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吴兴华音顿体新诗赏析

吴兴华音顿体新诗赏析


吴兴华《绝句四首》赏析
   来自: 余闲 2012-04-05 12:56:48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8678833/
  
  
  一
  
  仍然等待着东风吹送下暮潮
  陌生的门前几次停驻过兰桡
  江南一夜的春雨,乌桕千万树
  你家是对着秦淮第几座长桥
  
  【赏析】
  这首《绝句》被多位评论家所引用评论,如宋淇《论新诗的形式》、卞之琳《吴兴华的诗与译诗》,以及张松建《新传统的奠基石》中都有专门介绍,都同意这首诗别开生面,能代表吴兴华在诗歌化古与革新方面的成就。当然,评论大都停留在“古味”、“含蓄”、“音乐感”等表层,缺乏深度解读。冯睎乾特意指出,此诗的原型,其实就是明人林章(字初文)的诗《渡江词》。所以要读懂吴诗,必须先解读林诗,两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待东风不待潮,
  渡江十里九停桡。
  不知今夜秦淮水,
  流向扬州第几桥。(一作:送到扬州第几桥。)
  
  林诗之意,是有一人乘舟踏上旅途,离开扬州,扬帆而去,却又对情人恋恋难舍,于是不愿借东风与潮水之便,为的就是航速慢一些。可就算摇橹前进,他也还嫌快呢。于是渡江十里,就停了九次船,真是情深意长。但诗人觉得,单单如此,还不足以表现旅客的留恋与无奈。于是就有了最后两句。东风与潮水都是由东向西,旅客本来可以借风潮之便,那说明他是要扬帆西去。而秦淮水的流向恰好相反,是由西向东。于是旅客在船尾往回看,却看不见情人的身影,也看不见扬州繁华,只得木木地立着,看着船下汤汤流水,心里忽然生了一个奇思妙想,这些流水正奔赴扬州而去,今夜会送到扬州的哪座桥?如果能经过情人家门口,能不能将我的思念带去,传达给她呢?四句诗,将眷恋思念之情层层推进,真是情深意浓,感人至深。
  而吴兴华的诗化用这首《渡江》,但情景与意境都大不相同。林诗写的是“别离”,吴诗却有两种可能,一是写“寻人”,二是写“等人”。这里分开来解析。
  
  一、寻人。
  
  既是寻人,那自然不能一日千里,而最好是一步一停,仔细辨认寻找。既然要慢,那就不能借东风和暮潮的便利,可吴诗偏偏说“仍然等待着东风吹送下暮潮”,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那唯一的解释就是,这旅客的航船是由西向东,与东风和暮潮的方向相反,一旦遇到风潮,航速会减缓,或者靠岸停泊。甚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旅客就是林诗中那位西去之人,此刻回到秦淮,要寻找旧情人。但时日已久,他已忘记她的住处。于是走走停停,在许多陌生的门前停船,前去寻访打听,但都未能如愿。
  
  江南一夜的春雨,乌桕千万树
  你家是对着秦淮第几座长桥
  
  这两句诗写得极精巧雅致,又极含蓄蕴藉。其实暗暗用了几处前人诗文。“江南一夜的春雨”,让人想到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考虑到诗歌第一句是“暮潮”,那时间已过去了一夜,他彻夜难眠,又迎来了清晨时分。春雨过后,河水涨溢,白茫茫一片,岸边乌桕林立,千树万树,望之不尽。而“乌桕”又是有其特定含义。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有“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之句,温庭筠《西州词》也写道:“门前乌桕树,惨澹天将曙。鸂鶒飞复还,郎随早帆去。”于是,乌桕成为与爱情息息相关的伯劳与鸂鶒栖游的所在,又或是期待恋人的女子门前的风景,充满了离别与等待的隐喻。
  旅客眼前的千万树乌桕,都在等待伯劳归来。那么到底哪一株属于自己的情人?他寻觅不见,心里又是急躁,又是惆怅,于是眉头不展,喟然长叹一声:“你家是对着秦淮第几座长桥?”但惟有滔滔河水,昼夜不息,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二、等人。
  
