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以谎言开场的电视剧《知青》是否会以谎言结尾?作者:埋葬文革
:[转载]以谎言开场的电视剧《知青》是否会以谎言结尾?作者:埋葬文革
作者:鹰之歌手
听说一部新电视剧《知青》播出了,作为曾经知青的我,自然想一睹为快。只是见到编剧是梁晓声,心里不免打小鼓,该人过去写的知青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和《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充满编造与乌托邦式的狂想,其文风仿效“主旋律”,在知青文友中无甚好印象。但是近年来他为弱势群体说了些话,又对腐败加以抨击,这两点似乎都甚合众意,他的编造是在三十年前,且当时形势,不编造也确实难以发表,金无足赤,不能求全责备。
如果2012年还在编造,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第一集看过,悲悯之心油然:该先生痴心不改,一如既往,还在编。
其一,当年知青下放,不是被迫,而是心甘情愿,满怀世界革命的豪情壮志,迫不及待地告别大城市,去到荒凉之地改天换地,去寻找艰苦的环境改造自己,以便迅速成为革命所需之材。这样的一支队伍,雄赳赳气昂昂,人人胸中有着火一样的战斗激情,人人为能下放而庆幸,而自豪,车厢门打开,所有人都对着旷野欢呼,庆幸终于来到了艰苦的地方。一个叫周萍的女孩子,因为家长是资本家,被排斥不许去建设兵团(捏造!当年,越是成分不好的,去得越是快),竟然偷偷混在队伍里,哭着闹着甚至下跪要求下放!而对知青的最大威胁,竟然是“滚回你们城市去!”
这样的编造,已经不仅仅是“荒唐”了。
我们都活着,数以千万计的知青都还活着,他们能证实当年下放是怎么回事。没有一个人愿意下放,没有一个人不希望留城,可是喇叭震天响,居委会的婆婆们昼夜不停的上门动员,强大的政治压力与专政威慑,哪一个家长,也不敢违抗。人人知道孩子是去受苦,而且可能是一辈子受苦,人人都无可奈何。“破坏上山下乡,”那就是“现行反革命,”轻者处分,重者自不待言。每一个家长,都是忍痛送孩子去远方,送行现场,哭声震天,牵衣拉裳,不忍割舍。哪里来的“豪情?”哪里来的“战斗意志?”向往富裕、舒适,是人的天性,无可指责。从古至今,只有乡下人苦读考状元的,哪里有状元反过来去寻求盘泥巴的?今天的农民工,就是人追求向上的例子。就是作者本人,你是愿意你的孩子去美国留学,还是希望孩子去荒凉的乡村种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描绘当年的场景,但是不能强加给知青说他们是“自愿,”更不能编造他们“宁死也要下放”的子虚乌有!
其二,当年的知青,个个都是“政治头脑,”言必称“主席教导。”十几岁的小青年,脱口就是大段的“语录,”一字不差;去帮助女孩子的男知青,因为听到女孩子家庭出身不好,竟然将女孩子从背上摔下来;就连知青打架,也是为了政治,一派是“复课闹革命”,另一派是“停课闹革命!”
看到这里,哭笑不得:这是哪儿跟哪儿啊?全中国,有过这样的“两派”吗?
不错,文革闹了几年,口号喧天,大会小会,人人念语录,但是当年的人们,都是具有两幅面孔的!会上说的一套,现实生活中另有一套,会上一套是应付局面,现实中一套才是人们的本性。几千年养成的民族习性,并没有在短短十几年消失殆尽,人情世故还在,祖先传下的规则还在,不遵守规则,就会被嘲笑。高压之下,政治不过是一种演绎,可以在会上尽情表演,但是现实中还得本本分分生活,否则就是神经病。而《知青》中不惜本末倒置,硬说政治已经深入青年们的骨髓,不近人情的虚伪已被青年们自然接受成为他们的本能,以至于他们全身细胞都充满“革命精神”,姐弟之间也是“同志战士,”男女之间,也会因为一听“成分不好,”就无情地将女孩子摔下来!这是彻头彻尾的编造。我认识的数以百计、千计的知青中,没有一个是那样为人行事的,没有一个是将政治挂在口边上的,他们自自然然,按照人的本性生活着。没有那样的折腾做作,因为他们是人,不是火星上来的怪物。
被流放到偏僻荒凉之地的知青,非但不可能出现作者笔下的“革命精神”群体,相反,知青们对自己的命运持反抗态度,对强迫自己下放的人大不恭。他们可以成千上万,进京跪地要求回城,却绝不会被人卖了,还心甘情愿的去帮着数钱。因为他们懂得奴才性情可鄙!
第一集中还有若干小编造,如说哈尔滨有“贫民区,”当年是不会有这个词的。
另外,作者可能也考虑到了电视剧播出后的指责,预设伏笔,强调“兵团战士”和“插队知青”有区别,以便一旦有人发问“知青革命精神”何来,可以回答是“兵团特例。”只是小小的聪明,掩盖不了整体的虚假,“兵团”特在哪里?不都是离开繁荣的大城市,到偏僻荒凉的乡下去无望的修理地球吗?能否认知青们人人都是朝思夜想,盼望回城的事实吗?豆蔻年华,无端失学,被人强制离开爹妈,去到那荒野从事繁重的劳动,看不到前途,怀念故乡,流传在知青中的各种歌谣,主题充满哀怨,这些事实不是可以随便否认的。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集里已经有迹象,作者可能会构造一些人性方面的小故事,加以渲染,在局部“动人,”也可能多写绿水青山,弥补艰苦,也可能渲染“改天换地”的成果,以使人禁口,但是这些都是知青整体事件中真正的“特例,”不能改变知青是当年背负十字架受难的群体的事实。
文革中,像《知青》这样的虚伪作品汗牛充栋,全无人性,假大空或高大全,昙花一现,早已沦为历史笑料,时至今日,梁晓声还在孜孜不倦,编造这样粉饰历史误导青年的东西,实在是中国作家的悲哀。所谓作家,良知第一,提笔要有敬畏心。一些人老是抱怨若贝尔文学奖不理睬中国,须知你们这些作家这样写东西,还若贝尔哩!
以谎言开场的《知青》,后面是否会有精彩呢?看来不大可能。只能是一个接一个的谎言,直至以谎言结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