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我眼中的重庆作家万盛行

本帖最后由 海棠依旧 于 2012-12-8 20:22 编辑

我眼中的重庆作家万盛行
                                                                 11月29日  晴
    听说我有幸能参加“重庆作家万盛行”采风活动,便一直心心念念翘首以盼,那份激动不仅是因为万盛和双桥一样,都是行政区划调整后成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同的经历所产生的亲切感是旁人不能体会的;还因为那里有两位我们东方诗风论坛的网友:万盛经开区党工委宣传部部长杨学明(青山依旧),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简云斌(响水滩客)。尤其响水滩客一口一个“海棠大姐”的喊我,作为东方诗风论坛文苑版版主之一的我(海棠依旧),这种文友之情,恐怕也是旁人无法想象的。

    2012年的这一天对我来说记忆深刻。下午两点,大田湾体育场贺龙塑像旁,一辆来自黑山谷的旅游大巴坐满了人,放眼看去,皆是重庆市诗歌散文界的精英。

    早年,一首充满母爱的《梦话》,我把傅天琳的名字和圣母的形象做了重叠。今年7月的一面之缘,只握了握手,没敢多说话,现在能有三天时间相处,该不是做梦吧?

    82岁高龄的梁上泉老师永远精神矍铄,就像边防线上那棵“小白杨”,蓬勃葱郁。他时常风趣地称老伴为“周幺婶”,皆因重庆市歌舞团一级演员、表演艺术家蒲心玉曾在重庆方言喜剧《街坊邻居》里扮演过街道治安员周幺婶。上次酉阳临别,“周幺婶”一曲川东民歌音犹在耳。

    那是如雷贯耳的著名诗人李钢吗?我在一个诗友的博客里见过这一头标志性的白发,由康辉和柴璐朗诵的《蓝水兵》,奠定了他绝对的偶像地位,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前不久在文苑刚拜读了万龙生老师为邢秀玲《西部神韵》撰写的《秀玲文章老更成》,仰慕之情犹在,她可是重庆散文界的领军人物啊,原来这么细腻温婉,像妈妈一样亲切。

    我仰视着萧敏老师笑咪咪在前排坐下,不由想起“黄昏的风一阵紧似一阵,你只把星光倒进酒杯,一饮而尽!”那篇散文诗《致万龙生诗兄》力透纸背,气势磅礴,让万老师爱不释手。

    还没等我把偶像们都认完车就开动了,响水滩客随车亲临市区迎接大家,车没过菜园坝大桥,他就迫不及待拿起话筒隆重推出万盛,一口气如数家珍连个磕绊也不打。其实,他并不是万盛人,出生四川武胜的他,十九岁时移民南桐矿区,一住就是二十多年。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个矿工的儿子早把自己当成了万盛人,看得出,他爱万盛爱得深沉。这个稳重内敛有几分腼腆的年轻人,内心竟这般炽烈。

    风景在窗外不断变换,如忐忑的心情。我和黄玉兰第一次参加这么强阵容的采风活动,也是第一次来万盛,这个与花同名的姐姐,词写得很好,就是怕出远门,怕晕车,怕上索道,怕。。。而我最怕笔力不济辜负主人的盛情。

    四点过,大巴驶入万盛主城中心,停在子如广场一侧的“万盛国际大酒店”门前。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万盛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李明清为首的主要领导们早已在此恭候多时了。为方便创作,作家们被安排每人一个房间。放下行李,稍事休息,来到酒店20层会议室。迎面“重庆作家万盛行”采风座谈会的大红横幅格外醒目,每人跟前一份文件袋,一本小册子里除了日程食宿安排,温馨的气象服务和友情提醒让人心里暖暖的。万盛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宣传部、文联、旅游局等最高领导对面而坐,高规格的礼遇,让作家们深受感动。原本由万盛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朱川主持座谈会,因故脱不开身,改由响水滩客主持。

    李明清书记的欢迎词热烈诚恳,打动人心。这位两度在万盛工作的领导,对万盛细致全面的介绍和深深的眷恋之情,让人肃然起敬。

    宣传部长杨学明从历史人文角度出发,介绍了万盛的子如文化、矿山文化、三线建设文化和羽毛球文化。第一次听到“家园文化”和“归属文化”不禁浮想联翩,我作为三线建设的亲历者,在这里找到了知音。万盛有幸,有这样一批具备超强文化意识的领头人,当文化和旅游一起发展,万盛就站立起来了。

