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载〕曲式分析总结1

  曲式分析总结1
  作者:松松的博客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37711725_0_1.html
  
  
  〔孙逐明按:供有兴趣的朋友读一读。〕
  
  
  绪论
  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
  1、定义:曲——即乐曲;式——即样式、形式。曲式就是指音乐作品的样式,也可以说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MFA。
  3、目的: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第一章  音乐的基本材料——音乐语言
  正像诗歌用语言文字,图画用线条、色彩,建筑用砖头、石块等构成一样,音乐的构成,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材料,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旋律线;②节奏;③节拍;④和声、复调、调式调性⑤速度;⑥力度;⑦音区、音域;⑧音色;⑨演唱(奏)法;⑩织体等。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
  第一节、旋律
  摘要:(旋律的重要性及定义,旋律的分析要点主要包括旋律的外形、隐伏骨架和高潮。)
  一、有关旋律
  1、从旋律的重要性来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它总是横向的流动这一特性来说,它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出发,它是“它是和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入眼,它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所以,旋律非常重要。
  2、定义:第一、“狭义的”旋律仅指横向音高或旋律线,也就是说它只指“音高”而不指“音长”。在单独分析音乐的音级、音高、音列等因素时,“旋律”就取这种所指。
  第二、“广义的”旋律是指包含了“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曲调”。当分析需要和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二、旋律分析的要点
  1、旋律的外形
     广义的旋律是一个有机体,包含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音域、音区等多种要素,但是为了分析的目的,单从旋律的外形来看,我们必须把旋律中的其它要素抛开,仅从旋律自身运动的价值——音高运动的相互关系予以透视。
  (1)大山型(大波浪型):由跨度较大的音程、起落较宽的幅度构成,它常和某种崇高的感情、宽广的歌唱或壮阔豪迈的性格相联系;如《黄河颂》、《我爱你中国》、《天鹅》;
  (2)连续上行的旋律常表现高涨、激昂的情绪。
  如下例(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如下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3)连续下行的旋律进行常用来表现从紧张化为松驰的情绪。
  如下例(肖邦《革命练习曲》)
  这个主题是一个从愤怒的和弦到失望的下行音阶,虽说第一个强有力的和弦代表作曲家以满腔热血的革命精神勾勒出一幅华沙起义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场面,但随之而来的旋风般的下行旋律告诉我们,斗争并未取得最后胜利,相反,而是令人失望。
  特别是曲首冠音,气息悠长的旋律具有诉说、叹息的情绪。就像浪漫主义诗人的朗诵,也相当于语言文字中的感叹句,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
  如下例(柴可夫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这是一首优美动人象征着爱情的主题,可是由于两大家族的世仇,给这对充满幸福的情侣也抹上了一丝淡淡的惆怅,音乐上带有情人之间倾诉着不可预测的未来。
  (4)同音反复的水平式旋律,常常起着背景性的作用,或者象歌剧中的宣叙调,渲染其某种特定的气氛。
  如下例(格罗菲《大峡谷组曲》第一乐章“日出” )
  这是号称“音乐山水画家”的美国作曲家费尔德·格罗非,1920年游览了世界著名美国名胜,亚利桑那洲科罗拉多河上全长402公里的大峡谷之后,于1930年写作的一部名为《大峡谷》交响组曲的第一乐章。这是长笛奏出的具有主题音乐特点的华彩旋律,仿佛是清晨的鸟鸣,把我们带入了科罗拉多河上的人间奇景。(当然无休的同音反复会带来一种机械的音乐效果,也违背了音乐发展的自然规律,但在某种需要的情况下,用这种手法来显示旋律的魅力所在。)
  再如《月亮颂》中的尾声,最后在叙述“他若在梦中见到我,把他从甜梦中唤醒”。
  (5)最高音在最后的疑问式旋律,常产生与问话语气相似的“疑问”效果。如:舒曼的《为什么》、李斯特的《前奏曲》。
  (6)锯齿式:旋律的起落幅度较小,波峰周期较短、经常是由较小的音程在不宽的音域里迅速上下波动,它能使情绪显得生动活波。
  如下例(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天方夜谭》)
  这个旋律雅丽流畅,充满了幻想色彩,像在讲述着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的故事。
  如下例(拉威尔《波莱罗舞曲》)
  这是一支西班牙风格的主题,委婉的旋律刻画出西班牙少女的动人形象。
  (7)环绕型:环绕音围绕着中心音上下运动。
  a、平稳对称:环绕音围绕中心音上下对称;如:《年青的王子与公主》;
  b、离心式:以跳进为主的离心式进行,常表现一种活跃的气氛,如下例(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2'55″)
  这个迥旋曲的主题逐渐离开它的中心音口,向第二插部靠近,此时情绪热烈欢快。
  c、环绕音离中心音越来越近,如《打起手鼓唱起歌》的结束句。
  2、旋律的隐伏骨架
  在旋律中能够起着支撑旋律的结构,体现了旋律的风格和旋律中重要的音级。所以在音乐中有“听得见的音响和看不见的结构”。
  旋律的骨架常由旋律中某些重要的发音点构成,它们可能从其中的长、短、高、低、轻、重、起、止、色(即色彩)各音中产生。例如:《打起手鼓唱起歌》(由重音构成)、《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由起止音构成)。巴赫《c小调帕萨卡里亚》主题。
  3、旋律的高潮及其布局
  旋律高潮:在艺术效果上最激动人心的瞬间;
  高潮爆发的位置:
  “弹性的”:指作曲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高潮设置在旋律全长的任意位置;
  “硬性的”,如果作曲家没有特殊处理,会把高潮设置在全长的黄金分割点处(0.618)。
  高潮处的调式音:一般高潮处的会安排下属音,而最为典型的是使用调式的六级音。(如《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
  4、旋律的时代风格
  ⑴ 巴洛克时期:有一种固定的构成形式,旋律由三部分构成——主题头(特征较明显)、音乐的一般性进行、小结尾(终止式);
  ⑵ 古典主义时期:主要体现在音程上——级进、同度、跳进分开使用;
  ⑶ 浪漫主义时期:由两种典型状态,一种是纯粹的五声化旋律,象征庄严崇高的理想;另一种是典型的半音化进行,表达内心痛苦的流露;
  ⑷ 现代风格:有两种典型形式,一种是“音程菲声乐化和返身进行”;一种是节奏的菲周期性处理。
  第二节——节奏
  
