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原创]跋涉文海,仗义执行

---记魏东建的文字生涯

因为我骨子中的土性与血液中的农民血缘,我是泥土的一分子,安心于用泥土表述土地,为民众写作——题记

一、   启程的梦想

在黄河边的这个小村庄里,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刚从农技学校毕业回来,投入到田间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穿着朴素,憨憨痴痴的样子,如果不是衣袋总有一本书与他形影不离,你还真看不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呢。

也许是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从初中他就开始爱好文学写作。他很崇尚老、庄、孔子、李白、李清照、曹雪芹,文学是他的第一梦想。他的质朴血脉他的皮肤的固有色,以及他与家乡土地的深厚感情,与他的志向追求是相矛盾的。他也像高家林一样,觉得家乡固然可爱,可是自己的前途似乎不应在这一亩三分地之间,他的梦境总是高过麦穗自由自在的飞翔!

于是他只身走出王河村,到县城去闯荡。凭着对文学的热情执著及文字功底的自信,他向新任文联主席毛遂自荐,终于在县文联干上了临时工,他在这里担任管理全县的文学艺术创作活动。他的志趣并不在改变自己的身份,不在于挣钱糊口,他也不热爱组织管理工作,更没有野心去捞取权利,他只是想按下自己的书桌,名正言顺心安理得的搞自己的文学创作,也就是历来中国作家的光环给他留下的纯文学的梦想。

把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加一个字:人必须生活着,爱(好)才有所附丽。这样可以准确地表达他在文联的最后的状态。我早就劝他说:“生活第一,文学第二。你应当学会两条腿走路。”本来文联是民间组织,这个清水衙门也是刚刚成立,东建在这里干临时工工资很低,时间一长就是这一点工资也不能及时兑现。一个偌大的小伙子,不光不能顾家,将来还要成家,连自己的生活都很成问题,还怎么搞文学创作呢。文学下面的根据仍然是经济,经济危机会无情冲垮文学的光环。可是他还是继续坚持,坚持,直到有一天,我听说他已经被迫辞职,终于不情愿地回到了农村的老家。

他回到老家后不久,就去本乡镇的三塑车间干民工,在这里一边工作一边继续自己的文学创作,在厂报上偶尔也发表点通讯文章。一个冬天的日子,他完成了自己的终生大事结了婚。成家后他继续在三塑车间工作,突然有一天出事故挤了胳膊,他只能回到王河村安心治疗,痊愈后就去济南打工,在济南这个省会城市里,他对象练摊他去跑保险。有时候他就替妻子守摊做买卖,偶有诗歌灵感他就写在丝袜的包装纸上,买卖不甚景气,有一年夏天的丝袜竟一双也卖不了,这个城市的女人不知怎的,光脚成了一种时尚。这些生活在他的小说《生存意外》中有较详细的生活表现。小说中的摄像机的情节也显示出他当时有当记者的梦想。

二、乡村情节

他从泥土与乡俗中走来,可是他离开故乡越远时间越长,他的心就越拉近了与故乡的距离,他的寻根意识就越发强烈,萦绕在心头的总是父老乡亲,总是村庄、土地、麦田。

行走在城市街衢,他为自己的真诚而自豪,他是一只幻化人形的“蓝狐”,一微小“豆芥”,却具有高妙哲思静观自我。面对生存价值之尴尬,他不时暴发黑色的幽默、智慧的调侃。他的心,跳荡着农民的心声,闪烁着知识者的良知。

他的自省延伸为社会批判意识,作为诗人,他看到了城市高楼,为“水泥格子”奔忙的可笑,看到了“友谊淡化成关系”,信息钝化了人们的心灵。他看到了,人的感情的“壳”,认为“破壳”是人性交流的前提。他看到了“物欲的可笑,贪欲的无聊”,靠惯性活着的可悲。

这无奈的世界为生存,他不得不隐藏真情。但这真情又由于他的秉性流露于文笔之间。从生活出发,他痛苦地完成着超功利的思想升华与观照,于真诚、纯朴、淡泊的心态中进行着形而上的玄妙哲思。因为那土地,他拥有了一颗近天籁的心灵。“好文学有真情或有启悟天机真理”(《现代童话》),可悲的是庸俗走红,今天的文字站不起来,可悲的是许多写作者并不知道文字的下场,关涉到“一个人的公德心”(《文字的下场》)

“我一生独行,但精神上我意达四方,情通八极”。魏东建如是说。他崇尚猫的无私,崇尚那沉寂浓雾中敢于吼一声的英雄。他没有抛弃“文字”,尽管父亲对他有文人痼疾之忧虑。他正视人生与文字的勇气源自他独特独立的生命和生命的土地意识。他如安泰一样依恋着大地。

他的自省善感成就了他的文笔,使他能够妙笔生花,不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总有一份清醒一份激情伴随着他。他的视野日益开阔,他的观念更加深邃全息而立体,从文学到文化、经济、社会学理论,他的知识结构日趋合理。

他的诗歌、散文、杂文、小说及理论文章,皆具浓浓的乡土情味,泥土的味道,坦诚真挚具有大地的重量。纯朴奇拙的语言又具有儒雅的文化意趣和精神底蕴。他发现,土地“不是地狱,而是修行的菩提地”。“走进土地,才发现土地上人们多么伟大!”深切依恋的土地,那是他生命的起点,也是他文字的起点,他的文字“是心灵与土地的交流之果”。有对土地的情感,才有他笔下的“大典爷爷”“大典奶奶”,有他的“光顺老爹”。大典爷爷那止渴的“老腔”,让人心灵震憾。大典奶奶临死最记挂的是她的棉花。面对土地他总能发现新意,连小麦也是一生传奇。如果为他立像,也该用泥巴塑造。他几乎就是土地的分有,即形似也神似。

“我不是诗人,便不象诗人般与麦田守望。我是一颗土粒,在都市漂泊游荡。”“我有湿润与身上的麦香”“我”是“灵犀相通的麦子与农人的默契辉煌。”(《五月麦黄》)

