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大后方抗战诗歌研究》目录及后记

本帖最后由 诗酒自娱 于 2013-2-21 20:21 编辑

目  录

绪  论 3

第一章  大后方抗战诗歌概貌 11

第一节  重庆抗战诗歌概貌 11

第二节  桂林抗战诗歌概貌 30

第三节  昆明抗战诗歌概貌 43

第二章  大后方抗战诗歌的文体特征 49

第一节  抗战大后方的诗歌文体观念 49

第二节 大后方抗战诗歌的文体转变 56

第三节  抗战朗诵诗的文体特征 69

第四节  抗战街头诗的文体特征 82

第三章  “文协”与大后方抗战诗歌 98

第一节 “文协”的文学立场 98

第二节  《抗战文艺》与大后方抗战诗歌 106

第三节  “文协”在重庆的诗歌活动 120

第四节  “文协”在昆明的诗歌活动 129

第五节  “文协”在成都的诗歌活动 132

第四章  大后方抗战诗歌的区域文化特征 140

第一节  抗战时期重庆、桂林、昆明的文化气候 140

第二节  抗战时期重庆、桂林、昆明的诗歌刊物及活动 152

第三节  重庆、桂林、昆明抗战诗歌的区域文化特征 166

第五章  “七月”诗派的抗战诗歌 178

第一节  七月派的形成及诗歌理论主张 178

第二节  七月派抗战诗歌的分阶段流派特征 188

第三节  七月诗派与重庆 198

第六章  报刊媒介与大后方抗战诗歌 210

第一节  报刊媒介场域的生成与大后方抗战诗歌的兴盛 210

第二节  朗诵诗与《大公报》等相关刊物 225

第三节  歌谣与《新华日报》等相关刊物 235

第四节  街头诗与《七月》等相关刊物 243

第五节 叙事诗与《文艺阵地》等相关刊物 248

第六节  报刊媒介与大后方抗战诗歌的大众化 260

第七章  抗战大后方对外国诗歌的译介 269

第一节  “文协”对抗战诗歌的译介 269

第二节  大后方对俄苏诗歌的翻译 278

第三节  大后方对美国诗歌的翻译 290

第四节  大后方对英国诗歌的翻译 296

第八章  大后方抗战诗歌中的诗词 313

第一节  概说 313

第二节  不容忽视的民族文化遗产 315

第三节  恢宏翔实的抗战诗史 316

第四节  战时生活的生动写照 318

第五节  几位有特色的诗人 320

第六节  抗战诗词的生态环境 322

第九章  著名诗人在大后方的诗歌创作 329

第一节  臧克家抗战大后方诗歌研究 329

第二节  生命意识的回归与文体自觉:冯至抗战大后方诗歌研究 361

第三节 艾青抗战大后方诗歌研究 390

第四节  碧城箫管应难再——沈祖棻的抗战词研究403

后  记  409


作为重庆市首批文科研究重点基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经过科学论证,确定了“大后方抗战诗歌研究”为基地的重大课题。2009年,吕进教授领衔的该项目成功申请了中共重庆市委设置的重庆市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一一“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项目”。

“大后方抗战诗歌研究”课题组成员由吕进、万龙生、熊辉、张传敏、张立新(按音序排名)及多名研究生组成。吕进是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万龙生长期致力于格律诗创作和研究;熊辉是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张传敏是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立新是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跑遍了重庆、昆明、桂林及北京保存抗战时期文献资料的主要图书馆和档案馆,经过近一年多的“案牍之劳形”,才得以完成这本《大后方抗战诗歌研究》。

由于大后方抗战诗歌涉及到的史料十分繁多,整个工作的开展是比较艰难的。课题组成员不仅需要独到的学术眼光,而且需要有科学细致的研究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爬梳资料的精神。使我感到欣慰的是,课题组成员都具有这样的学术品格,使本书的撰写计划顺利实现。

这是一部合著。吕进提出全书的设计方案和具体章目,然后由课题组成员分头撰写。前后多次集中讨论涉及到的一些学术问题。最后由吕进统稿。

各章撰写的分工如下:

吕  进——绪论、第一章、第九章1-3节

熊  辉——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七章

张传敏——第四章、第五章

张立新——第六章

万龙生——第八章、第九章第4节

此外,研究生董运生、陈海岩、李悦参与撰写了部分内容的初稿,庞利芹、蔡银强、徐晓峰等参与了资料查阅工作。

感谢重庆市委宣传部对本课题的大力支持,感谢关心和帮助本课题开展的各界人士。



吕进

2013年2月25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