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论法诗与汉诗的节奏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论法诗与汉诗的节奏

  
  刘现强博士在《现代方言节奏研究》一书里介绍了美国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博学家萨丕尔对汉诗与法诗在节奏规律上的相似性。
  现转引该书部分资料:
  
  “……另一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节奏作了深入的思考,这就是萨丕尔。萨丕尔的兴趣十分广泛,这也表现在他对语言研究是关注上。他那不算很厚的《语言论》〔1923-1985〕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许多领域的研究者〔不限于语言学领域〕都能从中获益,而其中他对语言节奏的思考。”
  
  下面是萨丕尔《语言学》第十一章“语言和文学”中的一段精彩的论述:
  ----------------------------
  大概没有别的东西比诗的声律更能说明文学在形式上依靠语言。讲究音量的诗句,在希腊语里是完全自然的。不仅因为诗和歌谣、舞蹈是同时发生的,并且因为长音节和短音节在希腊语的日常运用里是活生生的事实……
  
  英语的动力基础〔孙按:即节奏支点〕不是音量,是音势,是重音节和轻音节的交替。……
  
  法语的动力里,音势和音节的分量都不是深刻的心理因素。法语的音节本身很响亮,音量和音势上没多大波动……法语的声律不得不在以音节组为单位的基础上发展。……  

  汉语的诗沿着和法语差不多的道路发展。音节是比法语音节更完整,更响亮的单位;音量和音势不太固定,不足以成为韵律的基础。所以音节组——每一个节奏单位的音节数目——和押是汉语韵律里的两个控制因素。第三个因素,平声音和仄声〔升或降〕音节的交替,是汉语特有的。

  总的来说,拉丁和希腊诗依靠音量对比的原则;英诗依靠音势对比的原则;法语诗依靠音节数目和响应〔孙按:指押韵〕的原则;汉语诗依靠数目、响应和声调对比的原则。这些节奏系统,每一种都出自语言的无意识的动力习惯,都是老百姓嘴里掉出来的……
  ----------------------------
  
  以上资料见刘现强《现代汉语节奏研究》一书第17-18页。
  
  请大家注意:萨丕尔把汉语和法语的节奏规律视为一类,都是依赖音节的数目〔字数〕来形成节奏美。
  
  汉语诗歌比法语则多了一个因素:平仄交替〔即升降的交替〕。萨丕尔的不足仅仅在于他没有理解平仄交替的作用是形成旋律美而已。
  
  
  
  
附:

萨丕尔(Sapir,Edward;1884~1939) 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884年1月26日生于德国劳恩堡(今波兰勒博尔克),1939年2月4日卒于纽黑文。萨丕尔5岁时移居美国。1907年起先后在加州大学、宾州大学从事研究与教学。190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10~1925年任渥太华加拿大国立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1925年起任芝加哥大学人类学与语言学副教授、教授。1931年到耶鲁大学,任刚成立的人类学系主任。他担任过美国语言学会会长和美国人类学会会长。

没看到过原文,但从这里看到后,竟然有了知音的感觉!“汉语诗依靠数目、响应和声调对比的原则”——深以为然!再加一个“结构”因素就更健全了。

TOP

没看到过原文,但从这里看到后,竟然有了知音的感觉!“汉语诗依靠数目、响应和声调对比的原则”——深以为 ...
思无邪 发表于 2012-9-10 17:04



    法诗和汉诗的节奏是音顿周期性复沓实现的,既然是音顿,当然是有结构的,可其结构与轻重长短高低语法等等因素统统无必然联系,只取决于音顿内部音节的数目〔字数〕,譬如说“三字顿”,只要是三个音节连读,边界有顿歇,就一定是三字顿,至于内部的语法结构是什么、平仄组合是什么,统统不考虑的。余可类推。

所以其节奏的基本原理有“汉语诗依靠音节数目、响应和声调对比的原则”一句就足够了。

TOP

用音顿理论来归纳汉语诗歌的节奏规律,所有对于程式化音步产生的困惑和矛盾就全部不存在了。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