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律诗的形成及其功用
陈葆珍(美国)
一,律诗
顾名思义,律就是有一定的规律法则。唐之前,作诗无格律规定,唐以後出现了有格律的诗,这样的诗叫律体诗,後人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以别于那些不按格律写的诗(古体诗)。
律体诗包括律诗、绝句、排律。
这里所说的律诗是律体诗的一种。
律诗,是按一定格律来写的诗。有五律七律两种。都是8句。每句五言为五律,全诗 40 字;每句七言为七律,全诗56字。句中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即相反);除首两句、末两句不要求对仗外,中间那第3 句与第4 句、第5 句与第6 句一定要对仗。偶句句末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此外在押韵、平仄、对仗、用字等方面还有许多要求,如必须一韵到底;不能犯孤平不能三平脚;对仗时不要合掌,力求工对;尽量不重复用字(特别是对仗时更要这样)……等等,不一而足。
古体诗与律诗的差别:句数不定,不要格律,押韵多式(可换韵可通韵)可孤平和三平脚。
古体与律体诗,二者都讲究句调与韵协,但後者还要求重平仄。因此“声调和谐、偶对整齐”是律诗与古体诗的最大差别。
二,律诗是怎样形成的?
(一)律诗的渊源
因为律诗的韵、平仄、对仗等方面要求特严,要谈唐律诗怎样形成,有必要就这几个问题从唐以前谈起。
1,押韵
自有文字以来,韵语就为先民所重视。如《击壤歌》,有人说是尧时民歌,虽成诗的准确年代无从考究,但不管这些,总之是很早以前的诗歌。
诗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
这“息”与“食”就押韵了。不是说以我们现在的读音来判断古诗是否押韵,古诗用古音来读。这样可说明诗押韵,早就存在了。
2,平仄
汉语本身抑扬顿挫的特点决定了诗歌的声调。讲究平仄是讲究声调的关系。
先秦以前有长短音,魏晋以来声分五音,即平声再分阴平阳平、上、去、入。南北朝有四声之说:平(平声)上、去、入(仄声)。现代汉语没有入声,仍为四声:阴平、阳平(平声)上声、去声(仄声)。
以上面那首诗为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平仄之分,“而”为平声,其余为仄声。
3,对仗
阴阳平衡相对是中国古老的哲学观。对仗,反映了这种哲学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在词义词性句子结构方面对得很好,“凿井”,“耕田”还平仄对得不错。
协韵对偶,到了六朝发展到鼎盛阶段,形成一种骈体文,并以此文体为文章之正格。这样,律诗所要求的对仗在中国古老的诗歌中早就有了。
4,字数
比《诗经》还早些的刻在动物甲骨上的卜辞,是我国最早见于文字的诗歌。“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见《易经·归妹上六》。又“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见《易经·中孚六三》,均是杂言的。後来也有诗人写杂言诗,如《二字至九字诗联句》(唐朝严维与鲍防联句)。此外,有三言的如《唐明堂乐章·角音》(唐朝武则天诗);四言的如《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五言的,如《古诗十九首》(汉朝);六言的如《秋夜长》(晋朝谢混诗);八言的如《角调曲二首》(周朝庾信诗)。据专家考证魏文帝曹丕《燕歌行》中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这首诗自始至终为七言,“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不过,我认为项羽的《垓下歌》比它还要早些。这样,五律七律的字数,就找到在它出现以前的五言诗七言诗为依据。
找出律诗出现之前有些诗与之相似之处,是想说明任何一种新的形式出现,离不开继承基础上创新。正因为这种继承与创新不可分割的关系,势必有一种过渡。
(二)古体诗到律诗的过渡
1,从字数而言
诗进到初唐,四言六言杂言的相对减少,五言与七言的古体诗倒不少。这为律诗仅五七言奠定了基础。如流存至今的唐太宗李世民88首诗,除一首联语(七言)一首七言诗外,其余为 5言;武则天47 首诗有3、 4、 5、 6、 7、 8 言的,其中五言的13首、七言的5首;陈子昂、骆宾王的诗多为五言,极少七言。
2, 从韵脚来看
律诗要一韵到底、隔句押韵。古体诗多转韵,但仍有不少隔句押韵.
