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自娱 当前离线
站长
管理员
大诗人也闹大笑话
艾青在一次关于诗歌的讲话中录下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一诗: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然后评论说:“这样的一首诗,既不整齐,也不押韵……却能响彻千古!”——他是以此作为诗歌“散文美”的论据提出的。
熟悉古典诗歌的人都知道,在过去通用的诗韵中,“者”和“下”是押韵的(者读如ZHA);在节奏方面,这首诗不是用的五、七言句式,而是用的楚辞那种带虚词的句式(“顿”的划分如斜线所示),并非“不整齐”。这是一个常识性的硬伤,如余秋雨把“致仕”想当然地理解为“使其做官”,而不懂它的意思是指官员“退休”一样。
这一事实说明,古音与今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今音读古诗有时候就没有韵感;同样,用古韵写今诗,也往往造成实际上的“脱韵”。有的人读毛泽东诗词,就感到困惑:为什么他有的诗词“不压韵”?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他用的是古韵。
微斋先生 当前离线
超级版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6 16:28:51编辑过]
TOP
虞廷 当前离线
版主
孙逐明 当前离线
许多大诗人们不仅仅是对旧学的陌生,对现代的新学何尝不是无知?如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诸君的“内在韵律”“内在旋律”之类,就是对音乐理论的常识缺乏理解导致的谬论。
对此我将另文专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7 8:08:17编辑过]
辟历雨 当前离线
贵宾
年青好学对传统文化修养甚高且卓有成就者在当代中国当然不乏其人,只是惜乎在吾华泱泱大国中所占比例太微弱耳!
吴越子 当前离线
金牌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