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浅谈《大三元哲学论》

(文/李开勇)

       作者蔺保群先生著作的《大三元哲学论》,主要讲解的是哲学思维模式,即“一分为三”或者“三元论”,这里的“一”是指一个事物。“三”是指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但这里的“一”不是一个具体的实体,“三”也不是实在的形式的三个方面。“一”是指事物的普遍性,存在于个别性和特殊性之中的普遍性,是个别化与特殊化的坚实基础。
    《 大三元哲学论》的作者,在书中数次例举毛泽东主席如何运用“一分为三”的典型事例。书中用了大量篇幅摘录了《毛泽东选集》里面,包含运用“三分法”或者“三元论”的文字,作者也因此开始潜心研究“一分为三”,并编写了《大三元哲学论》。该书详尽地谈到"一分为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人类认识事物最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认识和理论宝库中的瑰宝和精神财富。“一分为三”的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一分为三”的思想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是科学地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该书理法并重,深入浅出,给我们提供了学习驾驭各种复杂的问题的理论依据。我个人以为作者蔺保群的“三元论”不仅语出有根,而且言之有据。
     在中国古代,一分为三的说法虽然没有被明确提出,但是,一分为三的观念却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典籍之中。该书作者收录了春秋末年时期老子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例证。我想这样的经典之作应该很多,在这里我例举一些。如《中庸》里面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史记•律书》也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在古代,“三”的繁体字“叄”又通于“参”,“参”就是“参与”,即第三者参与到矛盾双方之中来,对矛盾双方进行调和、沟通和转化工作。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劲健》“饮真茹强,蓄素守中”。《云笈七签》卷十:“夫守中自然之法,不能晓知天地人物所从出,不能知道之根源变化所由缘”。《易经》中的“阴阳相交”思想,宗教的“三位一体”,儒家的“中庸”、道家的“守中”、佛家的“中道”以及名家提出的“鸡三足”、“黄马骊牛三”,太极拳走架要“求中”,意念要求“守中”,技击要诀“用中”。还有传统中医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它对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高度概括。既有“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之说,也有“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论。传统中医讲“阴阳平衡,百病不生” 因为阴阳之间还有中性物质,既不是阴性,也不是阳性,由此推断这里也暗含了“一分为三”的原理。类似例证不计其数,也由此可见古今中外无不强调万事万物的中点,中性,中心,中立,中正……等,如果没有这些作为参照物或者界限标准,也无法界定左右,上下,对错,黑白,美丑……等。由此说明“一分为三”及“合三为一”客观存在。
     再说在西方的哲学家那里,一分为三观念也处处体现在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论述之中。亚里士多德就曾经指出“德行就是中道,是对中间的命中。这个观点”与“中庸”所体现的一分为三思想如出一辙;大哲学家黑格尔的“正、反、合”,简直也是“一分为三”观点的一个具体的翻版。黑格尔哲学逻辑学的逻辑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即三分法或三分式及其运用:自然-感性-意志、偶然-必然-自由、感性-知性-理性、机械性-化学性-目的性、生命-认识-绝对理念等等。黑格尔自然哲学中,布局谋篇为一分为三构架 ;其考察、划分自然的方法 ,对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 ,普遍个体性物理学、特殊个体性物理学和总体个体性物理学 ,化学过程的化合、分解和中和作用 ,地质有机体、植物有机体和动物有机体 ,生物的类属、物种与物体之间关系的研究 ,都充满着一分为三的思想观点。
     “一分为三”可以释纷利俗,解惑释疑。在日常生活用语中也有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中国象棋里面分了胜局,负局,和局……等。可见“一分为三”无处不在,也不容争辩。现实生活中运用“一分为三”或者“一分为多”的事例不计其数,很多人都已经了如指掌,运用自如,奇怪的是没有人果断地提出这个观点来,真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难得作者勇气可嘉,精神可贵。具备了移风易俗,标新立异的胆识,更有争当出林鸟,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希望作者的创新意识能够激励我们开拓进取,勇往直前。
                                                    2012.7.5 李开勇推拿馆
请你给我一次机会,我将送你万分满意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