律诗隔句押韵的形式,在南北朝民歌中就有所体现。这是律诗隔句押韵的前奏。
如“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唐太宗李世民的《正日临朝》也是隔句押韵、一韵到底:
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
虽无舜禹迹,幸欣天地康。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
赫奕俨冠盖,纷纶盛服章。羽旄飞驰道,钟鼓震岩廊。
组练辉霞色,霜戟耀朝光。晨宵怀至理,终愧抚遐荒。
3,从对仗来看
无论诗有多少言,诗人十分注意两物之间的相对。这对仗,唐之前早就惯用了,初唐的古体诗更俯拾皆是。既然,这是沿用了两千多年的写法,到初唐沈宋研究声乐时,更以此为重点。
例句:“移步出词林,停舆欣武宴.雕弓写明月,骏马疑流电。惊雁落虚弦,啼猿悲急箭。阅赏诚多美,于兹乃忘倦。(唐太宗李世民詩句)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唐太宗皇后长孙氏诗句)。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後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些都是明显的对仗。初唐古体诗重对仗,为律诗的对仗作了最好的示范。
4,从平仄来看
既然“声调和谐、偶对整齐”是律诗与古诗体的最大差别。那就先从声调谈起,至于偶对整齐,也与平仄相对有关。
远古时的古诗,因汉字本身的抑扬顿挫,平仄声自然流露。但诗人没刻意探讨。然而,诗作多之後,诗人在这方面经验多了,在声律上更讲究了。到了初唐,沈约定四声,为律诗讲究平仄奠定了声律学的基础。
自齐梁至隋也讲四声但格律不严,如庾子山(南北朝)《咏怀》:
“萧条亭障远,凄怆风尘多。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第3、 4 句较接近律诗的平仄。这不能不算是律诗平仄的一种过渡。
又如骆宾王(初唐)的《出石门》
层崖接远天,绝岭上栖烟。松低轻盖偃,藤细若丝悬。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石明如挂镜,苔分似列钱。暂策为龙杖,何处得神仙。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这首诗的平仄也接近五律。骆宾王以他的创作实践在诗歌改革形成律诗方面,作出不少贡献。
(三)律诗的诞生
“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扬声音浮切不差(即平仄不差之意—笔者注),号为律诗。”(《新唐书》)
唐代律诗由初唐时期的宋之问、沈佺期等改进齐梁诗体而成。
例:沈佺期的律诗《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沈诗从字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符合律诗的规定。不过,不如杜诗那样严谨。如“万余”平仄没用好;还有重字用得过多,如“何”字;对仗还欠工整,如“人何处”、“雁几群”。
律诗成型後与古体诗并驾齐驱,唐代的盛治与祸乱,都影响诗学的发展。
盛治与祸乱都是出诗人的社会背景。唐代诗人多,《全唐诗》中载的诗人达二千三百余家,其中有帝王、后妃、士子、名媛、倡优等。唐代诗歌多,在《全唐诗》中共保留了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这个数字尚有争议,四万多首是肯定有的),唐诗诗体比以前的完备,古体有古诗、骚体、乐府等;律体有格律诗(五律、七律)、排律、绝句(五绝、七绝);杂体有六言、三五七言、联句、逥文等,多种诗体並存。唐诗的风格显著,诗人个性特点比以前任何时候的都强。唐诗思想丰富,道家、儒家、佛家都出诗人。
新出现的律诗为什么这样盛极一时,除它本身具有极大的生命力外,还与唐朝的中央集权制有关。唐开元七年,以律诗试进士。开元进士是诗人的有三十多名。其中王维、王昌龄就在其中。这些进士诗人无疑不是律诗的佳作者,但最佳作者不是进士。为王维所敬重的山水诗人孟浩然不是进士;诗仙李白也不是进士;诗圣杜甫,屡试不第。
律诗以杜诗最辉煌。杜甫坚持“不薄古人爱今人,清辞绮丽必为邻。”
五律虽在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已盛行,据说在杜甫时才有定式。分二格—正格(仄起的,指首句第二字用仄声)偏格(平起的,指首句第二字用平声)。
七律以杜诗平起仄起二式为准。律诗几种要求在杜诗中都有体现。杜甫大量的创作实践,让有些专家这样认为:“律体诗自盛唐至现代以杜开端。”“李集复古之大成,杜开革新之局面。”
清代名注家畢沅為《杜诗鏡詮》作序,其中有提到:“杜拾遗集诗学大成,其诗不可注亦不必注也。”
三,律诗在诗歌里起什么作用呢?
