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原创] 宋育仁先生移灵记 (散文)

宋育仁先生移灵记

公历2006年8月18日(农历丙戌七月二十五),包括我在内的宋育仁先生近亲后辈数十人,齐聚于成都郊外东山幸福梅林,为这位爱国主义思想家、近代著名学者移灵迁葬。

这一天,连续炎热的四川天气终于凉爽起来。我同大家一起肃立在外曾祖父墓前,等候那庄严肃穆的时刻来临。九时正,先生外孙女杨嘉伦宣布仪式开始,鞭炮齐鸣,大家恭行三鞠躬礼,启坟开始。

时光往回倒退75年,那是在1931年的12月,就在我们现在伫立的此地,省城冠盖云集,外曾祖父的门人弟子及社会名流数百人前来送别这位开四川风气之先的一代学者,并以非官方的名义公拟“文康”称号作为“私谥”。当时四川政要如杨森、邓锡侯等亦来致祭,备极生荣死哀之状。葬礼上挽联辐凑,而富顺贫士欧阳国群的一幅长联尤为引人注目。联云:“论使节曾经万里,论离忧直过三闾,元遗山回首前朝,问今日衣冠,是何年代;惟著述自足千秋,惟声灵合附九老,苏内翰早醒春梦,怅昔时耆旧,尚有典型。”对外曾祖父的一生作了准确的概括。

75年匆匆易过,而人间已是天旋地转,发生了先祖梦寐求之而不得的变化。

坟开启了,工人小心翼翼地捧出了装有先生及几位家人遗骨的两个陶罐,送上早已备好的灵骄。由先生的嫡孙宋元谡捧着遗像前导启行,先生嫡孙女宋元惠率领亲属们随灵骄缓缓前进。

此地距新墓址不过一公里之遥,而我随队伍却好似走了一百多年似的。路上清风徐来,引人遐想。外曾祖父生当民族危难之际,力主通经致用,托古改制。他出使西欧,考察当时世界情势,写下《采风记》、《借筹记》等具有时代意义的著述。在伦敦,更有潜师袭倭的壮举;回国后在重庆首创《渝报》,为四川报业之始;旋又在成都主持尊经书院,创办《蜀学报》,为闭塞的四川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的窗户。也许,就像今天这自然界的阵阵凉风一样,当时给予川人的,应是思想上的一股新风吧!我生也晚,未及面晤先祖;可我的母亲是他的嫡长孙女,少年从其问学,我降生后,即幼承母训,间接得之于先祖的教诲也不少呢!

将灵骨送到新墓地,发现这里早已建好一座墓亭,亭中早已开好墓穴。这一切,均是地方政府为这位爱国主义思想家所热忱提供的。

原来,就在两个月前,外曾祖父的嫡孙宋元谡先生回成都扫墓,发现墓地周围环境大变,墓道阻塞,坟头芜杂,而新修的建筑又不断袭来,墓将不保。于是致电媒体,并往访《四川日报》高级编辑、副刊部主任伍松乔先生。伍主任极表关注,即派记者前往采访;6月30日,该报发表了题为《数典四川,不能忘记宋育仁》的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反响。随后,经伍松乔先生等人多方奔走呼吁,成都市及锦江区两级领导高度重视,指示对这位有影响的近代爱国主义思想家的墓地应妥善保护。三圣乡政府随即作出决定,迁葬新址,不仅拨款修建墓亭,而且征地五亩,斥资数十万元重修先生晚年著书修史的东山草堂。不久之后,在这幸福梅林中,又将增添一处新的人文景观。

于是,我的外曾祖父终于有了最好的归宿。

十时正,盛有灵骨的陶罐被缓缓放入墓穴,工人为之盖上水泥盖板。复行三鞠躬礼后,我代表亲属恭诵祭文。祭文对先生生平事略作了回顾,并抚今思昔,对先祖在天之灵表示了崇高的敬意。诵毕,献花,礼成。

此次随同移灵附葬的,有宋育仁先生的夫人陈氏、如夫人林氏(字绣丝),还有先生的长子、我的外祖父宋维彝(字闻博)及夫人毛氏、先生长女宋琨(字君西)五人的骨殖。

仪式结束后,特邀参加移灵仪式的伍松乔先生及三圣乡文化顾问谭良孝博士发表了十分中肯的讲话,受到育仁先生在场亲属的热情欢迎。

下午,众人散归。我和一道参加仪式的端琦、端理二兄依恋流连于此而不忍遽去,便在幸福村生态园的荷塘旁坐下来,品茗倾谈,句句话语都表达出对外曾祖父这位近代先贤追思仰慕的心情.

□■□■□■□■□■□■□■□■□■□■□■□■□■微斋先生    weizhai@ebaobao.cn

读过。 文字简练,脉络清晰。 微斋先生原来家学渊源啊。
容淡华伫,材不材间。

TOP

已读。

TOP

微斋老师好文!宋育仁先生泉下有知,也当笑慰~~
http://blog.sina.com.cn/banpianyezidecaowu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