他笔下的闻韶台,恰恰成了他形象的象征。“一堆土,方方正正,憨憨直直的坐了那里,很古拙的样子”(《沉寂的人》)“常用高傲的近乎白痴的微笑对执日子。”(《温情与决绝》)他褐色的皮肤象沃土,他的形体骨骼恰似兀立的泥墙。

他以夜行者身份追求着自己的文学梦。在爱情挫折、经济困迥、社会偏见卑睨中他没有沉沦,他始终用太阳初生时艰辛的拼搏,用大树风雨中抗争的精神,去穿越黑暗与冥冥安置的偶然。他希望自己“努力成就通体的光明,映照世界。”希望通过文字,完善人们的精神空间,重建人们的文化人格。他就是这样行其所志,志其所行,执着的让人感动。

他有他昨天的《红鱼儿》,更有他今天的《守望真情》,他有过去时的尴尬与痛楚,他更有现在进行时的坚韧努力和将来时的愿望、希望与理想。

从文联到《三塑人》已经六年了,六年间我看到魏东建在成长。他的成长也验证着我对他的判断和预言。他是鲁北平原上坦荡宽阔的河床。他是一座默默的无名而奇绝的火山,等待着一双慧眼……

TOP

三、文章老梅香

癸未荷月,王长福先生捎来魏东建的《行走在思想的边缘》文稿,趁晓光月色,我赶快投入校对工作,历时半月总算完成任务,意想不到还写出了这篇文章。校对其实是阅读。是负着使命的学习。揣字度义然后知其稿正误得失。虽然本人对作者比较了解,但他那种思维及语言方式,多有常则之变通,因此对疑点刊误,我是如履薄冰慎之又慎。

阅读与校对,唤醒心底的喜怒哀思,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些拙美的语言,那些自嘲、妙骂与艳遇的心语,那些短小而一波三折的故事,禁不住窃喜的冲动,便推荐给妻子与女儿,共同揣磨其外祖父的模样,欣赏小狗素素、小猫笨笨和昊云的表演。遇到深涩文章,则愁眉苦思,沉默独嚼。

我在《泥土的雕塑》一文,由文及人地写了他的泥土本质,这一次则是受了文的感动因人及文了。准确地说,这一次锁定在文章及语言风格的层面上,进行欣赏分析,研究评价。  他经常自谦为“拙建”、“拙文”,他却有善发健谈的一面。他的笔下文章比口头来得更好一抛开对人的理解,评论他的文章也就是评论他的语言、语言方式及语言拙怪生奇,文言的古奥,方言的质朴,传统诗词的灵秀与典雅,亦儒亦佛亦道亦中亦西的文哲底蕴,杂揉一体,使其构思表达扑朔迷离,若稍一走神,可能会误读其微言大义。为便于读者明白,我把他的语言风格归结为四气,即古气、土气、秀气、洋气。文言的词汇、句式与节奏,古典而又不太涩,之乎者也又让你感到亲切超脱。带有明快、机智、乐观的色彩。俚语方言原汁原味地保持了乡土风情,象米勒的油画,一读便嗅到泥土乡情的温馨。古气与土气使他的语言具有拙朴之美。古典诗词的熏陶又使拙朴的语言灵秀之气和典雅美质。亦中亦西的文哲或哲文底蕴,明晰的逻辑,玄妙的直觉使他的语言深邃美妙,包含着鲁迅的深沉与悲怆,比鲁迅的语言多了一些乐观机智自由洒脱机敏的文思,语言的自由操作,似乎应归于知识结构而实则归于一个人的天性秉赋。

其文论、杂文、散文、小说与诗歌,形异神同。娓娓道来,语重心长。长句特长,短句奇短,多有双声叠韵的句子,属随语境而信手创 造。长则千载万里,意象繁密,密不透风,短则嘎然而止,灵秀兀立,如禅宗写意,此处无声胜有声。简洁一个字,让你吃惊,长句你憋着一口气读完才能理解其中的语义、节奏和激情。从容“看茶的精灵,翻滚于水中,慢慢舒展开,将自己的绿在水中荡开”。紧迫如“焦躁被希冀稀释希冀与无奈较劲。”磊落“行走是态度,也是一种权利。”简洁如“母亲的关爱,满怀慈祥,似流火。”听“火火的唢呐声与红红的爆竹声”,看那“寂寂的目光”、“瘦瘦的土河”。有时一句话便历尽人生沧桑,一句话就是一部人生传记,可谓“赋到沧桑句便工”。——“一个人老了,便倒下一个‘语境’”。有时一篇故事仿佛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梦境。活脱脱的意识流,展现的是生活记忆的艰辛。多维复合的意象陈述,是直面人生现实,静观中审美把握、感受、反思、超越,让生活的悲辛化为美丽智慧的文字,于是文字便有了一种人格。

“不感怀春天,春是无所谓的,只是人的心灵离春却远了”。从容叙述着一种美,美中展现一种真理,由美而善,由善而真。他的文章兼具文学与文论的属性,语言极少浮华与客气。浊人拙作掩不住心灵的细腻与纯真。忠情、友情、亲情、爱情,情感真挚委婉,文论、政论、杂论,论中有英雄大气与果敢,记述生活,张扬人性,指点江山。多年的风雨世事,文章里透出老梅的香味,生出了几分练达。魏东建在努力长成一株乔木,一个公民,一个自觉的知识者。从中,我看到了一个未来。

TOP

四、文字生涯

魏东建,1974年生于山东济阳。他在济阳职业中专上学时就被选入省委党校作家班 毕业后去县文联做文学创作员后来机构改革,文联的司机都有了安排,而他却下了岗 随后练摊推销保险 随后去企业做民工(干搬运 有幸被企业调去编企业报 04年去济南市电视台做记者经济新闻专访 去年被分管市长决定借调到市国资委分管对外宣传,后到山东电视台任《财富山东》主编至今。

