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现代格律诗发展史略(之六)

   现代格律诗发展史略(之六)

                                                                    死水吧

             =============================================================


                                                                          网络时期
                                                                               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网络技术的革命也带来了现代格律诗发展的机遇。网络拉近了诗人们的距离,使诗人们的交流与切磋更加快捷与便利,网站、博客、纸刊,多管齐下,成为新时期致力于新诗格律化的老中青诗人们的主要阵地,也成为新世纪新诗格律化一大特色。世界汉诗协会、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东方诗风论坛、中国格律体新诗网、中国韵律诗歌学会、 太原诗词学会等诸多诗歌社团、网站、论坛、博客蜂拥而出,各种理论和主张林立,视野更加开阔,现代格律诗历史研究也揭开了新的篇章,掀起了新诗格律化运动的又一个高潮。

                                                                               二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新格律诗的开路人闻一多先生在新格律诗的纲领性论文《诗的格律》中说:“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主要从视觉和听觉的三个方面分析了新诗格律的原质。几十年过去了,就我的认识来看,尽管在个别节点上有所调整,但新格律的发展始终没有脱离这个轨道。

                                                                                三
    关于绘画美,闻一多着眼于词藻,看重于表现色彩方面的词语对于人的视觉的感受,但就具体的创作实践来看,利用具有色彩意义的词语表现格律新诗的图画美,似乎不太分明。于是不少新诗人开始探索利用诗句诗行的排列组合,表现新诗的图画美,即创作所谓的图像诗。
    图像诗的创作自古有之。它是把词语诗行按某一几何图案或自然物形状排列,凸出诗歌经验的暗示功能和双关语影射性质,寻找视觉意义的空间转换和诗形生成的诗歌。读者受到视觉刺激的强烈震撼,形成审美聚焦,从而通过“看”诗形的外部结构达到理解诗的内部意义,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图像诗作为一种诗歌的意象和诗歌的形式相结合的造型艺术形式,使虚拟的思维具象化,在新诗形式探索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所在。从格律的视角来看,它注重律,但比较难以成格。它的律主要体现在追求一种物象表现。
    在国外,图像诗真正兴起是在1950年代的德国和巴西开始,代表诗人和作品如索特的《连翘》、戈姆林格的《寂静》、库敏的《四百米自由泳》、卡明斯的《太阳下山》和《一叶落下孤独》、麦克高夫的《四十与爱情》、梅斯文森的《一切事情如何发生——建立在对波浪的研究上》和《美丽无意中降临》以及伯福德、厄普代克、巴恩斯通等。这些诗人写图象诗既是追求自由,也是探索秩序创新的可能,通过图像诗写作获得心灵的自由。