  摘要:节奏的概念、作用、节奏分析的要点包括节奏的组合方式、与风格的关系、节奏的密度
  一、节奏的概念:
  由于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动态的艺术,所以音乐艺术的生命和特点取决于它“在时间中的运动”,而在时间中的运动与发展就取决于音长的安排。所以,我们给节奏下一个定义就是:
  1、定义:用长短方式来体现的一种特定的音乐时间关系。
  2、狭义的认识:狭义的“节奏”仅作为与“旋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仅指音乐中的时间因素,所以说,狭义的节奏就是指发音点的长短及组合(节奏=音长);
  3、一般所指:在实际音乐作品中,发音点的长短及组合与拍子的“强弱”及速度的“快慢”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在音型组合的过程中,同样性质的节奏单位和同样数量的发音点数,完全可能由于不同的重音安排而造成不同的节拍效果,此时,节奏的概念就有所扩大,它指音长与节拍、速度的结合。也就是说,节奏=音长+节拍+速度。
  二、作用
  旋律决定一部音乐作品的性质;节奏决定一部音乐作品的性格。
  如果我们把音高看作音乐的基本材料并能决定一部作品的基本性质的话,那节奏就能赋予音乐以多样化的性格。例如,很多变奏曲中,同一个主题在各个变奏中的多样化变形,是一定离不开节奏的。
  三、节奏分析的要点
  1、节奏单位
  节奏单位也叫做“音长单位”和“音长模式”,是用来规范和衡量节奏的一种标准,它可以简单的分成两大类型,一类是“基本的单位”,即可以用“2”为参数来“倍加”或“倍分”的那些单位,例如: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另一类则是不能为第一类所概括的各种音长,如各种连音或自由节奏,通称为“特殊的单位”。
  2、节奏的组合方式
  根据自然的呼吸确定节奏型,从而判断其组合形态。节奏的组合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种类      主要特点    功能    举例
  