纵观魏东建的生活,他的不断求职的生涯也正是他的文字生涯,他的文字生涯也正是他的不断求职与求知的生涯。自从离开县文联,漂泊的生活使他逐步认识到作家的光环已经过去,即使一个人成名了,他的肉体与物质生活还是挨得很紧,他的文字一方面要反映这种生活,另一方面,文字必须担当起自己及家人的生活。他必须用心生活,“他用力气养活家庭”,用生命供养文字。在完成文字的同时,他自己也“得到了新生”(《隐忍生命》)

在博克里他坦诚公告:“本人靠思想养生,以文化处世,靠真诚交友,社会兼职与电视节目职务皆徒有虚名,其一切经济往来皆希望您们慎重选择,得到利益与受到损失皆与我无关。

喜欢飞翔他,也是忘不了肚子的分量。——行走意或飞翔,是我人生的两种姿态。行走是沉重的社会角色,飞翔是我的快乐,我喜欢飞翔,逆着风的方向飞。”“头发飞扬。做与肚子无关的飞翔,是我一生的梦想。”“便要继续飞翔,其实飞翔的前提是因为地方可以落脚,飞翔的不一定是天使,有可能是鸟人。如果是天使,就好办了,不要考虑肚子的问题,作为想飞的人,肚子是鸟人的基础。”

他还认识到,财富的活力与生存成本的正比例关系:“你手中的资源活了,可依凭的财富多了,却是为自己在生活的路上,有多加了一个抬高生活成本的理由。。。。。记住,我们要为自己的生存成本居高不下负责。”

TOP

五、行走是为了守候

从小村到小城、从小城到大城,他走着自己的路,一路的风雨雪霜,身体、生活、工作经历的艰难可想而知。他一边走路一边成长,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思考,情学、文学、美学、经济学、社会学。他以书为友,也以友为书,他求职求学江湖闯荡,遍地是朋友。他说:

“我行走是为了守候。”

他带着梦想出发,行走于梦与现实之间。行走让他理解并认可了任何的生存方式,更让他明白了不屈从任何外来的压力而坚守自我的意义。

行走在路上,我们有时候无暇看风景,我们延展了视线,却因为熟视无睹而错过美丽,人生美丽的风景有时是在质量而不是在数量,我们行走在路上。”

“我们整天忙着做事,而且多数时候是在试图改变已经没法改变的事情,我们所以经常面对失败,并鼓励自己失败是成功之母。”

“让情感在行走中沉淀,在彼此远离中将世俗名利析出,升华成墨写的文字,定格在朴素洁净的信笺上,收寄在彼此的心底”

让心船下沉,在海底将这真情守望。于是两只明眸熬出白盐;那双绵手,也布满老茧。

碧绿的麦苗是可人的娇嫩,但是也只有她敢在秋天发芽,用娇嫩迎接寒冷,却拒绝成为悲剧,虽然明年的炎夏现在想来是遥远的另一个世界,但是到那时麦子金灿灿的收获是她现在隐忍的信念,于是我弓着腰近乎九十度礼仪对待麦子表达我的敬意

今日的都市炮制爱情、订做美丽、预约惊喜风行。露着肚脐光着脚丫趿着凉鞋头发红黄相间青眼黑唇的酷姐酷妹行走于都市街头成为女性流行

“面对这些,我却一次次地怀想起远在故乡农村的老姐。。。。她就靠干各种各样的活计挣钱,供我上学,操心我的衣服及鞋袜。”

 “无论我们选择什么与怎样选择,我们只能成为自己,在今天,多姿多彩的世界诱惑着我们,使人们都不愿做自己,或者是做一种自己。”

行走是为了守候。他守候的是什么?出身贫穷的乡村而不改其志;生存艰难而乐观向上;身在闹市而守卫着自己的故乡情及许多宝贵的传统营养;奔波于浮躁的文坛而能保持自己的个性与清醒的批判意识;在生活中保持住自己的真诚,在情感上珍惜亲情友情爱情的真情;在文字的职业良知上保持真理的追求;在生活方式与文笔风格上坚持自我的发现与自我的建设。这样他的枣树才“不再如鲁迅先生的枣树拥有孤独与冷寂。它摇一树的绿,亮的阳光在绿的叶上跳舞,绿与光全是生动而自然的。”

TOP

六、在边缘处思想

高原先生评价他的散文:“字里行间散发着朴拙的乡土味和深厚的文化意趣。表现在艺术上,突出的一点既是‘诗化现象’。大概是因为作家原本是诗人出身的缘故吧,他的诸多散文篇什都闪耀着一些诗意的火花。”

王洪岳先生这样是评价他的:“东建的文字继承了先辈前贤的朴拙和智慧,又不乏灵动与鲜活,而且由于是处于一种‘边缘的状态’”

“他承继了先贤的思考和批判精神,又汲取着当今时代的汁液,虽然其文字还有些散漫和飘忽,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冲破生活桎梏和僵化意识形态的火热血液,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而其创作体裁多样,小小说、散文、散文诗、随笔、札记、诗等等,洋洋可观,既充满着民间的机智和流动,又浸透着知识者和思考者涌动的思绪与批判精神”。

“读着《行走在思想的边缘》犹如读着魏东建本人,那种自由、随和、亲切,的确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时而有浓浓的乡土味与故乡情,时而有飘逸的宗教反思,时而又有深沉的哲学表达。”

我认为他的文章中,文体与题材都比较丰富,小说、散文、杂文、

文论、通讯、诗歌等,其中小说与杂文最出彩,通讯且叙且议,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且有诗意的因素在内。文论则如蜻蜓点水,四顾而言他的感觉,缺少系统性与逻辑性的有序发掘。他的诗歌这些年有些退化,偏于直白枯燥,文论中的语言有些拗涩直白,激情有些退化倾向。但在广泛的题材表现中,不时蹦出思想与智慧的火花。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宗教的生命的生活的反思,给人以启迪催人上进。所以,他自己说自己“行走在思想的边缘”,或者说“在边缘处思想”是很恰当的清醒的自我意识。而且他的理想在于致力于“华夏民族文化品格与精神空间架构”这一课题的研究,从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及精神空间的深远影响入手,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着眼于近几十年来时代与社会的巨变对人们文化品格及精神空间的撞击而进行深入思考、研究及分析。作为一个青年作家,称他是一个“准思想家”是当之无愧的。

