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刘年品三国

 

 

篇首
临江仙,
看了
小半天。

头上
那片云,
和我
一样懒。

2008-7-12

http://365xm.com/CityLife/rm/yyy/hero.mp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2 22:30:23编辑过]

http://blog.sina.com.cn/liushuiluohuachunquye

和云一样懒,说明了什么呢?超脱?还是不屑一顾?

TOP

就是一种闲散的状态吧.

许多社会,人们为生活奔波,也许这只能是向往罢.

TOP

刘年这次品三国,似乎没有品出味来。

□■□■□■□■□■□■□■□■□■□■□■□■□■微斋先生    weizhai@ebaobao.cn

TOP

侧重点在刘年而不在三国,诗意单薄了些。

容淡华伫,材不材间。

TOP

好象重点应在“品”上。

□■□■□■□■□■□■□■□■□■□■□■□■□■微斋先生    weizhai@ebaobao.cn

TOP

品临江仙开篇,抒人生感慨乎?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秋水涟滟在2008-7-12 23:00:55的发言:

和云一样懒,说明了什么呢?超脱?还是不屑一顾?

 

仁兄,您为什么不说这是一首平仄对或平仄不对的旧体诗?

TOP

篇首临江仙,
看了小半天。
头上那片云,
和我一样懒。

 

这样一首诗写成

 

篇首
临江仙,
看了
小半天。

头上
那片云,
和我
一样懒。

就是格律体新诗?

 

那么我把我的《出世》写成

 

XXXX

XXX

XXXX

XXX

XXXX

XXX

XXXX

XXX

 

按照仁兄的理论就是格律体新诗吗?

 

 

TOP

转此旧帖,回答枫红的质疑___

 

古诗节奏的今用

——本论坛的有益尝试

      近来,论坛里出现了一种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古诗节奏的采用。 本来,中国诗歌在四言始,逐步发展到五、七言以至词、曲的杂言。在诗中,五、七言占居了主导地位。纯粹四、六、八言等偶字数句式的作品甚少。四言自曹操以后,未见极品。唐代有一些很好的六言绝句,竟没有怎么进入史家、选家的视野。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偶字数句式的节奏缺乏调剂,比较单调。至于格律体新诗的研究者,更是对其不感兴趣。 但是,最近论坛上出现了孙逐明的四言诗《鲁谷闲居》,颇为成功。秋水的八言讽刺诗“局长系列”,凤舞的抒情诗《画梦》也是八言,都得到大家的认可。需要说明的是,格律体新诗的八言行式有几种结构,如233,332,323,但是他们偏偏通篇用的是最难“讨好”的2222行式,居然也取得很好的效果。 这个事实,拓宽了我的思路,就是要注意“一般”以外的“特殊”。本来,诗行中宜用二字顿和三字顿互相配合,调节节奏,但是如果题材适合,运用得当,也不能一概排斥采用22,222,2222结构的四言、六言、八言行式。我自己以前也偶尔写过这样的四言、六言的作品,但是没有理性的认识。 不仅如此,本论坛从唐古开始,又有了对五言行式的“新诗化”改造。一言以蔽之,就是利用林庚先生发现的“半逗律”把一行五言诗划分为两行,使其具有了崭新的面貌和意味,实现了“新诗化”。这样一分行,竟然产生了“质变”,效果大不相同,真是妙不可言!具体的诗例我就不举了,而是试将一首大家可能不怎么熟悉的古诗这样处理,看看“像不像”今天新鲜出炉的作品:

 天上

 秋风发

 岩前

 菊蕊黄

 

主人

 持酒看

漫饮

 吸清香

这是唐伯虎的《对菊》啊,可不是唐古的新作。从他自己的跟帖看,他是有意为之的,是有意识的探索:“ 我一直认为这种诗虽然也是五言,但还是写的现代诗,只不过每行字数比一般的新诗少一些而已。为了和五言古诗区别,我一般都会分段。”这里说的分段有两层意思,即按照“半逗律”先把诗行“割”断,而且将其作为独立的一节。从以上引诗可以看得很清楚。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唐古这一探索的影响或启发,凤舞最近又在《小诗三首》中对七言行式进行了改造行处理,即把六言行和七言行进行分割,使成二行、三行,也取得了有别于古诗的效果。因为六、七言字数多了一点,孙逐明又对其进行了新的划分。这样,一个六言行就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分为两行:24,42。当然,还可以分为33的二顿式,但这已经不是古诗的节奏了。而七言行在保持古诗节奏的前提下,也有两种分割方式,即43,223。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就不再举例了。

      我认为,这样的尝试,对于更好地汲取古典诗歌的传统,是大有裨益的。当然,这只是拓宽了思路和诗路,在总体上,还是应该以通常的格律体新诗行式为主的。这一点必须明确。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