  顺分性组合   前长后短   增强音乐的歌唱性   《二十四个鱼美人舞》
  
  逆分性组合   前短后长   增强音乐的语言性   肖邦《前奏曲》之六
  
  等分性组合   时值均等   增强音乐的律动性   柴四MovⅡ
  
  切分性组合   重音移位   增强音乐的动力性   新疆民歌
  
  
  3、节奏与风格的关系
  风格是一个包容量很大的概念,能够影响风格的因素也很多。因此在讨论节奏风格的时候,主要只限于音型模式方面,因为特定的音型组合不仅要涉及到时代、个人、民族或地方风格,还常常与音乐的体裁与类型相关,因此最能体现节奏的风格特性。
  名称   节拍   音型模式   主要特点   举例
  
  圆舞曲音型   3/4      重音在第一拍   b小调圆舞曲Op69,Nr2
  
  波兰舞曲音型   3/4   前密后疏的逆分型   A大调波兰舞曲军队Op40
  
  保加利亚音型   7/8   非同类的复合节拍   巴托克《小宇宙》
  
  玛祖卡舞曲音型   3/4   重音不在第一拍上,且第二拍较自由   玛祖卡
  
  波尔卡舞曲音型   2/4   重音在弱位上   啤酒桶波尔卡
  
  探戈音型   4/4   第一、二拍变化大  广东貔貅舞曲
  节奏   5/4   可分成2/4+3/4,
      
  波莱罗舞曲音型   3/4   固定的持续下去   《波莱罗舞曲》
  
  4、节奏的密度
  节奏的密度,即在单位时间内,发音点的多少。
  一般来说,节奏的密度越大,音乐的紧张度就越强;节奏的密度越小,音乐的紧张度越弱。
  第三节——调式及和声
  
  摘要:调式在旋律中的作用,和声及其表现作用,综合音乐语言分析实例,音乐语言的语义性及不确定性。
  一、调式在旋律中的作用:
  当某些不同的音级围绕着一个中心音有规律的运动时,就形成了调式。从调式的主音出发,按照高低顺序进行到临近的另一个主音,就形成了音阶。由于音阶基本都是存在某个调式之中,所以音阶也叫做调式音阶。在传统音乐里,已有四种主要的调式音阶构成体系,分别是:东方的五声调式音阶、教会调式音阶、西欧大小调式音阶和现代的人工调式音阶。而每种体系又包含众多的调式音阶结构。
  那么调式音阶在旋律中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1、它规定了旋律中各音的主次地位、动静关系以及稳定程度。例如,在大小调式中,要想表现活跃、紧张的情绪,要想使音乐具有向前发展的动力,旋律中就尽量少用调式音阶的Ⅰ级、Ⅲ级和Ⅴ级音;而要想获得停顿、收拢、终止的效果,旋律中可多用I级、Ⅲ级和Ⅴ级音。
  2、利用不同调式的特征来加强表达的情绪。例如,由于自然大调式的主音与三级音之间是个大三度的音程,主音与六级音是大六度的音程,所以自然大调式音响明亮、自然而稳定,因此,若表现“光辉的颂歌”、“雄壮的进行曲”、“欢快的舞曲”,一般都选用自然大调式来写作。同样的道理,小调式的音响色彩比大调式要暗淡的多,所以那种“悲凉的挽歌”、“忧伤的叹息”,以及许多类似情绪特点的音乐,都采用小调式来写。由于五声调式不含小二度、三全音、大七度等尖锐的音程,所以,在以大小调为主的西洋音乐中,五声调式常用来表现“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希望”以及描写大自然等音乐形象,如《朝景》。
  当然,调式的“色彩”以及人们对这种色彩的感受也不是绝对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传统的审美习惯,特别是具体作品的处理。例如,古希腊人认为多礼亚调式是庄严的;弗里吉亚调式是鼓舞人心的;爱奥利亚调式的音阶结构和今天的自然小调式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认为它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欲。海顿、莫扎特的作品,几乎都是用明朗的大调式写作的,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却以擅长处理悲剧体裁而著称,他们的作品常常采用小调式。(《二十世纪调式简述》)
  
