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004年,重庆市诗词学会分别编印两个很有价值的选本:《巴渝诗词十五家》和《当代渝州词一百首》,堪称姊妹篇。其实,此前的2001年该会还编印了一个很有特色的选本《芳园吟咏录》呢,也值得重温,并予记载。说她是一本不可再得的奇书并不过分。他年哪位有心人要是打算写一部《新时期重庆诗词史》,怎么也得为她记上一笔。
《芳园吟咏录》由王端诚、蒲健夫合编,收入重庆29位女性作者的诗词作品数百首,按通常的按姓氏笔画为序排列。大约是由作者自费出版吧,每人均占8页篇幅。体现了公平原则。据勒口《本书简介》可知,她们中年长者年过古稀,少者芳龄二旬甫过。细查每人首页的作者简介,则知1920年代出生者计有周晴光(1923)、胡邦春、周焕群、庞白纯、罗必芬、林梅俠、黄淑钦、周淑慎、张锐熙、张世模十位,而年过古稀者尚不止此,还有罗昌重、甘政辉、王大英、谢贞武4位。如果她们健在,则都是年届耄耋的寿星了。再加上那时年满六十的作者,“芳园”中人大多是祖母级人物了。这种严重的老龄化队伍结构,可能有些令人沮丧。但是一方面这是客观情状的反映,另一方面她们对吟事的热爱老而不减,不也显示了诗词的魅力吗?何况,总算还后有来者,确实“二旬甫过”的屠福宏(1981)和“70后”的高静波、任杰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事实证明,确如所望,如今在重庆诗词创作队伍中,可以看到不少中青年女性作者的身影。而这一定是那些“芳园”老人们乐于看见的情形吧。
如果仅如上述,也不过尔尔,此书何“奇”之有?答曰:奇在构想富有创意也。29位巾帼诗人,各占的8个页码,都是这样安排的:第一页刊登她们各自的玉照、旁边摘其佳句,下面是简介;翻过来则是两位编者分别撰写的煞费苦心、富有文采、见地的文字:上面是蒲健夫对该诗人的评论,上面是王端诚赠她的一首七言绝句。评论无非三两百字,却都得针对各自作品,言之有物,有的放矢,切忌泛泛之谈,谈何容易?而赠诗不但要与受者其人其诗切合,让其称心如意,还要接受读者的检验,亦非易事。不妨各举一例以证之:
蒲健夫评论王大英作品,说是“抚今追昔,讴歌改革开放,皆能娓娓道来,而情韵俱见”。并且结合其具体作品进行分析,然后点明“写诗填词讲究个言在意外”的道理。评黄玉兰作品,则称道其“别出心裁,自具声口,走出了仿造的阴影”。王端诚赠君军旅诗人程琼玖的诗就很贴切:“琼玖词花雪域开,军中女子亦多才。边陲戍地千般景,借与诗人诉壮怀。”他赠予集中最年轻的诗人屠夫宏诗云:“福宏诗句字天真,独上高楼放眼吟。莫负时贤殷切盼,天涯骋步路千程。”其殷殷之望溢于言表。他们对于其他诗人的评、赠均能保持这样的水平,着实很见学养、功力。如今两位仁兄均已年过七旬,就算殚精竭虑,恐怕也无法成就这样的好事了。尤其是健夫兄,已经77岁,眼睛高度近视,几近息交绝游,便见他一面也难矣哉。念此,不免感伤。
此书创意之奇,还体现在前有女词人蔡淑萍的序言,后有鄙人的总体评论,明确分工,各有侧重。蔡序从中华诗词历史和诗词复兴现状论述女性诗词兴起的必然性,充分肯定重庆骚坛“娘子军”的成就,表示欣悦之情,而对其不足处则点到为止。而我呢,在蒲、王二君已经把“红脸”的戏做足唱够之后,就不得大唱“花脸”,他们“施肥”我“除草”,着重拈过拿错,指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泛政治化”、锤炼不足,技巧欠佳,等等。虽然显得大煞风景,也不得不担任指定角色。
此外,本书在封面、目录、版式设计等方面,也有独到新颖之处,相当讲究,有赏心悦目之效。一编在手,当有珍藏之念。
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