    旅游局长陈昌建对万盛山水、自然景观的生动介绍比广告还精彩,让作家们按捺不住想一睹为快了。尤其具有“蛊惑”性的动员大家到黑山谷购置度假小屋,引来满堂大笑,试想,没有底气敢如此夸口吗?真佩服这份睿智。

    作家们忍不住了,争先恐后抢着发言,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天琳老师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万盛,感谢热情的接待,她激动得有些不能自持,仿佛要把一颗心呕出来。

    20多年前就来过万盛的梁老,回想起他写过的歌剧《矿灯长明》,好像就是昨天的事,他盛赞万盛领导对文化的态度相当于挖掘宝藏,很了不起。

    万老师用四个字评价万盛:“浴火重生”,热切期望万盛不仅有带头人,还要有更多的有心人来挖掘本土文化。

    秀玲老师一口西北普通话,代表散文学会发言。最令她高兴的是,很早就知道极富才情的响水滩客和他的散文,这次终于见到真人了。

    风趣幽默的李钢,历数自己与万盛的渊源,一次次与黑山谷擦肩而过让他倍感神秘,笑称这第六次自己总算真正走进黑山谷了。

    《作家视野》编辑部主任张华鼓捣麦客风好久才如愿以偿,他感叹肖洛霍夫一部《静静的顿河》使顿河世界闻名,沈从文一篇《边城》让茶峒世人知晓,他相信总有一天万盛也会为一部作品名扬天下。他真挚的祝福万盛:万家兴盛,万代兴盛!

    萧敏最后对着话筒,眼角晶莹:“我只说两句话”。她出生在万盛青年镇萧家大院,2岁就离开家乡,既是主人又是客人,她和响水滩客一起促成了此次活动。“到老才回乡,回乡情更长”浓浓的乡情哪里是两句话就能说完的呀?就这样,原本五点半结束的会议,到六点过还没开完。

    晚宴的盛况自不必说,朱川副主任致祝酒词,大家为万盛腾飞,预祝此行圆满而举杯同饮,“周幺婶”自告奋勇上台,以一曲诙谐的《大嫂赶场》为晚宴助兴,她连唱带比划,合着掌声的节奏将宴会推向高潮。

    晚风微拂,华灯初上,子如广场成了歌舞的海洋,孝子河静静地流向远方,步行街在夜幕中延续小城白天的繁华,万盛人悠然自得的夜生活开始了。

历历在目!重游一遍。
海棠继续,期待后文!

TOP

本帖最后由 海棠依旧 于 2012-12-8 20:24 编辑

11月30日  阴
    夜雨初停,天公还算作美。今天的行程很宽松,上午游览城区和万盛公园,下午参观龙鳞石海,夜宿黑山谷的响水村。

    上午9点,大巴载着客人穿行在万盛城区,响水滩客指着窗外景物一一介绍,只见街道干净,店铺热闹,街心花园奇石点缀,行道树浓密遮天,破旧的矿山棚户区早已被崭新的小区替代,人人脸上写满安宁祥和。体育馆门前一只硕大的羽毛球和沿途羽毛球造型的路灯告诉人们,这里是羽毛球之乡。一些老年人正围着体育馆快步走着,熟悉的情景让我想起我们双桥的一大奇观,每天晚饭后,很多人沿宽敞的车城大道朝一个方向快步走。现在双桥的大道四通八达,人们不再朝一个方向了,这种路宽、车少、人稀、空气好的“自由行”,是大城市无法享受的。

    位于山顶的万盛公园是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花木葱茏,空气新鲜,有可供休息的桌凳和游乐设施,还可在观景台上鸟瞰万盛全貌,五百多级天梯直通山顶,无论早晨或傍晚,来此锻炼的人络绎不绝。说起这个公园,响水滩客满怀感激介绍,这是八十年代万盛一位叫鄢嵩山的副书记的德泽,当年他率先提出修建万盛公园,把市民休闲当作大事来抓。随着最近几年扩建改造,公园越来越美,但人们记得那句老话“吃水不忘打井人”,无论多久都不能忘!

