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西方现当代诗坛简介(作者:如梦斋主)

有关于西方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一般的资料基本是这样介绍的:现代文学从1857年掘起到十九世纪下半叶形成第一次高潮,第二次高潮是在二十世纪20年代,而后经三十年代的分化、40年代的复苏、50年代的中兴直到60、70年代的第三次高潮,直至80年代后的继续创新、发展。在这个文学的范畴内,属于诗歌流派的主要有:产生于法国的象征主义,产生于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英美意象派、意大利隐逸派,产生于法国的超现实主义,以及二战后兴起于美国的几个主要诗歌流派,即:黑山派、垮掉派、自白派和新超现实主义等。其中,象征主义在现代诗歌流派各文学流派中影响最大,几乎所有现当代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象征主义的影响。 一、象征主义: “象征”开始表示‘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惯代表’,后又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也就是说,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叫‘象征’。 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者是爱伦·波和波德莱尔。后者的《恶之花》被认为是象征主义的开山之作,影响了一大批年轻的诗人,其中重要的是魏尔伦、兰波和玛拉美。在1886——1891年间,象征主义文学运动迎来了第一次高潮。十九世纪末,象征主义的影响向西欧其它国家和北美扩展,到20年代又迎来了第二次高潮,这其间重要的象征主义诗人有法国的瓦莱里(被誉为后期象征主义的一朵迟开的奇芭)、奥地利的里尔克、爱尔兰的叶芝、英国的艾略特及俄国的勃洛克和叶赛宁。象征主义是为反对后期浪漫主义而产生的,它反对直抒胸臆,主张采用象征、暗喻等手段间接地表达思想感情;它也不是现实主义,不是直接描写外部的客观世界,而是刻意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等。象征主义也不是唯美主义,并不排斥诗歌的艺术性,而是更加注重诗歌在格式和韵律上的音乐美。波德莱尔和他的追随者认为:诗人能够透过现实的世界看到理想形式和世界,因此要用暗示和象征创造这另一世界,把现实转化为一个更伟大和更持久的现实,为了达到根本性的理念境界,诗人故意把现实写得模模糊糊,这样,理念就可以更加清晰……,他们还认为:只有梦幻才能达到不属于人世的美,‘美’是神圣的,一切神圣的东西又都是神秘的,因而表现‘纯净的美’的诗歌也应是神秘的等。他们的格言是:‘忧郁才可以说是美的最光辉伴侣’。 后期的象征主义与前期的象征主义也不尽相同。前期的象征主义更注重美学意义,带有属于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倾向;后期的象征主义则更关注重大的社会历史题材,表现手法也更丰富熟练。象征主义传入世界各国,一方面对各国的文学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也在各国产生了很多变形。因此,后期的象征主义变得更加复杂,更具有多样性。(中国的象征派诗歌将在〈中国新诗历程简介〉一文中予以略述)。 二、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文学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继而传至欧洲的其它国家。虽然这一流派发展的高峰只有十几年时间,但波及面很广,在法国和俄国又形成了立体未来主义和自我未来主义等几个分支,其影响也从文学领域波及到戏剧、音乐、绘画、电影、舞蹈、建筑等很多领域。 1908年意大利米兰的马里内蒂出版了一部题为〈未来主义者马法尔卡〉的作品,后又于1909年在法国的〈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一文,正式宣告了未来主义的诞生,再于1910年又发表了〈未来主义文学宣言〉,进一步阐述了未来派的艺术主张。 未来主义者强调力是生活中最高的美,‘运动’是未来时代的特征,因此,在作品中便着力刻划和表现‘运动’着的事物。他们提倡运用幻象或梦境来表现‘运动’,调动人的感觉(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来表现‘运动’着的事物,但在后来一些未来主义者认为战争也是一种运动,也是美的,是‘伟大的交响乐’,因而在作品中讴歌战争,使一些未来主义者步入了歧途。 重要的未来主义者有意大利的马里内蒂、帕拉采斯基、帕皮尼,法国的阿波里奈尔,俄国的谢维里亚宁、赫列勃尼科夫和马雅可夫斯基等。 三、意象主义: 意象主义是二十世纪初一个很重要的诗歌流派,虽然存在的历史只有十年,但影响却十分广泛,很多后来的大诗人都同意象主义有过联系,很多诗人是从写意象诗开始走上诗歌创作道路的。意象派是在吸收了法国象征主义、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和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是一个不同于这些文学传统的独立流派。