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帖]制约诗歌借鉴的三大要素

三大因素制约诗歌的借鉴
   
   ——访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博士、教授蒋登科先生

                  □梁智华  黄绵寅  闭世忠

日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博士、教授蒋登科先生出席了在玉林举行的新世纪华文国际诗歌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现代诗年会,记者趁此机会采访了这位学术上颇有成就的新诗研究专家。

面对记者,蒋登科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经济全球化并不否定文化的多元化。不同国家之间的诗歌交流应该是坚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向其他国家诗歌的优秀艺术因素有所借鉴,以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对于某一具体国家的诗歌,向其他国家诗歌的艺术借鉴是有其制约因素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文化观念的制约、生存环境的制约和诗歌传统的制约。”

制约因素之一:文化观念的制约

在谈到文化观念对诗歌的制约时,蒋登科告诉记者,“我这里所说的文化观念,是一个包容广泛的概念,一个民族的道德意识、审美理想、价值观念乃至哲学基础等诸多侧面都涵括在其中。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诗歌观念及其演变轨迹。”

“大家都知道,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的文化观念在具有一些共性的同时,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各民族诗歌观念、诗歌创作上的巨大差异。特别是在东方和西方这两大文化区域,文化观念上的差异更是显得尤为突出。在诗歌借鉴中,我们首先必须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寻找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之间可以融合和促进的因素,否则诗歌的借鉴将是盲目的,难以取得良好的交流与推动的效果。西方文化在艺术上注重外倾而淡化内蕴、注重技术性与哲学性而忽视性灵。中国则不同,我们在艺术上比较注重内蕴、注重表达人的性灵、注重整体性。因此,在诗歌借鉴中,如果不考虑这些差异的存在,势必造成诗歌在艺术取向上的失误,如果不对借鉴者所处的文化语境和借鉴对象所包含的文化观念进行深入探析,借鉴就可能在文化观念的差异这一背景下走向借鉴者所预想的另一面。”对于不同国家、民族在文化观念的差异,蒋登科作了上述的解释。

制约因素之二:生存环境的制约

蒋登科还对记者说,诗歌的借鉴一定会受到生存环境的制约,这是不容质疑的。在诗歌领域,生存环境指的是诗歌创作者的生存环境,当然也是诗歌生成的生存环境。它包括一个国家、民族的社会发展状况、人文心态和人们的价值取向等等。因此,生存环境的不同也会对诗歌的交流与借鉴产生影响。

在采访中,蒋登科是这样向记者解释的,“一个国家、民族的社会发展状况、人文心态、价值取向等因素往往决定该国家、民族的诗歌发展路向。诗歌是关于生存在社会中的人们的心态、情感的表达,不可能与显示社会发展状况毫无关联。从总体上讲,每个国家、民族在诗歌发展路向的选择总有其因由和合理性,否则,它的诗歌就会失去生存的根基——这实际上是放弃了民族的个性和特点。这就使我们在诗歌借鉴中不得不考虑生存环境对诗歌艺术的制约作用。自由是相对的,制约是绝对的,这是任何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这一规律,诗歌借鉴就可能成为诗歌发展的阻滞。”

对自己上述的观点,蒋登科以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时段为例,他说:“30、40年代的中国是多灾多难的,由于民族的贫弱,大片的土地被外敌侵略。在这样一种处境之下,作为时代精神的神经的诗歌自然不能保持沉默,不只是不能沉默,而且要以特殊的艺术手段调动全民族的共同心声,投入到抗敌的大潮中去。事实证明也是这样的。而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一批一批对西方世界的崇拜者却大量搬进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艺术思潮,在中国诗坛上传播对理想和崇高的消解,抛售怀疑主义与虚无主义,造成新诗艺术发展中的混乱与沉寂。从这个鲜明的对比中,我们不得不承认生存环境对诗歌借鉴的巨大约束力。”

制约因素三:诗歌传统的制约

蒋登科说,每个国家、民族的诗歌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相对恒定的艺术因素,这些因素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生命力,它标志一个国家、民族诗歌的根本特性。这便是诗歌传统。疏离传统,诗歌就会丧失民族的个性。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在诗歌领域,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说是正确的,它暗示传统的重要性。

诗歌传统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诗歌精神上的,主要是指诗歌体现出来的一个国家、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道德审美理想等;二是文体层面上的,指的是构成诗歌文体的诸要素,主要又是指独特的话语方式。

在采访中,蒋登科向记者着重谈论了诗歌的独特是话语方式。他说,作为一个整体,诗歌话语包括三个层次:民族话语、时代话语和个人话语,民族话语是基础,也是诗歌中最具生命力的话语方式和特征。时代话语具有阶级性,是某一时期的诗歌对民族话语的转换或补充。个人话语是在民族话语、时代话语的基础上体现诗人的艺术创造、艺术个性的话语方式。民族话语与时代话语不以个人喜恶而变化,它遵循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个人话语体现诗人的创造精神,但它又必须以民族话语和时代话语为依托,否则就会成为无本之木,难以被民族、时代所认同。

诗歌的话语方式与语言特点关系密切。各个国家、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独特性,差异很大。作为以形式为基础的文学样式,话语方式决定诗歌文本的美学指向、结构方式、意象方式等等。以英文诗歌来说,择其大要而言,由于字母语言的表音特性和较为严格的语法规则,英语长于叙述,是一种哲学性、科学性语言,这就使英语诗歌在总体上更看重叙事性,在传统英语诗歌中,以史诗为主的叙事诗比抒情诗更为发达,这也就逐渐形成了诗歌对理性精神和对历史、时代的反思的更多关注,使不少抒情诗也有一种观念、理性的因素渗透在其中。中国诗歌情形有所不同,汉语是以表意文字为主的,语言也相对宽松,容易形成更大的随意性,这就使中国文学在总体上以感性、悟性为特点,特别是作为中国文学正体的诗歌,更是不拘定法,讲求随意性、整体性,往往能够于虚中表实,于实中表虚,在无理而妙的语言机智中表达出诗人的性灵,而这种与汉语特点相关的微妙的语言机智是中国诗人所特有的。这两种诗歌话语方式的差异是明显的,形成各自诗歌文体的整一性与独立性,也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精神。如果把英语诗歌中的某些文化精神搬进汉语诗歌中,文化精神本身也许没有变化,但它已经变成了另一种话语的表达方式。这便是诗歌传统对诗歌借鉴的制约。

最后,蒋登科还对记者说,我们在讨论诗歌借鉴中的制约因素,不是要在中外诗歌的交流上设置樊篱,而是要在对外国诗歌的学习和借鉴中特别留心这些制约,以便找到不同国家、民族诗歌之间的最好的融合、沟通方式,从而促进新诗艺术的健康发展。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