反思的社会与生活现实形成文字,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短小的文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能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设想。有时他的方法与设想很切实,有时很智慧,有时是机智的调侃有时是沉重的崇高的理想,因为理想的崇高,我们不得不感觉那似乎只是乌托邦而已。

“但是随着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发展,使人们精神空间的焦灼愈加厉害,需要一个依托,宗教首当其冲,其次的就是需要哲学上的解释。”

“一直致力于“社会转型与华夏民族‘文化品格’及‘精神空间’的架构”课题的研究。”他认为改良社会的风气,须从人的情感入手。

社会的转型是一种必然,而且是现在进行式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与精神空间的建设则是极为复杂系统工程,单向的文学自觉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政治管理的法制与开明,体制的改革,教育文理兼重,国学与科学结合之教育任重而道远,宗教的弘扬与变革新哲学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文化艺术的繁荣等的整体系统的长期联动,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才可能完成这样的课题,也许这是新世纪的百年课题,不会一蹴而就。个人的文学自觉是可贵的,但是杯水车薪,而每个个人的自觉则是必要而且大观的,让我们永远记住孙中山先生的那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

TOP

七、发现与批判

朱多锦先生有一部学术著作叫《发现与批判》,正好可以借用来展示魏东建“准思想”的标题。由于“文革”的缘故,“批判”成了挨整的代名词,成了火药味很浓的暴力词语,其实这个词只是分析学逻辑学意义的概念,“发现”是观察中的收获,“批判”是进一步的剖析与论证,整句短语是指关照事物的反思的心理状态。

魏东建的杂文短文,都是缘事而发随时而动的,有感而发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当然是在天赋与学养基础上的随机与偶然),因而文章来的切实而灵动,其中贯穿着他的反思智慧,这样我们才能借他的慧眼或者说乐于借他的一双慧眼看看这个世界,让懵懂的心灵“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1、因为几千年人治的政权,执政的区别很大!我们不是关心政治,我们关心的是谁是执政者。。。。。人治的政权,执政者的是重要的,因为他的是执政之范;法制的政权,执政者的为首要,因为他的为执政之源。

2、我们必须承认,几千年来的中国,一直没有真正的宗教。。。。随着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发展, 使人们精神空间的焦灼愈加厉害, 需要一个依托,宗教首当其冲,其次的就是需要哲学上的解释。我们往往混肴宗教与哲学的功能,这种倾向,有点主观故意。

3、每个人都是一段时空,时间是生命的长度,空间是生命的活动范围

爱我的人逐渐远去,剩下的是我爱的人,作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我,自己即将走进历史, 我明白这种无法抵挡扑面而来的悲凉是源在生命本原的.

悲痛只是我对生命的体验,现在还是可以悲痛的时候,这便是我的幸福,于是频繁的走进故乡,熟悉的故乡正在远离。

它给我的世界,是个单向储存,我是还不回去的,我只能一棒棒的传递下去。但是理性的明白无法阻挡我心底的悲凉,一种欲哭无泪的悲凉,我只有带着这种悲凉继续我的行走,

我可是有点不再是原来的我,对于思想、生命、宗教、自然的思考,改变着我的生活方式,我必须面对别人怎么看我的这种转变,但是我只能微笑着面对他们。

于是生活莲花次第开,我步步莲花的快乐着,痛苦着,我是我自己了,也再没有人可以交流。

从大典奶奶身边走过,一如从她的坟前走过,我已经走的很稳了,不再需要她抱着或者牵着手走,于是老人温暖的怀抱就好象是天堂或者是上世纪的事情,她看着我,两不相干的看着我走,大典爷却是在永远的远方,我永远不能靠近,好象那时我并不想靠近。

就这样醒了,我坐起来,呆望着窗外,还是没有哭出声来,泪水在脸上,温温的。起床,洗脸,去工作,手机拈在手里,给谁说呢?没有人可以听,于是听人说好的股市行情;于是中午与文坛前辈吃饭,听他们感慨贪官;于是听一个14岁就参加工作的女孩说她现在的生活;于是接北京一个老领导的电话;于是坐在上岛喝着咖啡听音乐。

回到家,换上衣服,忽然听到一句:“把给东建留的菜端来。”便看到老人拿开盖着的碗,碗底的菜上是老人给我留的半个烤的焦黄的高桩馒头。恍然看到,我原来还是20年前,那个每周都去大典爷屋里找食的我啊!便梗梗头喊:“其实我不饿。”泪水便模糊了视线,声音也哽咽的难听了。

4、这个时代,追求前面往往要加个物质,这样说的也理直气壮,听得也理所当然,就是带着学生腔的刚毕业学生,也会直白的问起对方的收入,这种直白对于虚伪是进步,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整体来说,就单一的可怕。

整日忙乱(为名利和欲望),使思维从球型、发散型退化为简单实用的线形,于是每个人都是实用经济学家的时代,务虚便成为奢侈。

在这个什么都讲 “效益” 的时代中,人们任凭自己的心灵绿洲荒芜成沙漠,也顾不上在心灵上植一株真情之树。。。。

因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每个人都要围着钱转,再通俗一点讲,就是每个人都要把自己当成一件商品,商品要能卖出去关键就是用途,就是你的才能;其次就是是质量,就是你的信誉要靠得住,

因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每个人都要围着钱转,再通俗一点讲,就是每个人都要把自己当成一件商品,商品要能卖出去关键就是用途,就是你的才能;其次就是是质量,就是你的信誉要靠得住。

“恶搞梨花诗”事件、“诗人裸奔”与现在的“《文人秀》引发的武斗事件”。其实这些与文学无关,但却都是文人是“始作俑者”。这样入世的文人,眼中关注的是“人气”背后的钞票,

古人踏青赏春,只有靠自己的耳目心的感受,可借助的其他技术,像我们这个时代普及的照相机、摄象机没有,只有全身心感受,离开后回味,升华或成诗文,或为书画,但都是他们自己的春色,有自己的人文精神在里面。

我们不能怪罪科技,关键是我们要活的纯粹,其实这个感受,是因为我今天看到一个美女诗人看到美景,不是诗情大发,而是懊悔没有带相机,手机的相素又低。

背倚麦堆的安溢,面向星空的亲和,不是传来的犬吠,思想的翅膀便开始展翼,没有功利的飞翔,是思想的幸福。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麦子,除了科技进步的对峙,重要的是我们要时时向它打开自己的心灵之门,这是我们通向神的路途。

5、什么机缘使彼此有机会进行交流。随着人们对自然和规律控制欲望的膨胀机缘只是个名词,他包裹下是策划后的所谓“机缘”。

用欲望代替情感,我们寻求适合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在我们的欲望引领下行走.