  即是等人,那诗中主角就是一位女子了。我们姑且编写一个故事吧。她有个心上人,未能成亲,相好之后,就顺流而下返回故乡。他们约定好重逢之日,但男子未能守约,经久不归。女子非常痴情,日日在河边等待,期待着郎君乘舟返回,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诗句:
  
  仍然等待着东风吹送下暮潮
  陌生的门前几次停驻过兰桡
  
  “仍然等待”,说明她已等了不知多少日子,但痴情并未改变,依然等着“东风吹送下暮潮”,让郎君的归舟可以行驶得更快一些。但是“过尽千帆皆不是”,门前几次停驻过兰桡,却都没有送来她的郎君。
  她心里无限感伤:郎君啊,又是一夜江南春雨,多少桃李已被雨打风吹去,我的容颜又岂能长久?你怎么不趁我青春年少,早些回来践约,过美好的日子?但这些直抒胸臆的话语,诗中都没有说,只淡淡地写了“乌桕千万树”,真是言浅意深。一株乌桕,代表一份思念,等着伯劳飞回栖息,那千万树乌桕,又是何等的渴望啊!可惜郎君始终没来。女子默默地念叨:
  
  你家是对着秦淮第几座长桥
  
  女子一腔真情,却无处倾诉。她不知道男子的地址,所以连信件传情都不能够。那么,她唯一的指望,就是靠流水寄情。正所谓“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眼前一流江水,从眼前滔滔而过,或许它也将经过你门前的长桥,那么,它能不能捎去我的心意,催你早些回来呢?女子的深情,自此已跃然于纸,感人至深。

  这样一首诗,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解读,真是“诗无达诂”,可见吴兴华诗的含蓄与灵动。
  
  二
  
  一轮满月滑移下无垢的楼台
  微步起落下东风使桃李重开
  仿佛庭心初舒展孔雀的丽尾
  万人惊叹的眼目都被绣上来
  
  【赏析】
  这首诗写得非常清新,看不出用典的痕迹,倒是充满隐喻、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的是一幅月光下的美景,在他的绝句诗中非常特别。
  诗歌第一句倒是平淡无奇,用了“满月”和“无垢的楼台”两个意象,又用了“滑移”这个动词,营造出洁净清幽的意境。第二句是写月下之景。“微步起落”即可以形容月光徐徐照进庭院,温柔可喜;又可形容东风款款而来,一路拂动庭中枝叶花草,仿佛美人的凌波微步。“东风使桃李重开”,用法接近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月光之下的庭院,一切与白天不同。一眼望去,处处跳跃着月光,触目都像是桃李盛开,顿觉生机无限。这样的比喻,诗人觉得还不够,于是就有了下面两句。
  
  仿佛庭心初舒展孔雀的丽尾
  万人惊叹的眼目都被绣上来
  
  诗人大处着眼,将庭心比作孔雀的尾屏。“万人惊叹的眼目”又分两种解释:一是看到庭心月色之美,万人都惊艳得目瞪口呆;二是在孔雀的大尾屏上,我们可以看到五色金翠线纹,其中散布着许多近似圆形的“眼状斑”,这种斑纹从内至外是由紫、蓝、褐、黄、红等颜色组成的,美丽得让万人惊叹。按照下文的“绣”字,应当以第二种解释为妥。也就是说,明澈的月光之下,庭院中热闹非凡,仿佛桃李盛开,像是孔雀将丽尾缓缓打开,显出了当中的色彩与图形。而“绣”字用得精妙,似乎天地之间有一双巧手,将美景细细绣出,显得精致清雅,又别具一格。
  短短四句诗,文字简约,将月景写得静谧中有灵动,清新而又透出华丽,营造出一种迷人的意境,值得反复吟咏。
  
