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早在抗战前夕,吴兴华就开始新诗创作,在吴奔星主编的《小雅》(1936, 第2期)上发表《歌》,在《新诗》 (2卷3、4期,1937, 7)上发表(森林的沉默》。进人大学后,开始尝试外国诗歌、散文、戏剧的翻译。
吴兴华是燕京大学师生自办刊物《燕京文学》(1940、11——1941、11)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他的新诗、文章和译文广泛发表在《沙漠画报》(1938、4、16——1943、11),《朔风》(1938、11、10——1940、4、15)、《辅仁文苑》(1939、4——1942、4), 《覆瓿》 (1939、10——1940、5),《艺术与生活》(1939.10——1944、6),《学文》(1939、11、15——1940、5、10),《西洋文学》(上海1940、9——1941、6),《中德学志》等校园刊物和民办刊物上,同时,还见诸《新民报半月刊》(1939、 6、1——1943、12 ) ,《中国文艺》(1939.、9——1943. 1、10)、《晨报》等官办报刊。抗战胜利后在《新语)(傅雷、周熙良主编)和《文艺时代》上集中发表了一批诗作。吴兴华的诗歌创作的鼎盛期基本上是在沦陷时期,作品或繁冗铺张或清新活泼,往往小中见大,畜于哲理内涵。
在形式方面,吴兴华的诗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用现代语言写就的“新绝句”和“新律诗”。所谓“新”,就是使用白话,在形式和意境上继承中国诗传统。他的这些以“化古”为己任的诗每行十二字五音步,一、二、四句压韵,大体上与中国古典诗中的“五七绝”和“五七律”对等。如《绝句(二)》:“仍然等待着东风吹送下暮潮/陌生的门前几次停驻过兰桡/江南一夜的春雨,鸟桕千万树/你家是对着秦淮第几座长桥。”
第二类,借鉴五言古诗形式的作品,每行固定九字四音步,行数不限。一、二句压韵,以后隔行押韵,在意境上也模仿五古,如《览古》(十二行)、《拟古》(十六行)等。
林以亮高度评价这两类拟古诗,认为它们不仅有形式和韵律,还有境界和气势,是吴兴华“蜕化”和“提炼”中国传统诗的绝句和五古的结果。例如第二类。在林以亮看来,“古代诗人想写一些境界极高,近于梁宗岱所说的‘宇宙诗’时,大都采取五古这种形式,把它作为最高的表现工具,如阮籍,陶潜、李白等。吴兴华的贡献之一在于,他成功地“从”五古中提炼出来一种新的形式。。。。。。把五古的高瞻远瞩,笼罩一切的气势移植到新诗中来。”尽管多数诗论家认为以上两类诗代表了吴兴华在诗歌创作方面“化古”的主要成就,或节奏清晰、音韵和谐,多能营造出别人难以超越的诗的景致。或意象纷繁,联想迭出,每每使人遁入遥远的古人境界,但终因受形式因素的束缚过甚,往往只能表达特定的心境和情境。或由于意象的密度过大而显得庞杂拥挤,反而便诗的内容难以充分展开。
第三类为五步无韵诗(素诗体),内容大多为“古题新咏”,美国学者爱。冈恩称之为“叙事史诗”,卞之琳则称之为用古题材拟“古歌行”体的新诗。这类诗每首行数不拘,多是叙事体裁,素材则取自历史上的人和事,如《柳毅和洞庭女》(《燕京文学》(1940年l卷l期)、《给伊蛙》(《燕京文学》(1940年3卷2期)、《大梁辞》、《听梅花调宝玉探病〕等。这类诗由于句子过长,又没有形成固定的韵律要素,如外在的韵脚,抑扬音步或重复停顿等,因而其规律性只是形式上的,有不少只能作为无韵的散文来朗读。其贡献更多的在诗人力求从自己所截取的历史材料中翻转出新意。