人总是觉得有好多事要做、却又忙得无时间去观照心灵。这是因为人对人生的错觉,全以为自己来到世间一无所有,便去尽力获得。

在人人都张扬欲望的今天,人们多数都远离了自己的心灵,关心身体多于关照心灵,缺乏自我关照的心灵,长满了杂草,荒芜成今天的诗坛。

6、呓语式的诗作多了,梦呓式的语言,读诗,除了古诗,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谁还读诗呢?今天的诗作品让读者走开,

我自知所有的文字原因与文字归处,不是什么大师与经典,只能是人们的心灵。

今天的文学像女招待的笑与警察的脾气,心灵长出荒草。

“恶搞”与“裸体”都是非文学的东西,但是却是一种社会情绪的反映,因此需要真文人的冷静或激愤思考,这是成大作品的基础,

新诗革命针对的是肆意歪曲诗艺、贱踏诗歌尊严、逆人性反道德的人和事,新诗革命不欢迎假大空、坫污诗歌艺术的伪诗歌及其“诗人” ;新诗革命不欢迎毫无诗意、诋毁诗歌美感的废语诗、垃圾诗,

不妨把写诗、读诗当一件赏心悦目的乐事,而更高的境界就是把它捧为一门艺术,在滋滋以求中出世和入世,在苦乐历炼的循环中超越寻常、完成灵魂的终极提升——结茧,脱壳,蘖槃,新生。

红尘大千世界,色彩缤纷,文人的意义在于做社会的主心骨与良心底线。所以观察细致与做戏写戏的到位很重要,这是文人的关键,但是文人的基础是个人的文化品格与精神空间构成。

文学是一个时代的社会情绪,所以铁凝当选中国作协主席,反映的是这个时代的社会情绪,铁凝在这代作家中是功底深厚,任凭端正的中流砥柱,应该说具备了成为大师的基础,

7、我们提倡的是“人定胜天”的逻辑,于是你如果抗着南瓜走,累倒在路上,就是我们的英雄和榜样,会在五一戴红花的,你滚着南瓜走,会认为你不惜物,甚至定为破坏公物,是要被作为另类打倒的,

 

孩子们的玩具都是电动跑车和芭比娃娃,我们的孩子还有什么可以用来涵养童心。

这是个让童心枯萎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保护弱小为主要目的的“儿童节”应该向“涵养童心”为主要目的过度,让童心在这个世界上勃发!

 我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贫瘠、封闭,但是当时的我并不自知,而是快乐的生活着。并且这段生活在我以后的创作中定格为蓝天绿水青草,浓郁乡情、淡淡思念。但是剥去回忆的美好,认真想来,那时总是挨饿的,贫困是生活的写真,

孩童时代正是一个人审美观形成时期,于是用孩童视角去看当时的困苦,这样可能会温馨一点。

8、

可是至今我没有看到一家媒体去关注这些数字的每一个和他们的家人,但是这些生命是值得我们纪念的,这场暴雨更值得我们这个城市铭记。——“后暴雨时期”爱情及其他的反思718断想

废话不废,身价百倍,这不是我说的,是一句俗语,其余的则都是我说的了。

我们要用事实说话,但是不能说实话。在中国说实话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潜规则我想你是知道的。

我说人是商品,你说不对,你说的是实话,我说的是事实。事实上在今天人就是商品。

你想要的千万不能说出来,不说出来你可能得不到,说出来你一定得不到。其实你说与不说对是否能得到没有关系。

9、“真爱的对方从认识到你对给你说出‘爱’的时间与你们相爱的时间成正比。”君泽教授说,东建先生虽然年龄不大,思想却已是长出了白胡子了,在今天这个时代,时间就是资本,年轻人的生存成本这么高,爱情当然就要简化程序。我立即反驳道,恋爱时简化情感程序就是做夹生饭,是爱的偷工减料,建构起来的婚姻大厦就是豆腐渣工程,没法达到实现两个人白头偕老使用期的要求。

他夫妻两个的结合前因是因为织女生活不自由,所以偷跑出去下界洗澡。在老牛的策划下,牛郎得手,应该说牛郎当时目的很明确啊,该成家了找个老婆。但是织女不是这个目的,她是为了逃避管制,但是有宁受穷也要自由的思想。不同的目的同样的需求点使他们结合,他们在没有外界干扰下,在婚姻中培养感情,生儿育女的共同目标促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但是注意,这是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牛郎旁边没有女秘书也没有三陪女,甚至没有第二个女人,织女也是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们专心致志的爱,把情感的饭做熟。这时也就实现了感情、性、婚姻的三者统一。

所以他们能长久了,看现在的他们就知道,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支撑他们的是浓浓的情感,是爱啊。婚姻名存实亡了,性也没有了,情感的支撑他们对望对方不回头看一眼其他的靓女帅哥。

“你其实和母鸡一样可爱,女人和母鸡一样从来没有方向感,从来不记路。”于是我想写个小说,一个坏人想骗一个母鸡(女人)答应带迷路的她回家,走到那里女人就说对了。这样走是对的。骗子再换条路,她还做如使说,最后坏人只能送她回去。

10、在说拿起与放下的话题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先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念,由于各自的价值观念不同,拿起与放下的对象便不一样,其实拿起与放下的对象才是这个命题的本质。

面对世界大人和孩子,智者和傻瓜一样无奈,因为上帝给每个人都是单独命题,每个人有自己的的人生试题,没法抄袭。

日子是珍贵的,包括每一个,是单向不可逆转的时空组成,所以我们应该祝福每一个我们生命中的日子.

