当然这只有强者才做得到。
    我在想:世界上也有甘心软弱的,愿意住金丝的鸟笼,食水来的时候只需张张嘴,当然那得学会去娱乐人,还得做好任人宰割的准备,如果这是自己选定的生活,我很厌烦听到她们侈谈自由,大肆抱怨。
    一切的道路都是自己选择,自己走。对无病呻吟的人,我不同情。
    因此似乎我的心是硬的。其实不然。我关心那些默默承受,勇敢前行的人,我被他们感动,我愿他们幸福,即使我与他们并不相识。对真正的苦难,我也不缺悲悯和关怀。只是人总该自强。自强者是人类的希望。
   
    常常喜欢回顾。
    每次回顾的时候,最终最强烈的情绪都是——感恩。
    上天并没有赐予我更多的财富,美貌和智慧,但他的眷顾表现在,他给了我一直的纯净的温暖的人间真情,他教会了我爱。一路上关心过我,帮助过我,甚至仅仅是善意地对我微笑一下的人们,我感谢你们。还有我的亲人和爱人,是你们使我的爱永不落空,开最新最美的花,结又香又甜的果。成就我付出的价值,灵魂的皈依。
    需要许愿的话,那我愿我们永远这样默默相伴着,走完生命的旅程。
   
    2007-07-31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TOP

读书札记——离歌

 

喝了数日中药,饮咖啡更加不觉其苦。母亲病也见好,今日也有心情偷闲看了一会书,读了一个短篇《离歌》,作者鲁敏。
   
   
   
    伟人曾经说过:“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在不同的语境下,这话语自有其不同的意蕴。我读这篇小说,忽然心中亦有此感想。关于生死,有无数的哲人智者去不断思虑它的意义,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往往可能无知无识,感不能言的人更容易发觉生命的本真,有如文中的“三爷”。
   
   
   
    乡人对于生死都有一定的仪式,这种仪式,在唯物者看来,或许有些可笑。然而对这些仪式的信仰和践行却往往使一个人来与去变得从容有度起来。科学发展到人类可以探索宇宙,试图征服自然的地步,然而宇宙是无穷无尽的,自然是不可征服的,不断的灾难毫不留情地嘲笑这人类的自以为是。科技的发达、文明的进步使有知者失去了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在不断膨胀的物欲中永不餍足,永无止息,只知不断攫取,甚至坠入魔道。怎比那些蒙昧天真者内心的安详?
   
   
   
    以制作祭祀用品,主持丧葬仪式为业的三爷,因为经历了无数的死生,对生命看得很透彻了,他孤身一人,无欲无求,对人世有着达观的见解,普遍的同情。对“日子里的许多好处,喜欢小气而慢慢的受用”,因为知道“这日子不是自己的,而是上天的,他赐你一日便是一日,要好好过……”难得的是并不把自己的感悟宣扬,强加于人。因为明知道那些活得正欣欣扬扬的人们根本也听不进去到这样的话,没必要惹人“不得劲”,他只是小心翼翼,与世无争地在自己身边制造出一团和气,以彻悟通透的心境下所能有的善良,安然地承受人们有意的回避,自己的孤独。安然地只在人们面对死亡手足无措的时候给予帮助,而任凭一条河把自己同热闹的人世隔开。甚至连接两岸的小桥被洪水冲断了之后,他也并不求人去修,无所谓撑着一条小船来来去去。河流在这里应该是一种象征,世俗生活的冷与热,迷与悟大抵该有这样的分野,但又不彻底隔绝。总有着桥或船的彼此过渡。
   
   
   
    彭老人则是人间的深情者,钟情者。读到最后我们知道他七十多岁的人,以一己之力独自去为三爷搭建小桥,其实是为了死后灵魂可以去河对岸走上一趟,因为在他的年轻时代,河对岸住着他喜欢的姑娘。那姑娘最后为瘸腿的哥哥换亲,嫁到了别家。至死不渝的眷恋,那已经是我们这世界难得一见的东西,只可被当做神迹膜拜。彭老人可以以老年的智慧有条不紊地安排着自己的身后之事,只是他终于没有等到小桥建好就突然故去了。你看,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生,也同样无法彻底安排自己的死。小说的结尾,三爷的小船,缓缓地在那条河上来来回回地划了一夜。这时候,我们宁愿相信人死后有灵,来完成我们对真情的感动,对未知世界的尊重,以促成对自己所追求的人生意义的反思。
   
   
   
    2008-10-2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8 10:48:55编辑过]

容淡华伫,材不材间。

TOP

此文很好,有沈从文的风格,欣赏。但好象在什么地方见过。

峰向隐中没,云从无处来;始知造化功,浑成乃天然。

TOP

读书札记——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讲故事的人叫佐野洋子。
   
    那只猫,活了一百万次,当然只有童话故事是这样的。童话完全可以让一只猫不停的起死回生,而且不失去记忆。
   
    受过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恩宠和利用的猫,那些人都为他的死而不舍地哭过,但是猫从来不哭,也没有什么不舍。被人豢养和利用的生活并不有趣,人们的宠爱不过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一种需要。猫厌倦那些淡漠无聊的生。
   
    直到第一百万次,猫成了一只野猫。漂亮的野猫。为一切猫类都倾慕的猫。猫很自得,他活了一百万次,他很自由,他很漂亮,连他自己都不由爱上了自己。但是他除了自己谁都不爱,对所有的献媚不屑一顾,直到遇上了那只白猫。
   