    1949年以来,台湾诗坛一直受到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比大陆更重视诗形建设,他们遵循“诗的形体与自然(物)形体相似”的构形原则创作了大量图象诗。代表作有白萩作于50年代的《仙人掌》、《流浪者》和詹冰作于1966年的《三角形》等。詹冰是台湾诗坛最早尝试图像诗也是最有成就的诗人,创作出《山路上的蚂蚁》、《插秧》、《雨》、《水牛图》、《二十支的试管》等图象诗,营造出优美恬淡的田园意境。而林亨泰的《农舍》、《风景》、《车祸》也颇为优美。8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现代图象诗生机蓬勃,洛夫、罗门、非马、杜国清、白灵、叶吴谨、路痕、陈孝慧、向阳、萧萧,罗青、陈黎、罗智成、陈建宇、林耀德等诗人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图象诗作品。
     而在国内,中国古代有回文体写成的回文诗和宝塔诗,这是图像诗最早的雏形,可以正读反读,如后汉苏伯玉妻的《盘中诗》、东晋苏惠的《璇玑图》、唐代白居易的《诗》、清代万树的《璇玑碎锦》和徐方瑞的《回文图诗》等。20世纪初期,五四先驱打破诗歌格律的镣铐,以自由的诗行、不拘字数平仄创作白话新诗,并以现代眼光重新思考诗歌的定义与功能。宗白华在1920年2月《少年中国》第1卷第8期发表《新诗略谈》认为:“诗的定义可以说是:‘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的情绪中的意境。’这能表写的、适当的文字就是诗的‘形’,就是诗中的音节和词句的构造;诗的‘质’就是诗人的感想情绪。换一句话说,诗的‘形’就是诗中的音节和词句的构造;诗的‘质’就是诗人的感想情绪。”徐志摩也于1926年4月1日在《诗刊弁言》中说:“我们信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唯一的表现。”所以,新月诗人闻一多、徐志摩、王独清、鸥外鸥、穆木天等开始着眼于新诗的图像进行实验,其中如穆木天的《落花》比较具有代表性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女诗人郑敏以及尹才干、黄文科等都曾尝试写过图像诗,可谓是在探索新诗格律形式路上独辟蹊径的新诗人。 
      郑敏是“九叶”诗派中的重要女诗人。1920年生于福建闽侯,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1952年在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60年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讲授英美文学至今。出版著作有《诗集:1942——1947》、《心象》、《寻觅集》、十四行体组诗《诗人与死》和诗学专著《诗与哲学是近邻》等。一直以来,郑敏都在思考新诗的表现形式。1996年她在《人民文学》发表了组诗《试验的诗》,尝试了新诗的图画美试验。她在《郑敏诗集 1977——1999》序中说:“白话诗的形式我一直觉得有些欠缺,有时想如果诗的长相和它的内容有密切联系,是否会更富表达力呢?而且如果诗能在外形上有画的某些魅力,是否就会从书架上走下来被悬于壁上或置于案头呢?因此我设想这组诗在外形上有所谓“具体诗”的特点,如果再与书法和插图配合或者能印成独立的诗页,就能成为一种艺术品走进人们的生活。而不是高高踞于书架之上。古典诗的传播常借助于书法,如今也还占据着不少人家的墙壁与精美的画一起平分主人的生活空间,而白话诗却很少有这种幸运。这是我尝试写这类诗的一个主要原因。”
      《舞》   郑敏
观休斯顿舞蹈团一位红衣长发女郎的独舞
舞、舞、舞,舞舞舞-----∽∽∽∽∽
红色的黑色的  疯狂
    邀来无尽的
      痛苦的欢乐
        爱披散着头发
      树冠抖动在狂风中
   生命的无法穷竭
    青春在天边滑过
      没有人想到明天
  直到音乐突然静止
      无穷的神秘
        仍然在运动
          仍然在进行
              仍然、仍然······
  注:希望这首诗李的形式能传达我对舞者的舞姿的动态感受。
                                  1995年于北京