--人类的悲凉是人的本质决定的。作为物质的存在,精神的附属就会有太大的依附性。记忆的不能传承,依靠文化的传递,就会有信号丢失,思想的独我性,使思想的传达变形,所以我们学习“XXX思想”,多数只是起到旗帜的意义,实际作用就显的有点苍白无力 

思想的独我性,使思想的传达变形,

记忆的不能传承,一位老人的离去,我们就失去一部真实的历史,如果是历史人物,这个损失就很大了。思考思想的独我性,就注定人性的孤独。

人的个体中往往存在记忆力与思考力不能同时在线的情况,由于记忆的暂时缺位,思想者不能在人类思想积累的基础上前进,重新开始掘进,至少是不能完全继承人类的思想积累。当我们靠回忆盘点人生功过时,思想的缺位,又使我们只能以我为主,不能放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去看自己的历史,这种遗憾是人类的悲凉,而且伟人或者历史人物犹为严重。

TOP

八、知行能仗义

几个月前的一天上午,我给魏东建打电话,话筒里听到他压低的声音,他神神秘秘的告诉我:“一个好人被逮了,我在卧底作调查。”我懵懵懂懂的挂了电话,很长时间我一直纳闷,他好好的在山东电视台《财富山东》工作,且一介文弱书生,怎么去济宁卧底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暑假在济南的一次文友聚会,我听到朱多锦先生说,是该写写魏东建了,他一路传奇,行侠仗义。当时还提到一个叫田冰的人,说是蒙冤入狱了。因为朱先生身体欠佳,他特意嘱咐我来写着一篇文章。当我赶回济阳家里,在魏东建的博克里我才第一次结识到有关田冰的材料,这是魏东建主笔撰写的文稿,是《财富山东》给田冰做的专题报道:

财富山东》第九期节目文稿 <<田冰:圣人门前的当代“孟母”>>教书育人三十多年的田冰,曾是济宁师专附小的校长,本来再过几年便可退休安享晚年,但作为全国知名的创新教育专家,他对今天孩子的教育环境颇为忧心。几经思虑,毅然辞去职务,出任乔羽学校的校长。她结合多年的教育研究心得,确立了“独立、独特、独创”的校训,开始了一条艰难的创新教育探索之路今天的《财富山东》,让我们一起走近田冰,寻访这位当代她曾是公立重点小学的校长,退休前毅然辞去职务,做起当代“新孟母”

田冰,山东曲阜人,乔羽学校校长。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核心成员。2000年,创办乔羽学校,推广“田氏教育理念”,并担任全国环境教育副理事长、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职,曾被评为全国绿色园丁、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民办教育十大杰人物。

2005429日,杜月野来到济宁市开发区公安局举报称:200627日田冰投放资金510万元成立济宁明德教育服务公司后,利用职务之便,于同年812日私自将注册资金510万元全部转移到与本公司无任何关系的济宁乔羽小学,致使公司无法正常经营;还称田冰利用公司董事长的职务之便,将公司所有收入300多万元全部转为个人所用。要求警方对田冰以“抽逃资金、挪用资金罪”立案。58日,警方以田冰涉嫌“抽逃资金罪”立案。随后,警方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对田冰进行立案侦查。

2007427日,经任城区人民检察院批准,济宁市公安局以涉嫌“挪用资金罪”对田冰执行逮捕。记者在几分公文中清楚看到,这个日期比杜报案和警方立案的日期居然提前了一个多月。

据了解,开发区公安局对田冰立案侦查后,警方先是涉嫌“抽逃资金罪”报济宁中区检察院、任城区检察院审查均构不成犯罪;报济宁市检察院、省检察院审定后 ,依然是“构不成犯罪”。尽管如此,济宁市个别领导依然不顾党纪国法,指示济宁市法院,中止已下达的民事裁决书,由法院审查认定“抽逃资金”。

在本稿即将截稿时,记者又获知,济宁开发区公安局在检方的第二次退回补充侦察后,又于7月中旬将案卷移交到检察院。

当事人的几年的辛劳坎坷换来的民办学校的辉煌到头来是自己锒铛入狱,学校没收为国办学校,而学校管理混乱一片狼藉!从中得出的教训是:一个好校长就能成就一个好学校。好学校的诞生是与诸如陈姓台商、乔羽等的诚善帮助分不开的。而一个痞子却可以轻易的打倒一个好校长毁掉一所好学校。其中的玄机仍是个别高级官员贪财保位,致使形成无中能生有,小事变复杂,好人受冤成为必然。

我终于明白魏东建的一系列的神秘行踪,原来是为营救田冰!为伸张正义,他3下济宁,5上北京,纠缠4个多月,汗水心血形诸文字,三万余字的文稿报道,出自一介文弱书生,字字包含着作者的几多风险与艰辛。

“涵养精神不浮躁,保养身体跑的好,不油不滑,为民众代言,替政府传声。”“记者充当侠客的时代,不是理想的时代,却是有希望的时代,让我们大家为这个有希望的时代努力、努力、再努力。”

革命家与知识分子,毕生所做无非两个字:知,行。能够知行合一,为民代言为国分忧是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知识分子应当是民族的良知与大脑!魏东建不仅用文笔表现了生活表达了自己的才思,而且能够在行动中坚持自己的信念,行侠仗义,十分难得。

TOP

九、穷则思变,出路与设想

也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思维使命使然,他除去文学的经营,考虑较多的恐怕只有“经济”了。他的困惑来自经济的窘迫,也来自社会经济现象的压力,个人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时时在困扰着他,他在苦乐中用心感受,便发现世间的爱恨情仇以及金钱、权利、美貌都是一种能量,拥有它是需要能量付出的,这种力量积累了,就随时可能爆发。

财富是什么?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的掌控者的素质,决定这种力量产生的是创造力还是破坏力我们能走的只有两种途径,其一提升与升华驾驭这些的能力,其二就是要引导它们的走向。引导财富的流向,引导财富向真向善、向美,影响政策的制订。于是他便想引导它们向真、向美、向善的流动是今天中国财富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