(一)充分发挥诗的内在美
律诗在古诗的基础上继承创新,主要的贡献在声律上。
“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捨此便无可寻。”古人作文皆重声色美。作为能吟唱之诗歌更不在话下。正所谓“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要了解声律,先从汉字的音入手。
汉字一字一音,汉字的字音由这三方面组成:
声母—指音节中开头的音;
韵母—指除声母以外的音。
以“先”为例,“现”读“ xian ”(仄声)。“x” 为声母“ian”为韵母,其中“i”为韵头、“a”为韵腹、“n”为韵尾;押韵指的是诗句末字(律诗指双句末字)韵母相同。
3,调—指字音的高低升降。
这样,每字因其声韵母不同,发出来的音就不同,同一声韵母因调不同,又有高低升降之别。“平”指不升不降是长音。“仄”指升降是短音,它包括古汉语的上—升、去—降、入—特短促,现代汉语的仄声只有上、去,没有入声。
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指出:“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既然言为心声,以文字的诗代心中之声,有声就会有声律。这样,“声有飞沉,响有双叠。”“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
“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而“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于是“感物吟志”时,免不了抒发人之七情(喜怒爱惧恶恨欲),情不同则声不同。以爱恨这两种感情为例,它反映在声色方面,是两个不同的极端。你绝不会用无限温柔的声调对你所恨的人说话。故此。随着人感情的变化,心声必变,表这种心声的文字也随之而变,于是诗人用字,不得不重音色。往往“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思过半矣。”
只有平仄互相协调,押韵,才能音顺,“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韵气一定,则馀声易遣;和体抑扬,故遗响难契。”按这样要求写的诗,就会朗朗上口。
总结了古诗在诗学上的伟大成就,并改造其不足,让音律整齐协调,让诗的声韵更和谐,而和谐就是艺术家所追求的美。律诗在音律上要求有一定的格律,就是为了“音以律文”。
(二)创造了一种新诗体
唐诗大概分为古体、律体、杂体,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影响最深远的就是古体与律体。这两种体裁的诗歌基本定型,其句式整齐对称、音律错落和谐,这诗的形式特点,符合我民族的阴阳平衡的哲学观、协调和谐的美学观,符合中国语言规律,所以这两种形式的诗歌最为我民族所接受。唐诗的杰出代表是:以雄奇飘逸称著的李白,侧重于古体,其超凡脱俗的诗歌攀登了浪漫主义的顶峰;以深刻严整称著的杜甫,侧重于律体,其深沉激愤的诗歌攀登了现实主义的顶峰。李杜这诗仙诗圣,双峰对峙,让唐诗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发展到唐代时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体诗,居然有异军突起与之并驾齐驱,那就是律诗。唐律诗最辉煌的代表是杜甫,杜甫为格律诗的完善最後定型作了决定性的贡献。格律诗历几千年至今仍不衰,可见这种诗体的出现,对我国诗学、美学、文学史有重大的作用。
(三)在应用中显其功
唐代写诗的人多,用诗的人也多。诗已成一种高雅的语言出现在社交场合。如唐太宗宴群臣往往作诗。这些诗多重对偶。见唐太宗《春日玄武门宴群臣》: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
紫庭文珮满,丹墀衮绂连。九夷簉瑶席,五狄列琼筵。
娱宾歌湛露,广乐奏钧天。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
粤余君万国,还惭抚八埏。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
唐诗杂体中的一种形式是联句,即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联结成篇。
见唐太宗高宗与群臣联句,《两仪殿赋柏梁体》