  三
  
  昨天我曾献给你朝日的蔷薇
  引来十里的蜂蝶上你的素衣
  如今我带来一束无色的花朵
  空际疏疏的几点,伴白云齐飞
  
  【赏析】
  
  此诗写的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从而从容自得。这可以看做是一种人生体悟,也可以读成一篇诗论。
  第一句中“朝日的蔷薇”,勾勒的是一幅动人的画面。蔷薇为藤生植物,一般攀援于树干或墙体上,春日里数百多同时开放,花瓣粉红娇嫩,在朝阳下定然是一派艳丽,可以引来“十里的蜂蝶”。
  年轻时情窦初开,少男少女彼此钟情,胸中爱意澎湃,如胶似漆,恨不能两个融成一个。这种浓烈的初恋,当然只能用蔷薇之类色彩艳丽的花朵方能比拟。但这种爱情,纵然浪漫, “十里的蜂蝶”一齐拥来,热闹之极,但蜂蝶到底轻浪,采了花蜜,旋即振翅远去。这时的爱情,容易失之于浅浮。
  时过境迁,情感经过沉淀,变得含蓄而悠长。第三句中“一束无色的花朵”,可以理解为青竹。马天来《赋丹霞下寺竹》中写道:“人天解种不秋草,欲界独为无色花。”所以“不秋草”和“无色花”,就变成了青竹的别称。心智成熟的人,不再追求浮华,而是转而欣赏平淡的景致。于是此刻的心绪,情到浓处,表面看来变得平淡,就像一幅中国画,画中疏疏几枝青竹,不施粉黛,立于白云之下,随风摇曳,悠然淡远。
  当然,此诗也可视作一篇诗论。吴兴华做诗,起初依仗其才华,致力于辞藻与典故之堆砌,繁复华丽,造成凄美冷艳的诗境。但随着文笔日渐成熟,就将这些看得淡了,开始寻求下笔自然,想极力摆脱造作。正如杜甫所说:“美人细意熨贴平,裁缝灭尽针线迹。”
  而吴兴华的这首诗便是如此,意象平淡简远,节奏轻快和谐,读上去如有一股清风拂面。但平淡不觉其平淡,华丽不觉其华丽,可见其运功之细致。
  
  四
  
  天才表面上总要人力的凝妆
  暴露在群众眼中听凭说短长
  从生到灭被一切误解所颠倒
  美人盛时的颜色才子的文章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诗论,有傲骨,有见地,有执着,也有些牢骚。第一句“天才表面上总要人力的凝妆”,说的是对诗歌的见解。比如我们总说李太白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但这种天然清澈,真的是李太白天生就会的吗?当然不是,这种境界,乃是李太白经过多年锤炼的成果,将诗艺烂熟于心,才能挥洒自如。表面上看去浑然天成,不露凿痕,其实是精巧的人工,也就是吴兴华所说的“人力的凝妆”。
  第二句表现的是对自己诗歌的信心。“听凭说短长”,明显是出自赵翼的《论诗》“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赵翼推行“性灵”诗风,与当时诗坛主流分庭抗礼。而吴兴华也目下无人,觉得时下诗坛并无足观。自己的诗歌木秀于林,卓然不群,就听凭别人议论吧。但这些议论,并不能影响他的主张。因为在他看来,写诗的人多,懂诗的人少,大多数人只是矮人观场,人云亦云而已,当不得真的。
  但这种执着,难免遭到误解。于是第三、四句语气颇为决绝。“美人盛时的颜色”,清丽动人,却并不见得就有好运。才子也是如此,因为文章太过出众,就容易遭受嫉恨,最终命运多舛。但美女依然是美女,才子依然是才子,就算“从生到灭被一切误解所颠倒”,但总有一天,其价值会被人所发现,于是可以对那些有意无意的误解者说一声: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吴兴华《拟古》赏析
   来自: 余闲 2012-04-05 12:57:36
   
  
  拟古
  
  不忍看墙头青青柔草
  不忍看阶下骎骎幽兰
  日出听见那人的长吁
  日落听见那人的短叹
  绝代的佳丽产自南国
  眉色如望平远的秋山
  自爱若至冰冷的程度
  与自卑岂非同逆自然
  
  天空两金丸往后奔走
  广衢高楼鸣响着佩环
  使君的玉马长嘶不进
  高楼的侠少辍杯而观
  珍重谢良媒殷勤之意
  我若有所待彼有所贪
  他年尘阁深闭着重悔
  只在此刻心神移动间
  
  【赏析】
  
  此诗名为“拟古”,自然有古诗十九首之风,表现手法也类似,用了赋、比、兴三法,只是与陆机、陶渊明的拟古诗不同,吴兴华采用的是现代诗体,每行四顿九字,作为一种拟古新诗,为新诗史中绝无仅有,颇值得研究。
  全诗可分四节,第一节写的是“那人”的相思之状。
  