第四类,多方尝试采用西方的诗歌形式进行创作,如十四行体、哀歌体、十一音节无韵体、斯宾塞体、民谣体、抒情短诗体、艾尔凯斯体、六音步体等。总而言之,其“化洋”范围之广,的确是惊人的。在这类“化洋”.之作中,吴兴华写的最多的是十四行体,其中的许多辞藻华丽、声情并茂、朗朗上口,多记述早慧少年对永恒主题所作的无休无止的思索。
四
吴兴华最值得称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重要印迹的,还是他上个世纪的新诗创作。在新诗创作中最值得称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重要印迹的,是他在传承古典格律和化解西方格律的探索与成就。
在“化古”方面,吴兴华在这方面的成就,主要在于他脱胎于“五七绝”以致“五七律”的新古典诗体。他突破古典五七言的字数限制,运用九言、十言、十一言、十二言等,汲取古典律绝起承转合、对称对仗、押韵等表现手法,创制出的新诗绝句(四句式)、新诗律体(八句式),乃至模仿“古歌行”创作的新诗排律体,都为新诗的格律踩出了新的路子。
筵散作
月上/梧桐/墙缺处/光影/正微茫
静听/车马/与笑语/沉没在/远方
砌下/哀虫/尚思效/弦管的/幽咽
院角/花枝犹颤摇/美人的/鬓香
薪当/尽处/有谁知/火焰/尚未死
梦已/醒时/怕听说/人事的/凄凉
车尘/十丈/奔波在/邯郸的/衢市
不知它/人在/何处/炊煮着/黄粱
无题
一舸明月离吴宫泛滥于五湖
遥想阴山的弦管声调似唏嘘
苎萝微波畔谁见黛眉的颦蹙
绝塞风沙里徒悲于金的画图
似海侯门此一去音信真全杳
少年心性近日来思念也稍疏
但兀兀奔走关河,或埋头故纸
不再学惊飞蛱蝶贴上绣罗襦
生命今对你怎样可过于从前
阴霾持续也该有开明的丽天
不知何故唯惊觉容颜的消减
欲语别情先拭去清泪似奔泉
夫痴姑恶遇己极人间的残酷
酒色衣香看将尽弹指的芳年
同一疏廖的细雨冷扑向窗扇
不知巴山的池水新近可增添
寒灯如粟为我说相思的苦辛
执扇绿衣常太息薄命为女身
三五夜中空望断摩勒的音迹
后堂筵上无人解幽咽的琴心
万种欢情怕提起只微词掩敛
一丝怨妒尤露出似旧日情深
差堪告慰称道我文章胜往昔
云英已嫁唯应是罗隐不如人
临别时辗转还思将去日掩遮
销魂看绵绵春草远送至天涯
念旧犹不时开着陈箧的团扇
情痴也曾经追随油壁的香车
药裹重帘怕扶头善病如前日
回廊复户见憔悴独倚似梨花
木石心肠今为你把青衫湿透
非同于蛮夭瘴地听见了琵琶
每首诗算算也不超过五拍的极限,每行十二字。包括押韵方式和中间两联的对仗句式,太像七言律诗,这样写新诗,达到了妙处也就是到了绝处。看来像七言律诗的新格律八行诗也是大可写的,只是需要排除老一套对仗方式,并采取较有变化的押韵安排。
吴兴华也写了不少绝句新诗。
绝句四首
仍然/等待着/春风/吹送下/暮潮
陌生/的门前/几次/停驻过/兰桡
江南/一夜的/春雨/乌桕/千万树
你家/是对/着秦淮/第几/座长桥
二
一轮满月滑移下无垢的楼台
微步起落下东风使桃李重开
仿佛庭心初舒展孔雀的丽尾
万人惊叹的眼目都被绣上来
三
昨天我曾献给你朝日的蔷薇
引来十里的蜂碟上你的素衣
如今我带来一束无色的花朵
空际疏疏的几点,伴白云齐飞
四
天才表面上总要人力的凝妆
暴露在群众眼中听凭说短长
从生到灭被一切误解所颠倒
美人盛时的颜色才子的文章
〔原载《新语》1945年第5期)
绝句二首
(一)
凄凉的侧向西去,落日的金车
黄叶繁响着依次从枝上扭脱
几日来不肯举手拂一拂尘镜
怕看深秋的痕迹在额上增多
(二)
柳叶如双眉微颦弯弯的下垂
迎风的柳枝比拟你细的腰围
你的颜面如十里台城的柳色
使人为六朝金粉兴今昔之悲
(原载《燕京文学》1941年4月第2卷第2期)
绝句三首
(一)
黄昏陌上的游女尽散向谁家
追随到长巷尽处不识的马车
一春桃李已被人践踏成泥土
独有惜影的红衣掩映在长河
(二)
高揖马鞭于熙来攘往的路岐
万户千门垂杨下我伫足沉疑
一夜的西风长安为落叶之国
不得不珍惜多年无尘的素衣
(三)
肠断于深春一曲鹧鸪的声音