    站在观景台,眼界豁然开朗,只见两山夹一块平地,万盛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平地上,蜿蜒的孝子河从城边缓缓流过,娓娓讲述小城故事。依山傍水不仅使万盛城格外有灵气,也使万盛人格外聪慧。我发觉他们家园意识非常强,从不吝惜赞美家乡的语言,许是我们一行有点惹眼,一位市民动情地对我们说个不休,恳请我们一定好好写写他的家乡。

    顺着下山的小径,穿行在竹林深处,每一片竹叶都被雨洗得干干净净,绿得沁人心脾。我们贪婪地闻着竹子的清香,尽情享受大自然恩赐的清新空气。忽然远处传来汽车的轰鸣声,循声仰望,山林稀疏处车影一闪,原来,我们快上公路了。

    一块写有毛泽东语录的碑墙完好的保存在公路边,一下打开人们记忆的闸门,凡是年过50岁的人都兴奋地叽叽喳喳起来,只有林彬、张伟和邓舒蕾那些小年轻不理解,怔怔地望着这热闹的场面。黄兴邦老师一说一个笑,老远就听见他的声音。范明老师略带成都口音,颇有李伯清的味道。李钢和师运山大校更是施展记忆的绝活,笑谈那个荒唐的年代。人和名字一样美的玉兰姐和蓝碧春老师,干脆展开歌喉,一唱为快。这一路有说有笑有唱,直到上车去鱼子岗的路上也没停下来。

    鱼子岗坐落黑山脚下,因其农家乐有原汁原味的土鸡、土黄鳝而远近闻名,一条叫“阳春沟”的小溪,清清粼粼自村中流过,大有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的意境。我想起响水滩客的《鱼子村》“四面青山,一川稻田/这里游着的鱼儿/幸福指数一定超过了陶渊明”,基本赞同这个猜想。

    “四嫂农家乐”的土黄鳝硬是霸道,鲜香细嫩,麻得我舌头都找不着了,还想吃。“土鹅汤”香浓可口,在城里是喝不到的。青海椒里塞满糯米粉,怎么做的呀这么好吃,酸酸的也不辣,梁老吃了一个又一个。一盘鲫鱼上桌了,梁老连夹了两条,老伴蒲心玉担心他血糖升高,直冲他喊吃多了。“跟女同志一桌吃饭最占便宜,女同志吃饭斯文,我可以趁机多吃。”梁老风趣地说着,又想去夹一条鱼。忽然,蒲心玉幽默地叫道:“我们这桌有7仙女(包括她这位资深仙女)”然后一指张伟和梁老:“你两个是董永”,逗得大家差点喷饭。

    酒足饭饱之后,我们立即启程直奔龙鳞石海。黑山谷和龙鳞石海在今年10月29日刚成功创建国家5A级风景区,这个殊荣可不是浪得虚名,龙鳞石海距今4.65亿年至6亿年,是中国最古老的石林,比云南路南石林、四川兴文石林还早2亿年左右,被地质科考专家称为“中国石林之祖”。一进停车场,只见管理景区的巅峰智业公司张总带领一班人站在冷风中,三辆电瓶车整装待发。大家把自己包裹严实,坐上电瓶车向景区驶去。刚从空调大巴里出来,虽然又是帽子又是围巾的,山风一吹,还是冷得人直哆嗦,幸好路程不长,一会儿就到了。

    不知何时队伍里多了一位头戴灰色贝雷帽,长像很洋气的女诗人,她就是木兰,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想起古代那位英姿飒爽的女英雄。她昨天大概有事耽误了,现在姗姗来迟,正赶上游览龙鳞石海。身穿红色防寒服的小姑娘自报家门:“我姓冷,你们叫我小冷吧,是你们的导游。”众人还没从寒冷中缓过劲来,一听这个姓,全都“啊”了一声,小姑娘赶紧红着脸补充“我虽然姓冷,但我的心是热的,我是很热情的。”多可爱的导游啊!大家都笑起来。

    龙鳞石海真是名符其实,第一次看见石头还有像鱼鳞一样的表皮,我忍不住用手轻轻抚摸,就像轻抚一条熟睡中的巨龙,心里突突直跳。很多站立的石头有着水波一样的曲线,酷似一片汪洋大海翻卷的波浪,又像造型优美的海底珊瑚。在这些石头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

    音乐声从远处传来,广场上一群苗族青年男女正载歌载舞。原来龙鳞石海里世代居住着一群苗族同胞,称为“红苗”,他们能歌善舞,有着自己的习俗,还会用五谷杂粮酿造咂酒。哎,怎么停下了?我往前一瞧,只见几位苗族姑娘正端着咂酒,笑眯眯请客人们品尝呢。我也凑过去喝了一大口,嗯,有白酒的甘洌,也有醪糟的香甜,度数有点高吧,怎么有了微醺的感觉?