  不忍看墙头青青柔草
  不忍看阶下骎骎幽兰
  日出听见那人的长吁
  日落听见那人的短叹
  
  这四句诗两两对仗,“墙头青青柔草”、“阶下骎骎幽兰”,似乎可以写作“青青墙头草,骎骎阶下兰”,这就不免让人想到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结构非常相似。骎骎二字,本义是马疾驰之状,此处用来形容幽兰萌发得迅速,显示出春日万物生机勃发。而这美好的春景,生命的热烈,自然会引起人的共鸣,于是产生由物及心的联想,乃是标准的“起兴”手法。
  然而这种共鸣却生生地被压制住了。诗人反复写道:“不忍看。”原因何在?当然是这春景惹起的联想,会令“那人”沉入痛楚与懊丧之中。但情思浓处,无孔不入,直令人黯然销魂,百无聊赖,哪里能压制得住?于是日出时喟然长吁,日落时幽然短叹,真是坐立不宁,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只是长吁短叹二句,纯用白描,缺乏意象,所以略显单薄。
  
  绝代的佳丽产自南国
  眉色如望平远的秋山
  自爱若至冰冷的程度
  与自卑岂非同逆自然
  
  此处对“那人”进行了正面的描写。在青草和幽兰之间,端然立着一位绝代的佳丽。让人想到曹植的《杂诗》:“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自然美貌异常。而“眉色如望平远的秋山”,则化自《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远山眉美则美矣,可惜并不快乐。韦庄《荷叶杯》词云:“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可见远山眉往往含有愁情。更何况此处还有“秋山”二字,更添几分萧索清冷。诗中要言不烦,抓住主要特征,勾勒出一双远山眉,已隐隐透露出女主人公的淡淡哀愁。
  “自爱”两句是一种反思与自责。洁身自好本是美事,但若是演化成孤芳自赏,只活在幻想之中,期待着旷世之恋,对身边一切冷漠无情,以致岁月蹉跎,门庭冷落,只留自己孑然一身,长吁短叹,无人怜惜,岂非也是不合人情?“自卑”诚然是陋习,但“自爱”到自恋与自傲,也令人生厌,逆反自然,并不可取。
  
  天空两金丸往后奔走
  广衢高楼鸣响着佩环
  使君的玉马长嘶不进
  高楼的侠少辍杯而观
  
  天空中两金丸,乃是日月二星,往后奔走,正是时光倒流。她回到了昔日辉煌时期,在大道之旁,人声鼎沸之处,她装扮得整齐,缓步行走在高楼之上,霓裳悬着佩环,一路叮当清脆。“使君”两句从观者的反应,烘托女子之美。使君抬头看见女子的明艳,急忙勒马停住。“长嘶”二字,表明玉马本来奔走得极快,猛然被勒住,不由疼痛,于是长嘶不已。高楼的侠少觥筹交错,豪情万丈,此刻却也辍杯而观,心生赞叹。
  这种手法,在古诗中也算常见,最著名的便是《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诗中的女子,也有秦罗敷一般的清丽。于是倾慕者如过江之鲫,蜂拥而至。但女子却并未轻易允诺。她心里定有一番思量。“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负。”可金玉良缘,又岂是轻易可得?她是宁缺毋滥的。于是有了这样两句:
  
  珍重谢良媒殷勤之意
  我若有所待彼有所贪
  
  这两句需一字一字的解释,才能全然读懂。“珍重”者,慎重也。“谢”,推辞。“殷勤”,频繁。整句意思是:慎重地推辞掉媒人屡屡的撮合。原因是“我若有所待彼有所贪”,意思是我在期待一段知心的爱侣、至美的情缘,而他们不过是贪恋我的美色,媒人则是贪求一些钱财。这与女子的期待大相径庭。不同凡俗的女子,自然选择洁身自好,顾影自怜。
  