生活的困苦能促进思维活动,而思维能发现真理形成使命感,身体的苦痛时时提醒他的生命的有限,如何活出自己的精彩,彰显生命的价值?答案只有一个,将自己融如世界的发展。有机会参与历史的转折,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而且有这样的寻找心理对于世界是可怕的。他认为只有在人类的思考、精神方面有些许的推进,才能发现创造机会,参与与主宰机会,才能做机会的主人。

于是吃饭吃包子的时候他想:从贫困走向富有,其实是又要面对走进了另一种贫困,所以幸福的他烦恼总是在心底。绚丽过后很难平淡,却是空虚与无奈。他在通过包子一个简单而恒久的吃食,与这个弹丸之地的所有名人和无名的人进行对话。原来我们还想,我们要做的是贵族,富裕后的我们开始很失落,但是我们后来发现毕竟有了财富可以依凭,于是我们选择在堕落中逃避,在物质和金钱构筑的空间里流连。

于是回老家时他想:以这是原生态的中国农村,生态圈就是由农人、孩子、二流子组成,几千年的周而复始,流成民族之河。是继续无意重复呢还是谋求自觉发展呢?乡村富裕后的子女教育问题,成年人的自我教育的问题都是当今严峻的社会问题。

于是在采访企业家的时候他想: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超常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准中国企业家”,也正是因为这种发展的超常规,使这批准企业家有些先天缺钙,而难以长大。中国经济的“中生代”——以个体户面目出现的私营企业应运而生,应时而长,这是市场规律的胜利。但是许多企业善始不能善终的原因就在于“只问结果,不管规则”是错误理念支撑,比着谁敢出格,践踏规则的失败,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修补操盘规则,这里的根本是需要企业家在诚信的基础上树立牢固的社会公众利益思想。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企业要成长就需要企业家除了具备经济学家的素质,最关键的还需要具备社会学家的情怀,这种综合的素质应该是中国企业家成长必须的“钙”。

于是在企业家讲座上他发出疑问:企业老板花钱雇人做什么,企业老板最关键的是,确定企业发展战略,要根据发展要求和需要,招聘适合的人才,因为招聘的是人才,才能是你购买的产品,产品你要为我所用,你招聘他来就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为企业发展所用,而不是只要求他听你的话,这样企业的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与才能了,企业的发展才会有可能成为大企业,你也就具备了成长为大企业家的可能。怎么改呢?很简单,和对待你的司机一样,让他干他特长的开车,你指好方向,思考去那里干什么的事就行了。《财富山东》报道的董恒波的企业管理就是一个方向:向员工说明,“给两条堤,但不给你岸”。这是一种贴心管理模式,而不是传统的贴身管理方式。他不愿约束员工的思想,大力提倡创新而严谨的工作态度,努力为员工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

于是他选择了《财富山东》当了文字主编,天南海北到处跑,对话财富掌控者,了解他们,影响他们,引导他们。累并快乐!任重道远。他的志向不是要牺牲多少人,实现自己的理想建立什么王国,而是通过自己的体悟把自然万物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引导人世间的人事物向真、向善、向美。《财富山东》将镜头对准所有的创业者,讲述他们创业背后不为人所知的曲折故事以及复杂的人生经历,展示新时期创业者奋斗的心理历程,以及创业新理念。节目播出后,受到省内专家学者、各界人士、电视观众的一致好评。并被认为:节目有故事、有悬念、有情节、有观点,个性鲜明、制作精细,真实地讲述他们创业背后不为人所知的曲折故事以及复杂的人生经历,展示新时期成功人士奋斗的心理历程,以及创业新理念。彰显了创富人生的独特魅力,具有“央视水准”。

他在济南的工作履历,国企、国资委、经济新闻、财富专题,“经济”是贯穿其中的主脉络。他目睹了国企的艰难转型,了解很多国有资产的状况,民间的经济运作,企业家的成长经历及社会市场状况,促使他不仅能写经济报道经济理论文章,而且还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即有关社会财富的发展机制与发展方向。

他思考最多的是权力与经济,经济与知识的关系,经济是核心,但要借重政策与权利,还要充分利用知识者的智慧,让三者三位一体,才能形成经济持久稳定的发展态势,才能持续发展长期繁荣。使个体的企业者,转化成高素质的名副其实的企业家,企业不再只是个人的经济行为,而是社会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于是他有了三位一体的综合沙龙的构想:

"齐鲁影响"主题沙龙告同人书

主旨:关注新山东建设的各个领域的探索者、创业者、成功者的身心经历与发展问题。通过引导新山东建设导向、提升山东社会环境文明程度、引导财富的流向向真、向善、向美推动新山东建设;

定位:用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影响齐鲁的三个文明进程。

形式:每月一次主题沙龙,参加人员限定在十五人之内,由高级知识分子、政府高级官员、企业高级领袖组成。

组织:最高机构为"齐鲁影响"主题沙龙办公会,办公会由主席一人、秘书长一人、委员三人组成(委员由财团、智团、领袖团秘书长兼任)

沙龙办公会下设财团、智团、领袖团。各团设顾问若干、团长、秘书长各一位、副团长若干、委员若干,日常工作由秘书长负责。

 

发起人  魏东建

TOP

十、艰难行走,快乐飞翔

从魏东建的简历我们可以再推敲一下他的心理与人生道路,总结出这个小标题:艰难行走,快乐飞翔。

走出乡村,从乡村走向城市是一种艰难行走。背负着乡村的生活记忆与深厚的感情,无论怎样漂泊也摆脱不了故乡的情节,忘不了善良纯朴的母亲,本分文弱的父亲,爽利勤劳的姐姐,还有他笔下的大典爷爷、大典奶奶、光顺老爹。大典爷爷那止渴的“老腔。大典奶奶的棉花。对死者的怀念也是感人至深的,无意中还让孩子叫爷爷来吃饭,梦中无言的老人让他茫然于生与死的界限,噩梦醒来是一声唉叹。