  二、和声及其表现作用
  1、通过不同的和声结构以及不同的和声序进表现不同的乐思
  所谓的和声结构也就是纵向音的关系,包括排列法以及重复音,它们均可形成和声稳定性、紧张度、色彩感、音响疏密等差别。例如:开放排列,音响较亮,密集排列音响较浓,声部较融合。
  和声序进指在调式中,前后和弦的进行。在古典主义和声中,为了强调和声的功能性,常采用根音上四度、下三度、上二度的进行。若表现和声的色彩性,常使用和声上三度、上五度的进行
  2、体现个人风格的和声
  从晚期浪漫主义以后开始,和声发展史上常以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和声风格作为分水岭,它开辟了和声史上的新纪元。由F—B—#D—#G构成的和弦,被成为“特里斯坦和弦”。
  到了二十世纪,很多音乐家都有自己常用的和弦,这些和弦也被称为“人工和弦”,例如斯克里亚宾创造的“神秘和弦”里,包括了各种四度音程。
  还有巴托克创造的“轴心和弦”,由两对三全音构成,如下例:
  还有“巴托克和弦”,也称为大小三和弦
  3、给音乐作品合理的断句
  和声犹如文学作品中的标点符号一样,作为音乐的句逗标志,划分音乐的句法、段落,这对于那些没有唱词的器乐作品来说非常重要。
  三、实例分析(综合音乐语言的各个方面分析《六月——船歌》的呈示段)
  船歌(Barcarolle)——起源于威尼斯贡多拉船工所唱的歌,十九世纪成为一种浪漫抒情曲体裁,这种体裁有如下特点:
  ⑴ 要求使用复合节拍;
  ⑵要求使用幅度宽广的半分解和弦音型伴奏;
  ⑶ 速度适中。
  ⑷ 旋律富有歌唱性。
  1、音高关系:前两小节可以分成两个句读,第一个句读是直线式上行,第二个句读是迂回式下行,在外形上形成一波三折,在感情上是一唱三叹。
  2、节奏:以等分型为主。也可以说是先等分后逆分。
  3、节拍: 4/4拍,是个复拍子。
  4、调性、调式、和声:g旋律小调,和声以主功能为主。
  5、速度:如歌的行板。
  6、力度上:伴随着音高的流动自然的变化。
  7、音域、音区:音域达纯十度,是常人的正常音域;音区方面是在钢琴的中音区,也是男高音、女高音的正常音区。但相对来说,男高音更加轻松所以,说它如歌,甚至还可以说可歌。
  8、音色:我认为是男高音的音色。
  9、演奏法:要求连奏。并且要有悠长的气息,一气呵成。
  10、织体:使用半分解和弦伴奏,增强了如歌的性质,使得音乐更加抒情。
  以上是从基本表现手段的十个方面所作的简略分析。
  四、总结:
  1、音乐语言具有一定的语义性,应该多掌握这些习惯性的表达。
  由于音乐语言是构成音乐作品的基础,是表达音乐内容的基本手段,是人们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一定的共性,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它又具有一定的语义性。也就是说,某些音乐语言体现出来的特征,可以与表达一定的情绪相关。因此,了解一下音乐语言及基本要素的一般特性,了解一下音乐表现手段的习惯性和特殊用法,对理解和分析音乐作品是很有帮助的。比如①旋律的上行将导致情绪的高涨,反之,将带来情绪的松懈;②三和弦在结构上的“大、小、增、减”不同,就有音响上的“刚、柔、扩、收”的色彩之分。不少的“语义性”表达,还与特定的地方、民族、风格、流派、作曲家的个性因素有关。③例如德奥音乐中上行六度构成的旋律,往往被认为代表了希望与热忱(舒曼《梦幻曲》)。
  ④柴可夫斯基音乐中的二度下行,特别是半音化的小二度,则常常与忧伤、叹息或内心痛苦等形象有关(《第六交响曲》MovII)
  ⑤弦乐器的音色常被认为和人、人的思想、情感、语言与歌唱有关,所以在表达女性柔美的性格时,常使用弦乐器的音色;⑥多声复调织体的音乐,则常常被认为同时表达了集中不同的音乐形象或同一形象的不同侧面,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草桥结拜》2.54《楼台会》(14,15.15分),或《大峡谷组曲》中游客的主题与毛驴的驼铃声(241)。
  2、音乐语言具有不确定性:不能过于机械。
  “语言”在这里是一个借用词,音乐语言是不可能象文学、诗歌中的语言那样具有确切的内容含义的。比如一条旋律、一个和声进行、一段节奏等。例如,一条大调的音阶,又无数音乐家用过,一个大三和弦的分解,也有无数音乐家使用过。
  分析实例:
  1、外形;曲首冠音式,大山式的起伏。
  2、调式:bD自然大调                bb和声小调            bD旋律大调
  3、音区:高                        中                    低
  4、力度/明暗度:█▇▆▅▄▃▂▁
  第二章:音乐的主题
  音乐的分支很多,所分的各行各业虽然从事的专业各不相同(有音乐理论的、音乐评论的、音乐创作的、音乐演奏的、音乐演唱的、音乐指挥的、音乐欣赏的),但却有一样东西可以将它们联系起来,它是什么呢?这就是“音乐作品”。作曲的人需要写作品,演唱演奏的需要表演作品,音乐教育的需要较作品,音乐欣赏的需要听作品。音乐的各行各业都离不开音乐作品,而音乐作品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灵魂的就是音乐的主题。