    那只安静的白猫,看都不看他一眼。无论猫怎么跟她炫耀自己的经历,她只简简单单的回答一声:“噢。”到有一天,炫耀累了的猫问:“我可以待在你身边吗?”白猫说“行呀。”
   
    白猫生了很多小猫,猫比喜欢自己还要喜欢白猫和小猫。小猫长大了都走了。猫和白猫温柔地对望,猫想和白猫永远地活下去。
    爱一旦产生,便绵延无限。
   
    但是白猫终于死了。猫第一次哭了。猫哭了一百万次,直到一动不动地躺在白猫身边。这次猫再也没有起死回生。
   
    我们读了这故事,我们忽然发现:
   
    原来,一百万次的生也不如一次的真爱。原来,一生有一次的真爱已经足够。原来,真正的爱不但使人甘于生,而且还乐于死。假如不能和所爱一起生,那么,一起安眠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读了这故事,我们还可以发现:
   
    那些恩宠爱怜,凡是只为慰藉自己的寂寞无聊的,为了满足自己某种自私的心理的,原来并不会令人感动。原来,生命需要自主的选择,灵魂需要自由的空气。猫成为了野猫,才有了自己,才有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生活。
   
    真正的活过,爱过,有一次,就已经足够。
   
    司汤达为自己所拟的墓志铭:活过,爱过,写过。
    这便是完美而且丰满的一生。
   
    童话是简单的。人生的真理其实都很简单,它们往往都寓于人类最初的天真里头。是什么时候,人们把它们弄丢了呢?
   
    2009-01-07
容淡华伫,材不材间。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但为君故在2008-10-29 14:40:24的发言:

此文很好,有沈从文的风格,欣赏。但好象在什么地方见过。

 

哦,过奖。:)什么地方呢。:)

容淡华伫,材不材间。

TOP

读书札记——《滕王阁诗并序》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和《腾王阁序》比起来,王勃的这首诗显得默默无闻了一些。的确文章是写得更好的,辞意也明朗达观,文采也华美飞扬,读着也更令人心清气爽。
   
    诗则句意平平,如果说文章是盛妆的美人,那么诗歌在此洗净了铅华,不再那么明丽动人,而且平白多了些怅惘空茫的气息。
   
    当我们看了“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样志气高昂的句子,并且深受感染之后,回头却又看见了“槛外长江空自流”这样流年物换的感怀叹息,难免会有一种落差感。同时同地的作品,辞采暂且不论,心境为何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又哪一种心情才是最真实的呢?
   
    或者,这些都是真实的。人心常常起伏如海,瞬间是潮起的豪迈,瞬间是潮落的低徊。当不如意的时候,人们常常会说些达观的话来自勉,转念之间,又总有忍不了的慨叹,无法言明的感伤。
   
    或者,也在于文体的差别。比之文章,诗歌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对内心的低语。
   
    又或者是盛极而衰吧,那翩翩少年一气呵成写完那千古美文,一口气已经是泄了。平生才高八斗,时人所称,然而正像他自己所叹的:“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志气多有不谐,心情抑郁本来是难免的。虽然拿希望和信念时刻鼓励着自己,然而希望这东西本来也是最紧盯着看,越觉得渺茫。
   
    《旧唐书》中说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杨炯说他“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十四岁的时候,他上书给当时的丞相自荐,经过考试,中第而被授予朝散郎的职务。这样的神童才子,有些自傲是难免的,不通世故是难免的,被人嫉恨应该也是难免的。
   
    当沛王李贤听说了王勃的才名,召他为沛府修撰,对他很是器重。当时诸王之间经常以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英王鸡》,不料竟因此而罹祸,据说唐高宗认为这篇文章使诸王之间开始闹矛盾,就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英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被人借题发挥了一下。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传说是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吧,王勃的朋友,当时的虢州司法凌季友,为他在虢州谋了一个小小的参军的职位。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赶上了大赦,没有被处死。
   
    这事情也很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然藏匿保护了,为什么又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这一回的被祸,也是因为恃才傲物,被同僚所嫉妒。杀官奴这件事,有人怀疑是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和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陷害,虽然遇赦没有丢掉性命,但也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还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
   
    《滕王阁诗并序》据记载是写于675年,当时王勃是去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赶上当时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并设宴赋文的胜事。从文章和诗歌里,我们大致是可以揣测他当时的心境的。文与诗之间的矛盾,大约也可以证明他当时的精神状态,并不安定,并不平衡。
   
    后来王勃在去看望父亲的途中溺水而死,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查考,总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了人间。
   
    我读东坡文集中《贾谊论》,东坡对贾生得志时候的孤高飞扬、被贬谪后的忧伤沮丧很是不以为然。说他“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王勃二十八岁就死了,贾谊死的时候也才三十三岁。这当然很令人惋惜。只是,虽然“天于绝代偏多妒”吧,毕竟也还有东坡先生这样满肚皮不合时宜,命途一样多舛,但却履之如夷,得享天年的。
   
    2009-01-08
容淡华伫,材不材间。

TOP

     说得好:“人性中会有的挣扎、欲望、冲突,人性中所能有的美与执着。所有的爱憎悲欢都会被时光的洪流冲淡,失去力量。唯一不变的是善良。”

    

     但善良也带给了人们无限的忧虑,因为他看不惯这“欲流”的世界!......

    人啊!怎样才能无忧无虑呢?

 


 

TOP

 

人怎么也不会如孩子一般无忧无虑,这是成长的代价。:)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