绝域降附天下平, --李世民
八表无事悦圣情。 --淮安王
云披雾敛天地明, --长孙无忌
登封日观禅云亭, --房玄龄
太常具礼方告成。 --萧瑀
诗人之间的联句
如杜甫李之芳联句(摘录):
爱客尚书贵,之官宅相贤。--杜甫
酒香倾坐侧,帆影驻江边。--李之芳
又如严维鲍防郑概等联句(摘录):
“东西。--鲍防
步月寻溪。--严维
鸟已宿,猿又啼。--郑概
狂流碍石,迸笋穿谿。--成用
往往人烟远,行行萝径迷。探题只应尽墨,持赠更欲封泥。--陈元初
联句在晋朝已出现,在唐朝更盛行。联句的要求在声律方面错落有致,尽量对偶,这些要素在律诗中有体现。诗人唱和,在声律上的加工,让律诗特重声律的长处有所发挥。
注重唱和,有利于诗人作诗时注重音律。而诗人作诗後除自己吟唱外,还对着读者吟唱。如白居易,为让老妪能解其诗,诗成後往往唸给平民百姓听,改他们听不懂之字。深刻的诗意、充沛的情感、具体的形象,能向普罗大众传达这一切的就*声。律诗在声律学的注重有利于诗歌的传播。白居易能成为家喻户晓的诗人,其五千多首诗风靡全国,与他的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有关。
律诗被广泛地推广,与宫廷有关。
唐开元七年,以律诗试进士。考试用的五言排律,规定为12句。(以1、2 句为起联;3、4句为领联;5、6局为颈联;7、8句为腹联;9、10句为後联,若还想补充 2 句或4 句的也可以,不过一般以12句为宜。)
这样在“有所为而为”的应试者中,必须重视律诗的写作。律诗作为当时选拔人才的考试形式,可见其功用之大。
(四)在传薪中见其力
唐律诗以杜诗为代表,格律诗自唐之後一直沿用。如宋的苏东坡、王安石,金元之元好问,明之王维祯,清之钱牧斋,近代的黄遵宪、于右任、胡汉民等都以学杜诗出名。于右任多卷诗集以律体为主,其“文章报国余肝胆,岁月催人杂风雨”的诗论与杜甫同。不同者是于老革命与文章并进,身先士卒,为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其以革命为内容的律诗,对唤起民众起很大作用。
律诗伴着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不但没被洗涮掉反而显出其巨大的生命力。
其框框条条特多,它为什么能沿用至今?
国有国法、家有家法、书有书法、诗也有诗法,要想写诗必须符合诗的规则。要想写诗体中的律诗,亦然。
不管是什么形式,只要按其规定去做,就会做得好,就会把这种形式重现,哪怕是它有几千年的历史。
举些浅显的例子:
写字也这样,从左而右、自上而下、从外而内,这是写法,我们并不因写字时这样多的限制而感到束手束脚,反之,没这些法,就无法写出汉字或字写得不好。
又如服装文化,不管你是那种人,作为衣服的领子一定让头露出来;袖子,一定要让手伸出来。这是裁法。此法几千年不变。
有一定的形体规定就不至走样,不至于魂不附体。纵观不少科学文化文学艺术形式,之所以自古流存至今者,大都有它一套的形式规定。
格律诗的格律,正是因为它有律可守,有一个成型的形式,才至今还有这么多人写得格律诗。格律诗的形式就藉以保存。
由于格律诗的诸多限制,令诗人作诗时不得不考虑许多问题。正因为有这样的限制,会让诗写得更好。就拿字数来说吧,诗作为概括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情感反应,许多感慨却要局限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之中。这样要求作者用字必须精炼。于是就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有“僧敲月下门”的推敲。诗人都在“争价一句之奇”,难怪千古吟诵的绝句,经过诗人千锤百炼而写出的诗句,往往在寓意形象声乐等方面都是浓缩了的精华。据说有人为得一字而捋断了几根鬚,信焉!
如果能以最精确的字表最深刻的内容,这不是束缚而是最恰当不过的表意。
格律诗的格律,就起这样的作用。有人认为这样束缚作者的创作力,像带着锁链跳舞。不过,你嫌不自由你可以不用它。不戴锁链跳舞,自然轻松得多,但跳得像戴爱莲那样又不容易。但戴锁链能跳舞,是要有内功的。这样的舞者或许以此为乐。
总之,文学创作是纯个性化的活动,选择的诗体,因人而异。
格律诗经杜甫完善加工集古诗学之大成,拓开一代新诗风,有利于我国的诗歌走向鼎盛时期。中国诗的精华在唐诗,唐诗以李杜为代表。杜甫这位饮誉全球名流千古的诗人,所写的诗以律体为主。格律诗至今仍经久不衰,历千年并为世人热爱,可见其旺盛的生命力。
5/5/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