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敬(1914-1996),重庆万州区人,生于1914年。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外语系,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斗争。30年代开始创作诗文,利用文艺开展抗日救亡和反内战活动。历任中学英语教师,贵州大学讲师、副教授,重庆女子师范学院、相辉学院、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教授、《西南文艺》、《红岩》编委等。解放后一直在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担任领导职务(教务长、副校长、党委副书记等)兼教授,主持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长期担任四川省文联和作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和作协主席,中国作协顾问,重庆市多届人大代表。
1933年方敬入北京大学外语系学习。毕业后,从事外语教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翻译工作。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利用文艺开展抗日救亡和反内战活动。1938年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先后参加编辑《工作》半月刊、《时代周报》和《大刚报》文艺副刊。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方敬先后出版的著作有:诗集《雨景》、《声音》、《行吟的歌》、《受难者的短曲》、《拾穗集》、《花的种子》、《飞鸟的影子》、《馈赠》等八集;散文集《风尘集》、《保护色》、《生之胜利》、《记忆与忘却》、《花环集》、《何其芳散记》(与何频伽合著)等七集,还出版了不少杂著,如序跋、回忆录和评论文章等。翻译出版的有托尔斯泰的《家庭幸福》、《伊凡•伊里奇之死》,狄更新的《圣诞欢歌》等中篇小说和不少外国诗歌、散文、短篇小说。曾先后获四川省和重庆市的文学奖。他的部分诗文作品被译成英、俄、日文流传海外和被编入海内外多种选本。
在重庆新诗发展史上,邓均吾、柯尧放、叶菲洛、朱大楠、吴芳吉、何其芳、杨吉甫、方敬等,是以最早的拓荒者而名留史册的。作为重庆最早一代诗人的一员,方敬从30年代开始起笔,在生命的各个季节歌唱,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创作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寻求着真理、爱和光。他坚持、完美着自己的从爱出发,以美来完成”的诗歌美学。方敬是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美学和艺术标准的诗人。他寻求着光,真理之光与艺术之光。”在抗战时期和新时期掀起过两次创作高潮。他是长期在重庆生活的重庆诗人中最早赢得全国诗名的人之一。同时,方敬又是散文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在这些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因为篇幅原因,本刊只能选析他不同时期的几首短诗,以飨读者。
阴天
忧郁的宽帽檐
使我的日子都是阴天。
是快下久旱的雨?
是快飘纷纷的雪?
我想学一只倦鸟
驮着低沉的天色
飞到温暖的阳光里。
我要走过一块空地
去访我的朋友,
我要到浓荫下
去访我亲切的记忆,
我是夏天的梦者。
忧郁的宽檐帽
使我所有的日子都是阴天。
【赏析】此诗写于1935年3月3日,是方敬早期诗作,收入诗文合集《雨后》。那时他在一个比“故里更偏僻荒凉的地方,一个小小的初中教书”,由于已经广泛涉猎“五四”以来的新诗,也受过中国古典诗歌的熏陶,自己也开始了新诗的习作。他在《雨景》后记中对这一阶段的作品有过小结:“它原是柔弱的声音,发自我以往孤独的灵魂”“过往忧郁的情感”是他的诗歌的开始。在《我与诗》中又这样自白:“我初期的诗抒发一点个人的感性,贪求一点小小的艺术,诗的美。”
而《明天》正是上述解释的生动的例证。作为题目的“阴天”就是一个中心意象:不只是天气的阴天,更是心情的阴天。这是一顶“忧郁的宽檐帽”遮蔽了“温暖的阳光”。为什么忧郁呢?诗人没有明言,那应该是一种时代病。作品的主题并不在忧郁本身,虽然它极其浓郁,似乎笼罩了诗人的生活。诗人并不甘于这样的日子,而是盼着“快下久旱的雨”,“快飘纷纷的雪”,哪怕是“一只倦鸟”,也要“驮着低沉的天色/飞到温暖的阳光里”。他梦想着火热的夏天!
忧郁的抗议宽檐帽
使我所有的日子都是阴天
收尾重复出现的这两行诗,既渲染了“阴天”令人窒息的忧郁,同时又暗示了走出阴天的迫切性,强调了对于晴朗的期盼。
综观方敬这一时期的作品,确实调子显得低沉,不乏“迟暮”、“风尘”、“惆怅”、“逡巡”之类词语,但这些既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那一时代的投影。同时应该注意到,诗人是处在探求、摸索之中,因了“晨曦的照耀”,而于“朦胧中领悟一个新的启示”。正因为如此,他才会终于扔掉那遮蔽阳光的“宽檐帽”,在新的时期,开始新的歌唱,从而开辟诗的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