    姑娘们邀请我们一起打“手毽”,毽子用山鸡尾上的羽毛做成,比脚踢的毽子要大些。笨拙的我们这时才感觉自己的手又小又短,没有球拍好使,年过七旬的万老师不服老,也兴致勃勃打起毽,一会儿就浑身冒汗了。

    腿脚不方便的蒲心玉老师不知何时来到大家中间,一位苗族姑娘拉住我悄悄问“这位老师好面熟哦,她是不是演过什么。。。哦!”忽然,她眼睛一亮,伸出食指,我俩异口同声“周幺婶!”,她转身跑回去,跟几个小姑娘一阵耳语,呼啦一下把笑呵呵的“周幺婶”围住,好漂亮的造型!梁老一按快门,美好的记忆定格在龙鳞石海。

    跳起来吧,大家手牵手和苗族姑娘们跳起苗家特有的“同心舞”,像花朵一会儿合拢一会儿盛开,梁老和摄影师周慰成了花蕊,真不知有多少快乐被收进镜头。

    继续前行,来到“石扇”前,重达200吨的石扇立在不足1平方米的石座上,亿万年不倒,真是神奇。诗词学会的李高清一路感叹,他以前来是从下往上走,这次是从上往下走,角度不同,感受自然不一样。走过芦花湖,登上香炉山,一处“同床异梦”的景观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只见丈夫仰面躺着,一只耳朵被揪掉了,妻子侧身背对丈夫在生气。这对夫妻别扭了亿万年,谁也不理谁。这是为什么呢?导游小冷说一个版本,张华老师坏坏地编了两个版本,萧敏老师认真的再添一个版本。师运山大校就奇怪了:“这石头怎么知道我们人间的事呢?”万老师才思敏捷,一首八行诗新鲜出炉:
                                    背对背冷战态势
                                    各人想各人心思

                                    如此尴尬的情景
                                    何必在这里展示

                                    龃龉时难以避免
                                    无须以这种方式

                                    转过身来吧,爱人
                                    一起从这里消失
    面对两块冰冷的石头,大家反响这么强烈,可见这种情形家家关起门来都曾有过,真应了蓝碧春老师在响水村的那句留言“石无言,石作证。”

    石鼓坝上,两面硕大的铜鼓巍然耸立,彰显着苗人顽强不屈的性格。大家在回廊里稍事休息,天琳老师不敢相信自己竟走了那么远,累是累了点,不过还可以坚持。梁老不肯停下脚步,端着相机率先奔苗家竹楼而去,我一路尾随,梁老不休息我也不休息,否则还不羞煞晚辈了?

    直到去响水村的路上,我还是满脑子龙鳞石海。千奇百怪的石头,每一块都不相同,它们历经水火看尽沧桑,五亿年守望矢志不渝。当我轻抚龙鳞的那一刻,它就已经征服了我。

    天黑之前我们赶到“响水村酒店”,手捧热腾腾的姜茶,寒意随之烟消云散。晚宴上,一路陪同的张总与我们同桌,大家举杯对张总表达深深的谢意,感谢他细心地关照每一位客人。面对鲜红的留言簿,作家们有太多的话要说,小小的留言簿怎能装得下他们对万盛山水的景仰,对万盛人民的祝福呢?

    夜幕笼罩山林,鲤鱼河哗哗流淌,勾起我们的好奇心,秀玲老师、木兰和碧春老师约上我和玉兰姐想出去走走,一位工作人员提着大手电陪同。漆黑中山影憧憧,大家一路交谈一路歌声回到酒店。不知谁帮着打开了电热毯,那一刻我感动极了,钻进暖暖的被窝,听着窗外流水潺潺,不觉进入了梦乡。。。

TOP

历历在目!重游一遍。
海棠继续,期待后文!

TOP

本帖最后由 海棠依旧 于 2012-12-7 13:17 编辑

12月1日  雨
    鸟儿在窗外长一声短一声地叫着,把我从梦中唤醒。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觉,我一咕噜爬起来洗漱完约上玉兰姐就出了门。昨晚黑灯瞎火的没看清,我们睡了一宿的地方到底是啥样啊?