  他年尘阁深闭着重悔
  只在此刻心神移动间
  
  然而命运是多么不幸,这样的爱侣并未到来,天空两金丸先前不住奔走,柔草青了又黄,幽兰开而复凋,她却依然独守空闺。“尘阁深闭”四字颇有含义。女子住在阁楼之中,因无人来,于是整日闭门,而且无心清扫,因而积了尘土。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女子是何其寂寥失落,于是出现全诗三四句的情景:“日出听见那人的长吁,日落听见那人的短叹。”这几乎有种“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的萧然。于是女子觉得“重悔”,悔恨什么呢?大概是悔恨当初心比天高,目下无人,总是心神移动,不能专注于一人,才导致如今的门庭冷落,无依无靠,命比纸薄。
  读完全诗,让我有了一种猜测,似乎诗人曾心仪某佳人,却不受青睐,不免倍感失落,偏又不甘心,于是写了此诗,算得上是循循善诱:“自爱若至冰冷的程度,与自卑岂非同逆自然?”这与一些西方诗人以玫瑰易凋红颜易老来求爱,也算得上殊途同归。
  而这种诗境,在吴兴华所拟的古诗中,却是从未见过的。或许,这也是一种“中西合璧”吧。
  


  吴兴华《春草》赏析
  
  春草
  
  这种半疲倦不愿振醒的心情
  一定曾润湿登楼少妇的眼睛
  数里消魂的颜色飞飘着细雨
  两三向晚的行人执手在长亭
  遍野风笛牛羊群往来无定所
  隔邻笑语女伴们赌半有输赢
  差胜镇日对孤芳为它所惹恼
  出门一笑有青毡在目前铺舞
  
  长风又岂能吹送春光出玉门
  日暮羌笛 声四起实堪为悲辛
  绝代容颜岂料为画工所误写
  青苍一冢 差呈露贞洁的灵魂
  环佩夜归 曾印她生尘的罗袜
  琵琶半掩可寻得异地的知音
  惟茫茫天似穹庐下覆着沙野
  空梦想三月杂花 生遍了上林
  
  水堂高卧忽如睹惠连 的风姿
  千载友于 的佳话此为最神奇
  病起晚春的池塘听莺声恰恰
  朝晨深园的僻径看柳絮飞飞
  逸兴登山人猜为有为的贼盗
  芙蕖出水诗工如无缝的天衣
  尚想到齐名柴桑白衣的隐士
  南山碧影里日日沉醉在东篱
  
  日暮驰马独自上绿波的河桥
  侧帽蓑衣看满楼红袖来引招
  南浦望不及佳人粉脸余双泪
  山中又一年王孙归兴仍无聊
  渐行渐远堪比拟词人的离恨
  时绝时生不介意野火的焚烧
  寒食东风西陵路落花如雪片
  不知苏小埋玉在何处的荒郊
  
  【赏析】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春草”是一个常见的意象,用来表达送别、相思的主题。其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相传汉武帝初年,没有太子,引起皇族内部觊觎。淮南王刘安入朝,其宾客淮南小山知道宗室互相残害,异常凶险,希望刘安不要在长安久留,早日归来,于是写楚辞来告诫。并从眼前的“春草生”想到秋天的“蟪蛄鸣”,时光流逝,感情愈烈,以此表达对他的思念。
  此后,春草就时常被诗人用于寄托离情别绪,逐渐成为一个固定的意象,以春草为意象抒发离别情结的诗句不胜枚举。比如李白《灞陵送别行》:“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而“王孙”也成为诗人笔下游子的代称。比如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而吴兴华的《春草》,则将许多与春草有关的诗词典故融为一炉,练就一首错彩镂金的现代诗,读起来耐人寻味,值得再三品咂。
  
  这种半疲倦不愿振醒的心情
  一定曾润湿登楼少妇的眼睛
  数里消魂的颜色飞飘着细雨
  两三向晚的行人执手在长亭
  
  姑且设想这样的场景,少妇在乍暖还寒的阴沉春日里,偶尔登楼远望,看着眼前细雨飞飘,微微有些春草的绿光,似乎生机勃勃,正如王丹林所说:“流水有情空蘸影,春风无色最消魂。”但这春光,却因为只有一人独看,于是显得清冷、朦胧,甚至阴沉无聊,让人心生忧郁。她忽然悟道:原来人间的恩爱,胜过封王拜侯的荣耀。可是世人追逐名利而去,在长亭里告别,冒着阴雨薄暮,远行千里去博个功名。少妇想要改变,却又无能为力,于是疲倦、空虚的情绪,终日挥之不去。
  
