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首 语 编 者(周仲器执笔) 中国新格律诗(又称现代格律诗、格律体新诗)的发端、探索、发展,已近百年。当我们经历了三次浪潮(新月诗派开创格风气在先、何其芳倡导现代格律诗在中、雅园诗派重振新格律雄风在后),迈步进入新世纪的2005年,看到三大选本:《中国新格律诗选萃(1914一2005)》(学会主编,黄淮、周仲器、思宇编选)、《中国新诗格律大观一现代格律诗鉴赏创作辞典》(程文、程雪峰、程俊峰编著)与《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万龙生、孙逐明、齐云主编)相继问世,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它们从实践与理论上有力地回答了中国有没有真正的新格律诗和今后应如何创造更多更好的新格律诗作品的问题。因此,恢复《现代格律诗坛》出版的时机业已成熟。 诗坛前辈朱自清先生早就预言:“无论是试验外国诗体或创造‘新格式与新音节’,主要的是在求得适当的’匀称’和‘均齐’。自由诗只能作为诗的一体而存在,不能代替‘匀称’‘均齐’的诗体,也不能占到比后者更重要的地位。外国诗如此,中国诗不会是例外。” 虽然由于历史的、时代的、政治的、文化思潮的变迁等原因,如公木先生所言:“中国新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遗憾,那就是现代汉语格律诗,没有获得正常的发育。”但是,它仍然在曲折的征途中,取得了一定的胜利,生了根,开了花,结了果。无法抹煞的事实是: 第一,已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新格律诗作品,除为《中国新格律诗选萃》收录的400余首单篇作品外,代表性的诗集就有:《志摩的诗》、《死水》、《朱湘诗选》、《新月诗选》、《十四行集》、《雕虫纪历》、《何其芳诗稿》、《人比月光更美丽》、《甘蔗林——青纱帐》、《三星草——汉式十四行诗三百首》、《邹绛现代格律诗选》、《花环》、《深秋有如初春——屠岸诗选》、《自由曲》(见《丁芒文集》)、《六弦琴》、《晓帆汉俳选集》、《故土》、《刘章自选诗》、《点之歌——黄淮新格律诗选》、《当代重庆作家作品选一万龙生现代格律诗选》、《新诗中国风——盲诗人李忠利诗选》等。 第二,在近百年新格律诗的探索中,产生了一批颇有建树的诗人,他们是:徐志摩、闻一多、朱湘、冯至、卞之琳、林庚、公木、何其芳、胡乔木、田间、郭小川、唐
是、吴兴华、李季、邹绛、闻捷、屠岸、贺敬之、丁芒、余光中、梁上泉、晓帆、浪波、张万舒、刘章、黄淮、
李忠利、万龙生、纪宇、丁元、思宇等。他们除了都有优秀的作品闻世,大都还有理论批评上的贡献。还有令人高兴的是,网上一批从事格律体新诗创作与研究的年轻诗人也正在成长。 第三,新格律诗建设的基本理论,由饶孟侃、闻一多、徐志摩、陈梦家等人奠基,何其芳、卞之琳、林庚、胡乔木等人发展,直到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1994年“雅园诗会”达成的共识:“鲜明和谐的节奏,自然有序的韵式”,再经过此后十多年的实践和总结,已经逐步得以比较完备。 雅园格律诗派的同仁共同认为:创造与建设新格律诗的主要问题是节奏、韵律与体式三大方面。押韵的问题已无多大分歧,只有主张简明或繁富两种区别。还有无韵体也可以试验。 节奏问题是关键问题,也是众多诗家着力探讨的问题。可以基本统一的共同点是:新格律诗的节奏形式不论如何千变万化,但都是由节奏单位构成的。可以说,节奏单位,就是格律诗节奏的基础细胞,格律诗节奏的“砖块”。格律诗节奏和散文节奏的根本区别,也正在于前者有明显的节奏单位,而后者没有。至于节奏单位的名称,可以允许一义多名,或曰“顿”,或曰“拍子”,或曰“音组”,或曰“音步”,或曰“音尺”等。如为了涵盖格律化的歌词与民歌,也可称之为“顿拍”。节奏单位应该限定数量,是否限字,多数人认为不一定,但要限字种。一些人主张要完全限字,又有一些人主张不限字。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创作实践与试验来探讨,但不宜强求统一。 体式问题与节奏、韵律问题关系密切。由于节奏、韵律的千变万化,必然造成体式的丰富多彩,也造成了新格律诗无限可操作性的可能。然而概括言之,无非是自律体与共律体、齐言体与长短句体、完全格律体与准格律体几对矛盾的统一。自律体与共律体是指创作与形成体式的过程而言;齐言体与长短句体指新格律诗呈现的基本形态而言;完全格律体与准格律体则指对格律诗体的宽严要求而言。 下述问题需要百家争鸣,才能逐步形成共识。我们认为:诗歌的语言形式与散文的语言形式有明确的界限。提倡“诗的散文美”、“诗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无疑是对诗美的一种放逐,是导致诗的散文化泛滥的主要的内部原因。倡导新格律诗,其目的就是为了纠正新诗散文化的流弊,遏制新诗过分“自由化”的倾向。“在限制中才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歌德语)完全的自由诗实际上是一种不完全的变体诗,它只存在于诗与散文结合的边缘文体——散文诗中。散文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不但早已存在,而且还在发展。不过,散文诗永远不能也无法代替真正的诗歌样式。 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的建立,雅园诗派的形成,骆寒超先生等新诗“二次革命”的提出,已为新诗走出低谷,逐步走向成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为新格律诗的创造赢得了持续发展的好机遇。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完善自由诗、建设和发展新格律诗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