    四维山色绿荫葱茏,白云在山顶缭绕,恍若仙境。一座飞檐翘角的杜鹃亭蹲在小桥流水旁,静听鲤鱼河从石梁上奔腾而下的欢笑。昨晚响水滩客悄悄对我说,这个酒店的名字是他起的,缘于他的网名。响水,多贴切呀,俗话说“水响如佛,禅鸣似道”,峡谷开阔处,这座楼层并不高的五星级宾馆就像走进“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画里,一抹淡淡的禅意醉得人不轻,难怪我昨天夜里睡得这么沉。

    吃完早餐,天空飘起牛毛细雨,确切地说应该是雨雾,谁说天公不作美?在烟雨中游览峡谷也别有一番情趣。红色的防寒服在我眼前一晃,哈,又是小冷,今天的导游还是她?小姑娘甜甜地冲我一乐,点点头。张总依旧关注着大家,他接过周慰手中一摞雨衣提在手里,细心而低调。我们带上矿泉水乘坐电瓶车向山谷驶去,全然忘记了早晨的山风刺骨寒。

    走进画廊,人们放慢了脚步,凡是挂着牌子的植物,都要凑过去看个仔细,生怕遗漏了宝贝。行了没多久,一座“灯儿晃”吊桥拦住去路。没见过一座桥两种过法的,半边由一根根铁索吊着圆木组成,另一边由铁索吊着长木板高一节矮一节组成,任你选择。虽然桥下有尼龙网罩兜着,但看着脚下湍急的流水还是让人心里发毛。就在我犹豫的一瞬间,木兰抓住铁索踏上圆木,摇摇晃晃一根、一根向前走去。又有人跟在木兰后面踏上圆木,看着晃来晃去的圆木,我心一横,连木兰这么斯文秀气的人都敢过,上!真上了桥心里反而没那么慌了,我小心翼翼过了桥回头一看,哈,大部分人都是从木板上过来的,心里好不得意呀。

    一条瀑布如烟似雾从山顶飞泻而下汇入鲤鱼河,听万老师说响水滩客给这里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梦纱瀑”。梦纱?好浪漫!身披婚纱,牵手在红地毯,这是每个少女梦寐以求的,只可惜,我们那个年代没有婚纱,我望着“梦纱瀑”想入非非。响水滩客觉得这个背景很美,让大家每个人都照张相,这可忙坏了摄影师周慰,有人说排队,大家果然老老实实排起队来,看着秩序井然的队伍,我不由笑出声来。

    “掬翠阁”是我们休息的第一站,一幅对联的落款吸引了我,“魏锡文”,这不是重庆大学的魏教授吗?“忧可游,乐可游,忧乐同付一溪水;身能健,心能健,身心长随两岸山。”既融情理有含哲理,好联!小卖部里,细心的木兰悄悄为导游小冷买了瓶饮料,盛情之下小姑娘猝不及防,羞涩地连声道谢。不知谁想吸烟,来买打火机,小卖部没有,他忘了大山里不允许有火种的,赶紧在这里过足烟瘾吧,黑山谷要继续展开画轴了。

    说水是黑山谷的灵魂一点也不为过,山在水中,水在山里,天上的水此时也来凑热闹,张总把雨衣分发给大家,穿上雨衣俨然成了一只笨熊,不过这才像“驴友”嘛。我们走栈道,过浮桥,钻溶洞,在“一线天”一手摸重庆的山,一手摸贵州的山,仰望“飞鱼瀑”、“石剑峰”,一会儿走进贵州,一会儿又回到重庆,真是妙不可言。

    我们在“凌波台”做第二次休整,为攀登神龙峡养精蓄锐,1000多米的神龙峡高昂着龙头在等待着我们。一些人啃着贵州的包谷,林彬买来山里的野梨分给大家。秀玲老师拿着小本不时地记着什么,那个认真劲没人能比。傅天琳老师穿着雨衣坐在亭子里,她一定累坏了,我请她喝水她直摇头,就那么憨憨地坐着。一直以为大师级的人物是要端架子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没想到我身边的大师们都那么随和,尤其天琳老师,根本就是邻家可爱的大婶嘛。忽然,我看见亭柱上有副对联妙极了,一看落款:“陈仁德”,是东方诗风论坛的虞廷老师啊,我赶紧学着秀玲老师,掏出小本抄下来“望中可得养心道,何必更生拜佛心”。