在城市里生活创作,只要想起故乡,他总是感慨万千,回到故乡面对土地他总能发现新意,连小麦也是一生传奇。深切依恋的土地,那是他生命的起点,也是他文字的起点,他的文字“是心灵与土地的交流之果”。

故乡情成了他的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也是他走向城市的始终的包袱,在城市里生活的艰难,情感往往是多余的,而乡村的情感几乎是不合时宜的东西。为生存平添了许多的顾虑,而生存的成功者往往是无知无畏,甚至是不择手段。情感的包袱加重了生存的压力,使他的言行与写作不能不有责任感和道德心,文字的功能不能不包含着自觉的道义感。他也许因此错过了一些机会一些实惠,但是却成就了他的价值观念与文字意义。

从乡村单位到城市单位的生活环境的转化,是另一种艰难跋涉。尤其是想改变自己的职业身份,实在是非常艰难,计划体制几十年,形成了城市与乡村的壁垒管理模式,成为城市人就非常难甚至难于上青天的感觉,若成为城市某单位的正式成员转工转干更是难上加难阿,在改革开放之前,多少城里人都是靠着身份吃饭,改革开放20多年的今天,仍不能彻底免除这种现象,真是一种社会的无奈与悲哀。并非有才有能就会有好的生活,十几年的奋斗奔波,至今他的户口仍然在济阳县,档案在山东三塑集团(原企业)人则在市政府。

窘迫生活与纯文学的追求更是一种矛盾与艰难的行走。老家的新婚密巢是低矮的角门,低矮的院落与房屋,在济南工作,他的房子也一直是租的,按他自己的话说,租来的房子里,连心情也是租的。一种深刻的漂泊感溢于言表。尽管如此,他始终不渝的热爱着文学写作,而且乐观向上,文字催人奋发。他把生活感受付诸笔端,用细节表述来写情绪,或哀怨忧伤、或明快喜悦,这情绪一旦写出来,便有了归宿,这对于作者身心,也是一种解脱和释放。

闯入省会城市的文学圈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文学圈的知识者们,各有各的利益集团,各有各的语言风格,各有各的个性,要想引起他们的注意取得他们的认可是很艰难的,好在他们毕竟是知识分子,他们有着自己敏锐眼光与独特的判断,不像很多可笑的俗人,因为没有较高的境界与眼光,只能用权力、财富、心计、个头,来判断一个人是否“伟大”。

在济南闯荡,他先后认识了朱多锦、吕家乡、王延辉、吴开晋、郭廓、王洪岳等作家学者,尤其是朱多锦先生的赏识、指教与提携,使得他在文笔文路上持续进步,突飞猛进,约稿函日渐增多,他的文集《行走在思想边缘》也得以顺利出版。

文学与工作是一对矛盾,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爱好则是自由自在的东西。工作需要迫使他不得不研究官牍文章,不得不研究经济理论,这与他的文学志趣相去甚远。适应工作同样是一种艰难跋涉。但是这正好促进了他的知识结构的合理化更新。同时在经济性质的工作中,他广泛结交了政界,社会各界的朋友,了解了许多社会的内幕,为他进一步的工作及自身道义能量的发挥打下了基础。也可以说是无一插柳柳成荫吧。从市国资委到《财富山东》,这里的工作经历让他明白了文字不仅仅是审美的东西,而同时是行使道义的手段,所谓文章千古事,他认识到不仅仅是文章千古事,更重要的是,文字关乎国计民生的生存现实的发现与改良。为了揭示一种真实的信息,经常受到威逼利诱,采访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最终才能形成可靠的文字报道。面对物欲横流,权力至上,爱情缺位的时代。他的感觉是十分痛苦的,他的写作他的行动更是逆风的飞翔。

我的2006年是逆水行舟的,事业与文学的磨难是其次的,关键是生命如莲花,老人的离去,使我感觉后背透风,我忽然明白,自己已经成为为花蕊遮风挡雨的花萼,所有对老人的思念都化为努力的动力,背负人生给我的包袱快乐前行

“我把我行走的人生状态象形为秋天,那种默默的动态,飘零的秋叶,南归的雁群,连绵的秋雨,不息的秋风,温馨的秋阳,都是生命力的抒发”。

“自己拟订的生命轨迹与命运的轨迹经过较量,达成默契,信命却不屈服,用自己的生命力书写自己的命运。”

“夜行的人已经习惯了黑暗,临窗的灯打亮的那一小片光明给予他们的只是暂时的惆怅与留恋,走出这片光明之后,那无尽地黑暗便愈发的黑了,对曾经光明的留恋,还会牵绊他前行的脚步。”

但是“每当夜色来临时,我便坐在阳台上,看我打亮的那盏临窗的灯投射下的橘黄色的光晕中匆匆的夜行人。看他们走进光晕的惊喜与冲入黑暗的果敢,便想临窗的灯光该会给夜行人的心底留下对光明永远的向往与追求”。

“用努力成就思想,用思想和精神做梦。用足迹慰剂自己。”艰难的行走促进了思考,思考与写作则是一种。飞翔。

行走是我的姿态,飞翔是我思想的方式

他总是在不断行走,也总是在不断思考。活着,走着,想着,写着,快乐着。就这样在迷醉中前行。行走是一种快乐,在人生的路上,艰险与坎坷,友情与阳光是人生的力量。感谢对手与朋友,因为我们是同一个目的。行走是种幸运,行走的路上,人生的灵智与苦乐会一路花开。”

“时听大典爷说老话的传说,麝以香传名,它又往往因自己的香而迷醉狂奔,直至坠崖而死的结局。那时的我想:自己的结局如果如此凄美该多好啊”。

“现在整天平庸的活着,麝与麝香仍是我行走的动力,我心底还是希望像麝一样结束自己的生命”。

“那么送什么花呢?玫瑰属于情人;百合属于恋人;属于我的只有莲花,手持莲花,脸上泛起的是如莲的喜悦,艰难是因为我在行走,快乐是因为我在飞翔”。

                              徐树爱

200298日写于卧石斋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