它的产生基于世纪初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变化以及人们迫切需要新的诗歌形式表现新生活的愿望。 首先向传统诗风发起进攻的是英国的休姆。他本是剑桥数学系的学生,但美好的大自然促使他热心于文学和哲学的研究。1907年他开始研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理论,随后聚集周围的文学界朋友,组成‘诗人俱乐部’,不断探讨诗歌的创作问题。1911年美国诗人庞德来到伦敦,结识了以H·D为笔名的女诗人希尔达·杜利特尔和阿尔丁顿以及‘诗人俱乐部’的其它成员,他们在1913年出版的〈诗刊〉上发表了代表他们新的创作主张的文章〈意象主义〉,即被后人称为‘意象派宣言’一文,同时还刊登了庞德撰写的《意象主义的几个禁忌》,在1914年又出版了《意象派诗歌》,这样,意象派作为一个诗歌流派可以说是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意象派创作出的诗歌大多很短小,比如,公认的意象派压卷之作——庞德的《地铁站内》只有两行: ‘这些面孔在人群中幽灵般地显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朵朵花瓣。’ 这便是庞德为‘意象’确定的‘在一瞬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的定义的最好例证。但从这可以看出,意象派诗歌虽然含蓄凝炼、形象生动,但它很难表现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题材,有些诗则由于意象晦涩难懂而排斥了一些读者。 英美意象派的代表诗人主要有庞德和洛厄尔,还有休姆、弗林特、阿尔丁顿和杜利特尔等,至于同这一流派有过联系的诗人就更多,这里面有艾略特、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罗伯特·弗罗斯特和H·D劳伦斯等。俄国诗人叶赛宁也曾于1919前后在俄国创立了意象派,但由于没有适合这一流派的土壤,所以意象派在俄国没有很大的发展。 四、现代派及其里程碑作品——艾略特的《荒原》: 现代派表现手法主要涌现在二十世纪初到中叶,起始于二十世纪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意识流小说大师普鲁斯特。他的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不但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和代表作,它的问世,正式宣告了意识流表现手法这样一个文学流派的形成,其后主要的代表人物有乔伊斯(〈尤利西斯〉)、托马斯·曼(〈魔山〉)、卡夫卡(〈城堡〉)等;后期则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和贝克特(〈等待戈多〉)等一批作家。现代派的表现手法,主要强调人物内心活动的自然流露,反对客观叙述,主张作家退出故事之中,让人物自己直接展现心理活动过程,常用的写作手法是内心独白等。在诗歌领域则是以艾略特的〈荒原〉——这部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作品问世为标志。 1922年是当时世界文坛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长诗〈荒原〉和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相继发表,在世界文坛引起极大的震动,以至于将近一个世纪过去,这两部曾引起轰动的作品仍然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和评论家。人们不得不承认,这两部作品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手法上讲都是世界文坛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荒原〉这部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式作品的问世也确立了艾略特在世界文坛上的宗师地位。 在大学期间,艾略特开始接触了象征主义诗歌,一度迷恋拉法格和玛拉美的诗歌作品,所以他前期的作品多用象征和暗示的方法反映情绪,打破了维多利亚诗歌传统,诗中意象清晰、准确,可以看出他所受的十七世纪玄学派和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而他在1927年之后创作出的作品则带有较多的宗教色彩,内容有时也略显消极,但结构更加严密,风格更加自然和谐。 艾略特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他认为,诗歌不能表现主观的自我,而应尽量‘非个性化’。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谈到新作品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时强调:——‘从来没有任何诗人,或从事任何一门艺术的艺术家,他本人就已具备完整的意义;他的重要性,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就是对他和已故诗人和艺术家之间的评价……,当一件新的艺术品被创作出来时,一切早于它的艺术品都同时受到了某种影响。