  遍野风笛牛羊群往来无定所
  隔邻笑语女伴们赌半有输赢
  差胜镇日对孤芳为它所惹恼
  出门一笑有青毡在目前铺舞
  
  “遍野”一句,让人想到《诗经•国风》名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少妇与诗经中的女子相似,丈夫服役于外,不知何日返乡。此刻天色已晚,鸡儿回窝,牛羊回栏,一派祥和宁静,更催生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偏偏这种思绪,只有自己可以体会。邻居的女子正在赌草,各有输赢,于是欢声笑语,陶醉于生活的简单趣味。而这种欢笑,更让少妇觉得形单影只,幽思难以排遣。诗歌写到这里,忽然荡开一笔,“差胜镇日对孤芳为它所惹恼/出门一笑有青毡在目前铺舞”,这是化自黄庭坚的名句“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黄庭坚在诗中,先把水仙花拟为凌波仙子,描写得精细缠绵。但纵然如此,诗人坐对太久,陷入小小的世界里,终究琐碎烦闷,于是走出门来,眼前横着一条浩荡的大江,不禁豁然开朗。一个幽怨纤巧的特写,和一个明朗壮阔的全景剪接在一起,形成了全新的更为深远的意境。吴兴华诗中也有此用意,终日陷于一己之情思,到底显得狭隘,于是也“出门一笑”,看见眼前春意无限,春草连成青毡,直往天边铺开去,令人心胸一阔。于是她想到了一个人,一位女中豪杰,似乎可以将她从阴郁中振醒。
  
  长风又岂能吹送春光出玉门
  日暮羌笛声四起实堪为悲辛
  绝代容颜岂料为画工所误写
  青苍一冢差呈露贞洁的灵魂
  
  这位女子便是王昭君,名垂千古的奇女子。但细细想她的生平,却又让人心生叹惋。李白曾云:“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但这长风浩荡,奔赴万里,却带不去明媚春光。大漠寒烟,千古如此,与中原大相径庭。昭君背井离乡,虽受尊崇,但居于荒蛮之地,听耳边羌笛四起,不闻丝竹清韵,南望汉关,不免倍感辛酸悲楚。
  想当初,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于是无缘面君。当时,呼韩邪来朝,汉元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一派和平景象。但她心中是不快活的,因为“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石崇《王明君辞》)”。
  
  环佩夜归曾印她生尘的罗袜
  琵琶半掩可寻得异地的知音
  惟茫茫天似穹庐下覆着沙野
  空梦想三月杂花生遍了上林
  
  有时她趁夜外出,在明月下徘徊,环佩玎珰,风沙沾染了罗袜,而心事无处倾诉。“琵琶”一句,吴兴华用的是《琵琶行》的典故。在白居易笔下,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浮梁买茶,留她空守闺房,想起少年往事,不免伤怀垂泪。但她身在异乡,还能遇到白居易这个知音,还算有些幸运。而王昭君却连这点慰藉都没有。她眼前的,不过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全然是陌生荒凉的所在。她所能做的,只能空空地梦想,此刻在长安的上林苑里,应该杂花生树,遍地春光烟景。而那些却与她无缘了。
  既然王昭君的功业,到头来也只是一场悲剧,在青冢中沉埋。那么,剩下的路途,似乎唯有归隐了。
  
  水堂高卧忽如睹惠连的风姿
  千载友于的佳话此为最神奇
  病起晚春的池塘听莺声恰恰
  朝晨深园的僻径看柳絮飞飞
  逸兴登山人猜为有为的贼盗
  芙蕖出水诗工如无缝的天衣
  尚想到齐名柴桑白衣的隐士
  南山碧影里日日沉醉在东篱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这首诗写作者被贬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所见所感,抒发了郁郁不得志的感伤情怀。池塘上的春草,使他“感楚吟”,想起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更激起了他从困窘中摆脱出来,走回乡隐居的道路。于是“春草”的意象,不仅是思念,还有归隐的意味。
  心里一旦放下功名,就可以开始逍遥的生活。在春塘听莺声恰恰,在深园里看柳絮飞飞,何其逍遥。但这些都还不够,他还要带领随从,趁着逸兴登山望远,声势之大,竟被村民疑为盗贼。如此逍遥浪荡,率性而为,功业是无所建树了,但诗歌却越写越好,诗句清新自然,宛如出水芙蓉,宛如天衣无缝。或许谢灵运还不算真正的隐士,那就学陶渊明吧,不为五斗米折腰,载欣载奔,守拙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心中无挂无碍,沉醉于天地无言之大美。
  但景仰仅是景仰,身体力行,何其困难。少妇没有如此修为,忽然想到,自己所思念的人,此刻正在何为?
  