落花辞枝后羞见故山的平林
我本是江南的人来江北作客
不忍想家乡此时寒雨正纷纷
(原载《燕京文学》1941年9月第2卷第54期)
每首诗限于四行,每行十二字。韵脚安排也全如旧体绝句,这当然不是旧体绝句,属于现代新诗,而又有中国传统的诗味和诗风。
拟古
不忍看墙头青青柔草
不忍看阶下骎骎幽兰
日出听见那人的长吁
日落听见那人的短叹
绝代的佳丽产自南国
眉色如望平远的秋山
自爱若至冰冷的程度
与自卑岂非同逆自然
天空两金丸往后奔走
广衢高楼鸣响着佩环
使君的玉马长嘶不进
高楼的侠少辍杯而观
珍重谢良媒殷勤之意
我若有所待彼有所贪
他年尘阁深闭着重悔
只在此刻心神移动间
借鉴古诗排律的形式,隔句押韵,行数不限,每行的字数和节奏都相等。
在“化洋”方面,吴兴华写了许多声情并茂、朗朗上口的十四行诗。他倾心于十四行诗的正体,而不是变体,《西伽》十六首十四行诗只有两首除外,其余十四首都是严格按照英、法、意体的正式来写的,他在努力使十四行中国化。
西伽
一
像一个美好的梦景开放在白日中间,
向四周舒展它芳香鲜艳欲滴的花瓣,
同样我初次看见她在人群当中出现,
不稳的步履就仿佛时时要灭人高天。
她的脸如一面镜子反映诸相的悲欢,
自己却永远是空虚,永远是清澄一片,
偶尔有一点苍白的哀感轻浮在表面,
像冬日呵出的暖气,使一切润湿黯然。
不能是真实,如此的幻象不能是真实!
水恒的品质怎能寓于这纤弱的身体,
战抖于每一阵轻风,像是向晚的杨枝?
或许在瞬息即逝里存在她深的意义,
如火链想从石头内击出飞迸的歌诗,
与往古遥遥的应答,穿过沉默的世纪。。。。。。
二
中夜不知几点钟,我突然醒来,像儿时,
想哭泣,想找得亲人诉说中心的悲苦;
一窗烂然的雪色似伸手就可以掬取,
伊人的心怀,梦境巳非我此生能推知。
一半的空间,一半的时间被黑暗吞食,
丽日下痴想我俩巳化为同胎的泥土,
如今她却又回到嵌星而幽深的殿宇,
当世界那一半人人相了解,没有阴私。。。。。。
当他们谈说着爱情与并不需要的誓言,
时时因过度的光热搜寻树木的影子,
可有人想到我因内心的阴冷而发狂?
——她在我身边,在远处,看不见我的地方,
她的鬈发在垂下来拂拭看一页信纸,
她在拥雪衾独坐着,好像我,不能睡眠——
把吴兴华的诗放到中国新诗百年的历史的背最中考察,可以看出,他所刻意追求的,一是刻意挑战新诗的“自由散漫”的风格,转向对秩序和规范的不倦追求,甚至使得知识性的因素和技艺的修炼压倒一切地成为写作的主要内容。二是驱除诗歌艺术上的无政府主义状态,转向对于修辞技艺和文本秩序的经营。三是在形式乃至意境、文字上达到中国古典和西洋现代之间的有机融合,是要在中外格律的基础上走出一条脱胎于中国古诗词的新诗律之路来。
曰:吴兴华是被遗忘的现代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他专注于古典格律的传承,做了实实在在的尝试,成效显著。除了“化古化洋”,他的大多诗作具有新月诗风,讲究格律,讲究韵律,技巧娴熟,也是新格律史上把格律作为最高追求的重要诗人。
吴兴华在新格律诗的贡献在于他立足于用现代语言创建新古典式的格律,力求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新诗体。对于新诗发展来说,这也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
五六十年代,当诗人在大陆遭受非人的待遇时,他的新诗却因为朋友宋淇(林以亮)的推介,在港台引起强烈反响,令人唏嘘!这也印证了一条真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管埋在哪里。
正是 墙里开花墙外香
墙里鲜花遭恶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