  一、意义与特点
  1、主题是指音乐作品中那些“意义突出、性格鲜明、表现力强和可塑性大”的组成部分。
  这句话较长,它是一句经常用来说明问题的一个基本句型——“是字句”,就表明“什么是什么”。“是”作为一个联系动词,它前后两部分的内容是一样的。所以,这句话可以简化一下,就变成“主题是音乐作品中的组成部分”。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明,音乐作品中除了主题之外,还有其他部分。主题和其他部分一起构成主题。那么这句话同时还说明另外一层含义,音乐术语中的主题与其他艺术门类中术语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其他艺术门类中“主题“的含义主要指体裁。比如这个电影是什么主题?……廉政主题、战争主题、爱情主题,此时主要指体裁。因此,那个主题并不是那个艺术作品中的某个组成部分。而音乐作品中的主题和那个主题的所指就不一样。在音乐作品中,“主题”不仅是音乐作品的一个具体组成部分部分,而且还是音乐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重要到什么程度,刚才用了十六个字进行概括:“意义突出、性格鲜明、表现力强、可塑性大”。
  下面是第二句话。
  2、主题,尤其是优秀作品的优秀主题,具有类似“格言”的效应。(格言效应:言简意深、耐人寻味、易听易记、常听常新)。
  那么,格言是什么效应呢?言简意赅、耐人寻味、易听易记、常听常新。
  这句话说“主题,尤其是优秀作品的优秀主题,具有类似“格言”的效应。”这就表明不是所有音乐作品的主题,而必须是优秀作品的。那么是不是优秀作品的所有主题都具有格言的效应呢?也不是这样的。这里要求必须是优秀作品中的优秀主题,才具有类似格言那样的效应。
  我们知道,格言不仅在中国有,在西方也有。比如在中国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不怕路远,就怕志短。”、“鸟贵有翼,人贵有志。”、“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那么“格言效应”是一种什么样的效应呢?我们也可以用十六个字来解释,叫言简意深、(格言不能太复杂,太复杂了别人记不住。音乐作品的主题也不能太复杂,否则别人也记不住。)耐人寻味、易听易记(这个作品要容易听,而且还要容易记。这也是衡量一个作品好坏的标准。一首作品的主题太大,别人记不住。对作品的追踪、聆听就是靠记忆,你一首作品演完了,别人还弄不清楚它的主题,这也不好,所以要易听易记)、常听常新。
  好的主题,应该具有这样的功能,应该产生这样的作用。我们去评价、去领会一首作品,我们首先就要抓住它的主题。
  3、因为优秀的主题一定会包含最基本的乐思、凝聚最核心的素材、概括最重要的音乐形象。
  4、所以,主题才会成为音乐过程的起点、(音乐是需要时间的,而主题就是这个时间的起点)成为音乐发展的依据、成为音乐统一的力量。
  5、进而所得到的结论是:音乐作品的分析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捕获、识别、理解和把握音乐主题的过程。
  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是要捕获、识别、理解、把握音乐主题,这里有八个字,四个动词,这是四种不同的状态。首先是捕获,捕获靠什么呢?可以靠耳朵,可以靠眼睛。也就是说在听作品的时候,要听出来什么是主题;在看总谱的时候,要能看出那里是主题。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能力。
  然后是识别,当你抓到之后,要能识别这是个什么主题?那是个什么主题。然后要理解,这个作曲家为什么要在这首作品中写这样的主题,对不对?你捕获了、识别了,理解了,最后就把握了。
  所以说,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是捕获主题、识别主题、理解主题和把握主题。
  实例分析:
  二、主题的特征
  主题的特征指一个主题能够区别于其他主题和能够使人们对它实行追踪的标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特征:靠自己的感受,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括;
  2、体裁特征——由速度、节拍、音型决定;需要注意:
  a、不要把音乐主题的体裁简单等同于主题所属音乐作品的题材;
  b、某些主题不具有明显的体裁特征,为此也不必无中生有;
  3、风格特征:包括a、时代特征;b、民族或地域特征;c、流派或个人风格;
  4、外形特征:
  a、点状:音乐被休止符切割成许多短小片断,或由很多短小片断反复构成。(例如《胡桃夹子》);
  b、线状:气息宽广、线条悠长。(例如《黄河颂》);
  c、面状:进入浪漫主义时期后的那些由平行旋律构成的主题,在印象主义作品中较常见;
  d、网状:一种纵横交错的副调织体(例如《牧童短笛》);
  