  日暮驰马独自上绿波的河桥
  侧帽蓑衣看满楼红袖来引招
  
  这两句用了许多典故。先是韦庄的《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一位少年,轻衣窄袖,跃马上桥,真是英气逼人,。更兼侧帽蓑衣,更添几分潇洒浪漫。侧帽,典出自北周独孤信,此人俊美异常,一日行猎归来,进城时帽子微侧。次日,城中吏民有戴帽者,都学独孤信,故意侧帽,以为时尚。从此“侧帽”便有风流自赏之意。如此出众的少年,自然满楼红袖相招,于是醉入百花深处,乐而忘返,哪里会想到远方有人望眼欲穿呢?
  
  南浦望不及佳人粉脸余双泪
  山中又一年王孙归兴仍无聊
  渐行渐远堪比拟词人的离恨
  时绝时生不介意野火的焚烧
  
  但想象只是想象,少妇如此痴心,思念一刻不能停歇。“南浦”一句,化用江淹《别赋》名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离人已去,佳人立于南浦,但见烟水浩淼,不见扁舟归来,只得泪湿春衫。细算以来,又一年过去了,离人还没有归兴,直让人牵肠挂肚,黯然销魂。
  “渐行渐远”一句,出自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少妇登高望远,“春草一望无际,仿佛离恨之绵绵而远;春草之细碎浓密,象征离恨之盘曲郁结;春草之随处而生,象征离恨之浩渺无垠。 ”离恨如此苦楚,但少妇马上又说,“时绝时生不介意野火的焚烧”,原来她的情意却又如此坚定,仿佛离离原上春草,野火焚烧,也烧之不尽,几场春雨,便可浴火重生。这便是她忠贞的自白。
  但她心中依然有不详的预感,于是就有了最末的两句。
  
  寒食东风西陵路落花如雪片
  不知苏小埋玉在何处的荒郊
  
  苏小小倾心于阮郁,二人于西陵松柏下喜结同心,恩爱异常。但阮郁之父阮道贵为宰相,岂肯让儿子娶一歌伎,于是将阮郁逼回金陵。苏小小整日企盼,却不见情人回来,数年之后,郁郁而终。诗中少妇也设想了这种场景:我或许就是苏小小,在思念中郁郁而死,若干年后,在落花铺满西陵路的时节,你蓦然想到往事,匆匆赶回,却再也找不到我,只得踽踽于西陵路上,追忆着往昔,寻找着我的孤坟。那是怎样凄楚的场景。而少妇在这种想法中,甚至还得到一些安慰。“埋玉”二字,何其孤芳自怜。
  
  这首诗如果解读到这里,讲的不过是怨女思夫,虽然思致曲折哀婉、绵绵无尽,但终究流于低俗,“以艰深文浅陋”的帽子,不免要盖在他头上。但如果我们结合时代背景,却可以隐约读出诗人的深意。
  诗歌第一节中,少妇陷于相思,于是“半疲倦不愿振醒”。如果对这种情绪进行拓展,便是来自对命运无助的个体体验。而诗人的情绪与此相仿,正值血气方刚,胸有才学,想要改变一点什么,建树一些什么。但世道凌乱,战争频发,一切都不是他这个书生所能做主。不仅如此,甚至他连自己的命运俯仰由人,被时代所推送,这让他倍感渺小,无可奈何。于是,整个时代的忧郁气氛,就渗透在这些诗行之中。
  他想要振醒,但事业到头来是虚幻,归隐也不过是一种逃避,而趁年少博个青楼薄幸之名,却又不屑为之。对人生有了本质的理性认识之后,洁身自好之心,就宛如离离青草,不介意野火的焚烧,纵然一生籍籍无名,却也白玉无瑕,无愧此生。于是伤春之诗,便是对人生的思索。诗的意境也得以提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