现存的不朽作品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体系。由于新的(真正新的)艺术品加入到它们的行列中,这个完美体系就会发生一些修改。在新作品来临之前,现有的体系是完整的。但当新事物介入之后,体系若还要存在下去,那么整个的现有体系必须有所修改,尽管修改是微乎其微的,于是每件艺术品和整个体系之间的关系、比例、价值便得到了重新的调整;这就意味着旧事物与新事物之间取得了一致’。——‘诗人把此刻的他自己不断地交给某件更有价值的东西。一个艺术家的进步意味着继续不断的自我牺牲,继续不断的个性消灭’——‘诗不应是感情的放纵,而应是感情的脱离;不是个性的表现,而应是个性的脱离’。 艾略特否认华兹华斯对诗歌所作的著名定义:‘诗歌是强烈感情的自然的洋溢,它的来源是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感情’。——艾略特则认为诗歌:‘既不是感情,又不是回忆,更不是平静’,诗歌‘是一种集中’,是‘把一大群经验集中起来’,而且不是‘有意识地或经过深思熟虑而进行的’。因此,在分析与评价诗歌作品时,读者或评论家不要试图从诗人的生平中寻找诗人人格的线索。 第二是:当具体说到诗人究竟该如此创作诗歌作品时,他指出:诗人应该寻找‘客观对应物’来表现主观情绪,即把诸如事件、典故、引语、情景、意象等的客观事物搭配成一幅幅图案来间接暗示或象征某种情绪。——‘通过艺术形式表现情绪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也即是说,一套事物,一种情况,一串事件,都是表现特定情绪的公式;这样,当获得了感性经验相应的外界事实时,情绪就立即被唤了起来’。——‘诗人并没有一种可以表现的‘个性’,而只有一种特殊的媒介物,印象与经验便以特殊而意想不到的方式结合起来’。——‘我们的文明包容了极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作用于一种高雅的情感时,就一定会产生纷繁复杂的结果。诗人必须变得越来越能领悟万物,借用引喻,表达简捷,以便使意到言随,必要时使言意分离’等。 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理论和寻找客观对应物的主张为英美‘新批评派’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他对西方文艺理论的一大贡献。 〈荒原〉一诗的另一大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诗人把象征手法几乎发挥到极至。在诗中,象征是多角度、多色彩、多形状、多寓意的,象征手法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诗人在诗中表达出来的思想:荒原代表整个西方文明,代表战后西方人甚至以至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所以其写作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法直至今天对于诗作者都有着极深刻的启发作用。 五、隐逸主义: 隐逸主义是在法国象征主义和意大利未来主义的影响下产生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主要影响在30年代的意大利。这一流派喜爱采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注重诗歌的音乐效果,但他们中的很多人更加注重表现复杂的主观感觉,往往回避社会现实。隐逸派认为,诗人的使命不是去表现现实生活,而是要维护人的价值,表现自我情感,尤其是表现孤独、忧郁的情绪。 隐逸派的创始人是翁加雷蒂,主要代表诗人还有翁加雷蒂的追随者夸西莫多和蒙塔莱等。

六、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发源于二十年代的法国,其影响涉及到欧洲的很多国家以及诗歌、戏剧、绘画、音乐、电影、建筑等很多领域。它基于很多现代文学流派的思想之上,但最直接的前身是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于1916年创立于瑞士的苏黎世,他的领袖人物是罗马尼亚诗人斯特里唐·查拉。 查拉曾说:‘指导我们行动的原则是‘破坏一切’,不过它们的价值也正在于为后继的事物扫清道路。’他们主张否定一切、打倒一切、割裂一切与旧文学传统的联系。由于查拉否定一切的绝对观点招致以布勒东为代表的青年诗人的反对,因此达达主义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布勒东等人随后便创立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超现实主义。 1924年,布勒东起草了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强调超现实主义是一种严格的、绝对的艺术方法,充分重视潜意识的作用,认为人们只有处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才能流露出真挚的情感。他们为超现实主义下了这样的定义:‘超现实主义,名词。