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原创] 改诗辩

   改

  诗不厌改,前人“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就是不断修改的结果。关于这,贾岛反复“推敲”以及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更是尽人皆知的故事了。

  然而,改自己所作易,改他人之作难。若非深悉其人之创作感受及创作思维,便以己意妄改,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改诗者费力不讨好,而诗作一经发表,原作者往往有口难辩,只能以一个被改变了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了。

  我即吃过这样的苦头。多年前曾填《浪淘沙.清明》一阕,词云:“楼下卖花声,又到清明。三分微雨两分晴。更有五分愁缱绻,化作行云。 梦里新诗成,不是销魂。情场何处觅归程?仿佛当年心底事,却又难寻。”下片中有“情场何处觅归程”一句,表现的是沉溺于儿女私情却又无法实现亦无法解脱的那一种万般无奈的心情。可发表时,此句却被编辑改为“情思无限枕边萦”,多么平淡的一句!多么直露的一句!多么乏味的一句!遂令原作内涵消尽,剩下的只能是极欠生动极欠形象的无病呻吟了!而下一句“仿佛当年心底事”,表现作者追寻那一段若即若离似隐似显如实如空的缠绵情思,这本是藏在内心深处的,故云“心底事”,可改诗者却改为“经历事”,无端地将其坐实了。作者“心底”暗思,何曾“经历”?岂不冤哉枉也!而更主要的是,经此一改,那种朦胧的美感也就被破坏殆尽了!

  更有二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泰国华人诗家王诚博士有论诗诗七绝七首全球征和,我不揣浅陋也步韵奉答。前六首论诗,后一首抒感。这最后一首是:“人生莫叹若参商,异域神交兴未央。韵绕全球传绝句,炎黄原本是同乡。”前二句言我与先生虽有如参、商二星未曾晤面,然通过唱和也达到神交的目的了。“参商”,当然也是用的杜工部“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之典,而且,“商”是韵脚,与原作是同一个字,这是不能更动的。可发表时编者却臆改为“人生莫叹若沧桑”,这就大大地与原旨不合了。须知,此诗中,作者只有横向的空间怅惘,并没有纵向的时间慨叹啊!改诗不仅曲解了原意,而且使其与后二句的内在联系也就被割断了。另,拙作《桂北山水情》有句云:“玉立千峰映日羞,那堪漓水弄晴柔。”前句状山之娇姿,后句形水之媚态。山之娇已令人深深陶醉,哪里还经得起(即“哪堪”)水之媚的诱惑呢?纯属拟人手法。而刊载时却被改为“更添漓水弄晴柔”,这“更添”二字,又哪里能表现得出作者的心境于万一呢?

  诗之传神写照,字字相关,动一字而牵全篇,不可不慎。不过,只要认真体会原作之旨去纠偏正误,也有(但极少)改好了的。年青时学诗,有句咏成渝铁路:“一程蜀道一篇书,一水一山一画图。翻到令人神怡处,平川沃野近成都。”有老先生见之,发现第三句“怡”字失粘,遂代改为“神旺”,令我叹服。后在报上发表时,编者又改为“神往”,这就更加贴切且明白晓畅了。一字之改,全篇生色,我不仅叹服而且感谢了。

  因此,改他人之诗。一定要立足原作者之处境,使用原作者的目光,体察原作者之立意,熟悉原作者之风格,如是始可下笔。否则,臆断妄改,差之毫厘,就一定会失之千里了。

□■□■□■□■□■□■□■□■□■□■□■□■□■微斋先生    weizhai@ebaobao.cn

端兄所言及是,“改他人之诗。一定要立足原作者之处境,使用原作者的目光,体察原作者之立意,熟悉原作者之风格,如是始可下笔。否则,臆断妄改,差之毫厘,就一定会失之千里了。”

“一程蜀道一篇书,一水一山一画图。翻到令人神往处,平川沃野近成都。”

(我在这里补课哦!)

[此贴子已经被微斋先生于2005-12-11 19:22:13编辑过]

TOP

十分赞同。

TOP

拜读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qnb413.blog.163.com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