  第三章  音乐的形象
  
  摘要:形象的定义,分类。
  一、形象的说明
  1、形象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复杂到你怎样去想象都不过分的程度。(对同一部音乐作品或同一段音乐的形象,我们的理解不可能达到一致的统一。中国有句话叫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而国外有句谚语叫做“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的哈姆雷特”之说。由于形象这一名词来自于视觉领域,它是个视觉领域的名词,用来解释视觉领域的现象较合适,但用视觉领域的名词来解释音乐这个听觉艺术,就显得困难。)所以总的来说,一方面由于它比较复杂,我们不必深究;但另一方面由于它又比较重要,我们又无法回避。因此,形象的问题应该讨论到适可而止的地步。
  2、什么是音乐形象?当音乐能真切的表现某种特定的情绪、场景、过程等,并能使听者在心中产生相关的联想,这种被表现的对象和所产生的联想就叫做音乐的“形象”。(比如听《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描写“同窗三载”的一段,情绪热烈、欢腾,我们从中仿佛可以“看到”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一起同窗共读、朝夕相处、无忧无虑的生活场景,也能感受到两人感情之浓。)
  二、必要的注意
  1、对形象的理解和描述,要注意“求大同,存小异”(艺术鉴赏中所引起的情绪可因人而异)
  音乐艺术的抽象和不确定的特性决定音乐要求大同,存小异。它有“三可、两不定”即:不可停滞、不可中断、不可逆转;内容表达不确定,以致形象理解不限定。(美术是空间的艺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是通过乐音流动的方式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这就决定了它的形象不可能象造型艺术那样具体,而只能较为抽象。
  2、且勿“形象化”之。理解音乐形象时,既要客观、合理的理解音乐形象,又必须防止误入“形象化”的极端。
  3、要注意积累音乐的习惯性表达方法和语义性的表达手段
  不少习惯性的用法如:旋律上行可以导致情绪的高涨,下行可以带来情绪的松弛。三和弦结构上的“大、小、增、减”,可以形成音响上的“刚、柔、扩、收”,弦乐器常被认为和人、人的思想、人的情感等各方面相关;小提琴常用来表现女性,大提琴常用来表现男性等。
  而一些“语义性”的表达方法,常和特定的地方、风格、民族、作曲家、流派等结合。如钢琴上表现伤感的音乐,其调性的选择常是黑键调;德奥音乐的上行六度常代表一种热忱和希望;可以表现小提琴特性和体现演奏家技巧的经典的小提琴作品常用D大调。一些特定的节奏常和一种音乐体裁相关(圆舞曲、玛祖卡、探戈)。肖邦的音乐要弹的象雾一样的明亮。
  三、主题的分类:
  根据主题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
  (一)、概括性主题:用比较纯粹的方法去概括地表达某种抽象情绪的主题。(占绝大多数)可以分为三类:
  1.歌唱性主题:以节奏的不断变化和乐音的频繁流动为特征,并有大气息、长线条、如波浪般起伏的旋律外形。
  ⑴、具有歌唱性(歌唱性包括如歌性和可唱性)如肖邦的夜曲,Song with Words.舒曼《梦幻曲》
  ⑵、歌唱性程度:歌唱性程度需要音高不断的流动、节奏不断的变化;调性宽广、音色统一。如《梁祝》、《天鹅》