纯粹的精神无意识活动。人们凭借它,用口头、书面或其它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实过程,在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又没有任何美学或道德的成见时,思想的自由活动’。 超现实主义者主张进行无意识创作,摒弃任何理性的因素,创作时不必仔细推敲,而只要把脑子里涌现出来的一切迅速地记录下来即可。他们认为梦幻是无意识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因而主张直接记录梦境。他们还随意放置意象,打破语言常规,使诗变得新颖又离奇等。 超现实主义的代表是法国的布勒东、艾吕雅、阿拉贡、苏波和希腊的埃利蒂斯等。其中尤以埃利蒂斯的创作成为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最高代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诗坛不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流派和文学团体,现代文学的中心从法国转移到了北美。诗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表现社会生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美国成为文学革新的心脏。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传统的学院派和非学院派互不相让,都想占领诗坛的主导地位。由于一些学院派诗人转向非学院诗的创作,一些非学院派诗人也走进了学院,因此到了70年代,在美国文坛先后出现了几个主要的诗歌流派,即:黑山派、垮掉派、自白派和新超现实主义。 七、黑山派: 黑山派由于主要活动于北卡罗莱纳州的黑山学院而得名。产生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初,主要倡导者和参与者有黑山学院的教师查尔斯·奥尔森、罗伯特·邓肯和罗伯特·克里利,还有黑山学院的学生爱德华·多恩和乔尔·奥本海默以及与黑山学院没有太多联系的丹尼斯·莱弗托夫和保罗·布莱克本。他们以《黑山评论》杂志为阵地,提倡创作反传统的‘放射体’诗。 奥尔森于1950年发表的《放射体诗歌》一文被认为是黑山派的创作宣言。文中称当时美国的诗歌——除庞德和威廉斯的诗之外——全部是‘关闭诗’,而现在需要一种开放的诗体。——‘一首诗是诗人所得到的能量,通过诗本身,传给读者。因此诗的每一部分都是高度的能量结构,也应是能量放射器’。他提倡‘诗是把诗人的能量传递给读者的东西,要以顺应呼吸的‘音乐片语’代替传统诗律中的节拍’;倡导诗歌的自发性和口语化,主张采用口语和俚语等。在这方面与世纪初流行的意象主义学说有相似之处。黑山派诗人也把庞德和威廉斯的诗奉为楷模,反对以艾略特为代表的严谨的、学院式的诗歌创作传统。(在这方面,与上世纪末中国以于坚为首的诗人所提倡的‘民间写作’的主张有相似之处)。 黑山派诗歌的代表作有奥尔森的《早晨的考古学家》、《马克西莫斯诗篇》,邓肯的《天国的城、尘世的城》、《1942—1950年诗选》以及克里利的《一种形式的女人》和《为了爱情,1950—1960年诗歌》等。 八、垮掉派: 垮掉派产生于50年代,代表的不仅是一个文学流派,也是一种文化潮流,在50——60年代很有影响。一批年轻人受到尼采的‘意志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现代世界的苦难源于理性和精神,于是,他们持否定一切的态度,主张虚无主义、悲观主义,而采取的方式则是纵欲主义和享乐主义。他们用各种极端的生活方式表达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在《这便是垮掉的一代》一文中,他们确立了这种文化现象的存在:‘垮掉暗示被用过和未被加工的感觉。它涉及到一种思想的裸露,最后是灵魂的裸露;一种被削减到意识底岩的感觉’。 作为一个诗歌运动,它真正开始于1955年。在那年垮掉派文人和一些反学院派的诗人联合在旧金山召开了诗歌朗诵会,会上,金斯伯格朗诵了他的长诗《嚎叫》,代表垮掉的一代诗人向社会、向现实、向传统发出了声嘶力竭、震耳欲聋的喊声,标志着垮掉派文学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垮掉派诗人的作品发展了奥尔森等人提倡的投射法,继续使用开放诗体,用呼吸调节诗行的节奏,更大胆、更直露地使用秽语揭露个人的隐私和扭曲的社会现实。这种创作实践鼓励了稍后产生的自白派诗人。 垮掉派的代表作主要有:艾伦·金斯伯格的《嚎叫及其它诗篇》、《卡迪什及其它诗篇》、《空镜》、《现实三明治》、《行星消息》、《愤怒之门》等;加里·斯奈德的《乱石坝》、〈神话和经文〉、〈诗集〉等;格雷戈里·科索的〈布拉特尔的贞洁夫人〉、〈死神快乐的生日〉、〈万岁!人〉等;劳伦斯·弗林盖蒂的〈来自往日世界的图片〉、〈心中的康尼岛〉、〈从旧金山出发〉等。 九、自白派: 自白派诗歌出现在50年代末,影响延至60年代。与垮掉派诗歌和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二战后美国诗坛影响仅次于垮掉派的又一重要诗歌流派。 自白派的领袖人物是罗伯特·洛厄尔。他十分推崇新批评派和艾略特的创作主张,是典型的学院派诗人。他所创作的〈威尔利老爷的城堡〉被认为是与〈荒原〉相类似的作品,曾为诗人赢得了普利策诗歌奖。