    这1000多米果然步步向上,风景也越来越美,光听这些名字就能把人醉倒:“枫香桥”、“玉溅珠”、“珍珠滩”、“洗心潭”。。。刘扬烈老师可不像跋山涉水的人,他一路抄着双手,不温不火,不紧不慢,就像逛解放碑步行街那么悠闲。可萧敏老师却着实有些吃不消,因为心脏的关系她嘴唇微微发乌,我陪着她放慢脚步走走停停,问题也还不大。黄兴邦老师兴致很高,只要看到景区的工作人员就要笑呵呵聊上几句,不知他打探到多少秘密。梁老像个登山健将,早已不知把我们甩下多远了。

    来到“糍粑房”就看见索道了。“糍粑房”里挂着金黄的包谷,通红的辣椒,旁边有一架古老的水车,还有一个舂米的碓窝,不由让人想起沈从文《边城》里翠翠常去的舂米房。在这里,我又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龙光复,东方诗风论坛的“青木之灵”,“日照绿峰如展画,天倾银瀑似飞鱼。”便是他的杰作。就这样,我和秀玲老师边走边抄,落在了最后。当我俩来到索道站台时,发现了最后一幅对联“枫林作色傲苍岭,溪水带香过石桥。”这是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唐元龙撰写的,等不及我们抄完,响水滩客就大喊着来接我们上缆车。这时,我才想起玉兰姐最怕上缆车,也不知她怎样了。

    奇迹呀,玉兰姐兴奋地告诉我,她终于克服了恐惧,不仅自己顺利上去,还帮助了别人。当所有人从缆车上下来,我发现响水滩客悄悄松了一口气,自言自语说了句“全部平安”,这才体会到他这三天来多不容易,担了多大的责任。

    “网友客栈”里觥筹交错,这是我们采风团最后的午餐。此次活动圆满结束,万盛的各位领导与景区的工作人员功不可没,陪同我们三天的响水滩客辛苦了。三天的收获与不舍尽在酒杯中,所有的感动与谢意也尽在酒杯中,干杯!

    没想到午餐后还有个锦上添花的活动,景区准备了文房四宝,要请作家们留下墨宝。趁着酒兴,梁上泉挥毫一首,大气磅礴:
                                                     伫立望高峰,听涛仰劲松。
                                                     群林千载绿,旭日一轮红。
                                                     跟党海面阔,举旗心气雄。
                                                    人生应有志,万里驾长风。

    华万里老师一幅墨梅灵动飘逸,请李钢左手题诗更添一绝。梁老没尽兴,再书一横幅“魂山梦水”,李钢更是酒助诗兴左手再书“黑山白水”,直看得人拍手叫绝。万盛文联干部邓舒蕾请李钢老师赐字,李钢根据她的名字略一思索,“挹清芬”三个字带着芳香流淌出来,喜得舒蕾合不拢嘴。周慰也想请李钢老师赐字,写什么呢?李钢的目光落在周慰的相机上,“万象一镜”,周慰惊喜地连连鞠躬。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大家收拾行囊登车返回重庆市区。车窗外雨越下越大,或许是累了,或许是不愿告别,响水滩客一路默默无语,和张伟、周慰一起把我们送到高速路口。车靠边停下,话别中,响水滩客深深的向大家鞠了一躬,说万盛的雨是不舍的泪,请大家千万记住万盛,多赐佳作。万老师忍不住上前拿过话筒,激动地朗诵了一首格律体新诗。傅天琳老师急着想请木兰唱首歌表达谢意,情急之下木兰老师不知唱什么好,响水滩客说唱一首《魂断蓝桥》里的“友谊地久天长”吧。说是大家一起唱,其实就是响水滩客的独唱,他忘情地大声唱着,完全不像原来那个稳重矜持有几分腼腆的男人了,我不敢看他的眼睛,我怕那晶莹的亮光随时会落下来。

    车开动了,真的很奇怪,一出万盛,天是晴的,地是干的。车离万盛越来越远,而我的心却离万盛越来越近,那山水奇石、那人文情怀已然深深镌刻在我的生命之中,永世难忘了。

    写到这里,一滴眼泪落在键盘上:是一个晶亮的句号吧?

TOP

此次万盛行感慨良多,我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全程以及真实的感动。另外,最后那滴泪也是真实的,文章写到最后,回想当时的场景,我泪流满面。

TOP

回复 6# 海棠依旧

当然是真的,仿佛听到了那嗒然一声呢。

TOP

呵呵,那天,一出万盛,天是晴的,地是干的,也是真的呢。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