  2.律动性主题(有规律的运动):可以理解成歌唱性主题的逆形式。主要表现在节奏、音高、句法或结构等方面的周期性,而周期性通常又表现为重复。如《卡门序曲》(音乐上很悦耳,律动性较强,但歌唱性较差)、《肖七》第一乐章的法西斯主题(它的节奏是)、《胡桃夹子》
  3、歌舞性主题:就是将“歌唱性”与“律动性”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主题。一般都具有载歌载舞般的音乐形象。它又有三种情况:
  ⑴、融合:即将两种特点混合起来。
  ⑵、并置:将两种特点在同一主题中一前一后的出现。如《第五钢琴奏鸣曲》、如莫扎特《第四十一交响曲》
  ⑶、对置:将两种特点在同一主题的不同声部一上一下的放置。例如《天鹅》
  (二)、标题性主题:使用某种特定的音乐方法(文字概括)力求生动地表达某种特定情绪的主题。(标题音乐是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繁荣起来的,“标题音乐”的名称也是十九世纪的产物。但标题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十七世纪。十八世纪以后,更出现了一些早期标题音乐的代表作品。如巴赫在1704年所作的《离别随想曲》,也是早期标题音乐的典范作品。贝多芬在1808年所作的《田园交响曲》,是标题交响曲的先声。柏辽兹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所作的《幻想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交响曲,则以鲜明的标题性、戏剧性和新颖的配器效果见称于世,是浪漫派标题音乐的划时代作品。门德尔松在同一时期,也写了一系列描写自然风光和取材于文学作品的序曲。这种标题序曲到了李斯特的手里,发展成为交响诗。)
  1.客观描写性主题
  通常采用描写的、模拟的、仿真的手法来表现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生活中富有特点的声响。
  较适合模仿的有声音(利用下行三度表现杜鹃的叫声《杜伊勒里宫花园》、《杜鹃圆舞曲》,再如圣桑的《公鸡与母鸡》、《狮王进行曲》)、过程(描写日出的如《朝景》)
  《二月狂欢节》
  2.性格刻画性主题
  偏重于以某种特定的手法来概括地描写表现对象的主要性格。(《狮王进行曲》中借用“进行曲”的体裁来刻画狮王及其行进时的威严性格。《彼得与郎》中彼得的主题就是来自速维尔少先队队歌。舞剧《胡桃夹子》中为了描写“咖啡”和“茶”,就简明而巧妙地采用阿拉伯舞曲和中国舞曲来唤起听者的联想,因为一般认为咖啡原产于阿拉伯,茶原产于中国。)
  3.标题联想性
  用概括性的文字标题来提示音乐所表现的形象。它的特点是要有一个标题,只有结合标题才能激发我们的联想,否则就是概括性的。例如《天鹅》,对照这个标题,可以很容易的想象到天鹅在水上怡然自得的情景。
  (三)、中介性主题
  介于“概括性”和“标题性”主题之间或同时具备这两种特点的一种主题类型。有两种情况,一是整部作品有明确的标题性构思,但其主题却做概括性处理。如《王子与公主》;二是把概括性的旋律与标题性伴奏背景相结合的中介性主题,这种情况与歌唱性和律动性两种结合起来的情况类似。如《天鹅》
  四、小结。
  在第二个问题“必要的注意”中已经说到,对形象的分析要求“求大同,存小异”,即不能把形象化,还要言之有物,论之有据。对于根据主题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所分的类别,在认识上,既要和其它音乐语言相结合,合理的、准确的把握音乐的形象,还应该认识到,对一部作品或一段音乐所表达形象的解释可能存在多种说法。
  五、作业:为以上每一种主题类型举出一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