但在1959年他发表的〈生活研究〉一书却标志着走出了学院的圈子,成为一个新的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这部书中的诗多是用自由体或松散的韵体写成的,内容是关于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坦白的方式揭示自己的内心活动,甚至家庭隐私,完全抛开了艾略特‘非个性化’的主张,在当时的美国诗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洛厄尔后来的诗作〈献给联邦死难者〉和〈大洋岸边〉则从个人的生活经历中跳出来,处理社会问题,关心生活现实,使人们看到了诗人思想观点和创作技巧上的转变。 洛厄尔开创的自白派诗歌手法则被他的追随者们极大地发展了。如约翰·贝里曼所著的〈七十七首梦歌〉和〈他的玩具,他的梦,他在休息〉不仅通过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而且还开创了独特的十八行诗模式。斯诺德格拉斯的诗则大多格律整齐,〈心尖〉和〈事过之后〉带有强烈的自传成分。洛厄尔的两个学生也成为他的追随者,西尔维亚·普拉斯著有〈巨人〉和〈阿丽尔〉,安妮·塞克斯顿著有〈去贝德拉姆及回来的路上〉、〈我所有可爱的小宝宝〉和〈生还是死〉等。 自白派诗歌创作出来的诗大都带有自传性质,揭露隐私和创伤,以寻求精神的解脱,他们的诗反映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痛苦、困惑的心理状态,他们的主张和经历则反映了当代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悲剧。 十、新超现实主义: 新超现实主义是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又一现代派诗歌运动,历史渊源则是兴起于20年代的法国超现实主义。新超现实主义者自己不喜欢这个名称,更愿意说自己的创作是‘深意象’诗。这一派诗人抛弃有意识的‘自我’,也抛弃社会的存在,试图躲进‘无意识的、唯我的宗教情绪’中去,认为只有潜意识才能认识真理。他们运用深层意象、‘思想的语言’和‘梦的文法’,从超现实的、非理性的角度去批判和讽刺社会。新超现实主义的产生同1968年美国纽约举办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画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新超现实主义虽然是一个很松散的文学流派,但影响却十分广泛,当代的很多诗人,尤其是青年诗人都很热衷于创作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诗作。 新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罗伯特·布莱,著有〈静静的原野〉;詹姆斯·莱特,著有〈我们将在河边会面吗?〉、〈诗集〉、〈两位公民〉、〈意大利之夏〉等诗集;默温,著有〈移动的目标〉、〈不受欢迎的人〉和〈扛梯子的人〉等;唐纳德·霍尔,著有〈黄色的房间〉、〈山城〉等。同新超现实主义有联系的诗人还有:高尔威·金内尔,著有〈夜间诗〉、〈褴褛的衣衫〉、〈诗选〉;弗雷德里克·摩根,著有〈变迁〉、〈两个世界的诗〉等。 ——从十九世纪后半期的象征主义到二十世纪初年的未来主义、意象主义和隐逸主义,从二十世纪20年代的超现实主义到50、60年代的黑山派、垮掉派、自白派和新超现实主义,西方现当代诗坛经历了曲折复杂又色彩斑斓的发展历程,而以上这些诗歌流派则是这一百多年间诗歌发展史上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影响面也较广的重要流派,可见,西方现当代诗坛可谓是异彩纷呈、百花齐放。从中可以总结出一些具体的经验来:即是如果过分强调诗歌技巧上的革新会使作品脱离社会现实,成为空中楼阁;而在创作理论上的标新立异也必然割裂与传统文学的联系,使作品脱离坚实的土壤。所以,只有处理好技巧与主题的关系(即手段与内容的关系),传统与现实的关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诗歌才有发展的动力与潜力。 另一个是:虽然西方现当代诗坛在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归根到底可以把这些众多的诗歌流派归入两个诗歌传统之中。一个传统可以追溯到象征主义,在这个传统中,包括后来的未来主义、隐逸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新超现实主义。这个传统中的诗人追求完美的诗歌技巧,运用象征、隐喻、深度意象、潜意识等手段使诗歌成为超越现实的一种艺术形式。另一个传统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的意象主义,在这个传统中,可以包括后来的黑山派、垮掉派和自白派,这个传统中的诗人追求诗歌的口语化、自然化,运用即兴创作、使用日常用语等手段使诗歌更为贴近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了解这些文学流派的发展、过程,如能对我们的习作、探索实践有些借鉴作用,即是所望。

手握灵珠,心开天籁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