      尹才干,四川武胜人,1962生。1978年开始创作图像诗歌。1985年创立“文趣学”。2000年提出“汉语图像诗”理论。2006年发表《立根派诗歌创作公约》、《关于现代诗歌的评价标准》、《中国现代诗形式断想》。2007年致力于“当代图像诗”的探索与推动,被誉为“大陆当代图像诗创作的重要推动者与领导者”、“开大陆当代图像诗创作之风气者”。已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作品100余万字。作品数十次获市、省、国家奖,并入选《中外图像诗选集》等数十种选本。出版有《文趣》、《梦中的星空》、《用多情的目光打水》、《千家歌词选》(主编)、《垂钓又一个春天》、《尹才干图像诗选读》(龚奎林博士评析)、《翰墨武胜情》(合著)等著作9部。《童年》、《走不出逝去的心境》、《寒潮》、《不把声音给蝴蝶》、《在餐桌上泄露了新年的天机》、《那朵花开了》、《温暖的春》等10余件作品被选入普通高等学校教材,部分作品被中、小学校选作教材。
     尹才干既注重图像诗的创作实践,也注重图像诗的理论思考。尹才干认为,“中国汉字源于图像。没有图像,就没有中国汉字。中国最初的汉字,大都是象形文字,又谓之图画文字。它具有单一结构的象形美,组合群体的图画美,内涵丰富的意境美。文学作品是用文字按一定规矩排列组合的艺术作品,就汉语言文学作品而言,也可以说是由一笔一划组合的图形排列的艺术作品。图像诗,作为一种文本,既是诗歌,也是图像。用真情、理性、潜意识的支架,构筑诗体的图像,扩大和延伸文字的诗性空间,让诗歌目光所及之处,闪烁出新颖诱人的光芒,不断产生撞击读者心灵的力量。”(尹才干《关于图像诗》)以上论述,从汉语图像诗的形式内容、构建技巧、表现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科学的揭示。
尹才干在《答网络诗友十三问(十一)》中,申明了自己进行图像诗创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我再次重申——我写 “图像诗歌”的目的是对新体诗歌形式的探索,不是玩文字游戏。我也不会“钻牛角尖”,写上几十首“图像诗歌”就是。”
           《温暖的春》  尹才干

一身
许多牵挂
化成一串诗
温柔如云天风筝
纯洁如深涧之泉水
鲜活地飞呀鲜活地流呀
伴着歌声的沉积走出寒冷






           一个温暖的春
                    2007,03,08晨畅饮后速成

    黄文科,生于1962年。小学时候,赶上小靳庄诗歌运动,曾胡乱涂鸦过七个字的押韵诗歌。读高中时,由于喜爱中国古典诗歌集,开始背诵并写作,那时创作的新诗和旧诗都曾发表在学校的黑板报上。就读丹东师专中文系时,师从张笑波、孟宪纲、吴文周、刘宗尧四位先生写古体诗词。1987年,他受台湾诗人白萩的图像诗《流浪者》启发,开始了图像诗的创作。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发现了现代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断裂关系,犹如回头的浪子,他尝试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艺术力量。此间,他出版的禅道诗集《云水堂》,便集中体现了这一诗歌美学追求,并引起了广泛影响,《诗刊》、《民族文学》、《鸭绿江》、《诗潮》都发表了他的禅道诗。在世纪交替之际,黄文科又对口语诗歌进行了积极探索。他的口语诗歌坚持平民诗歌立场,注意挖掘寻常生活中隐含的诗意。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疯女人》即表明了这类口语诗歌的审美取向。2005年以后,黄文科在诗歌创作上再度“变法”,致力图象诗歌写作,为中国的图象诗歌开辟了崭新的艺术境界。创作有诗集《红辣椒》、《云水堂》、《生活事件》、《撤退抑或创世纪》。其中《撤退抑或创世纪》属于“图像诗”诗集。
     黄文科钟情于图像诗形式的创造。他说:“图像诗会因为电脑技术,使原来的种种不可能,变成可能。”作为一位在创作上有理论自觉的诗人,黄文科认为,中国诗歌自其诞生以来,一直处于“得意忘形”的状态。而图像诗的难度,就在于图像的惟一性,在于其图像的首创性。图像诗的魅力在于其诗歌要素有了新的重要引进和重构,有了有别于此前之诗歌所鲜有的趣味性。
     《凄楚的爱情》 黄文科
从今生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到来世

     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吕进教授认为:“图案体特别注重诗体的建筑美。通过宛如图案的诗体加强诗的抒情内容的形象性,加强诗的节奏与音韵。图案诗是多种多样的。”(吕进:《新诗的创作与鉴赏》,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第97页)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珂在《论大陆和台港新诗的诗形建设》一文中强调:“新诗要加强诗形建设。大陆诗人和诗论家要改变新诗没有诗形和诗体的流行观念,要积极倡导图象诗创作及诗形实验。”
死水吧

为什么九言古已有之,却并未如五七言一般推行开来,而新诗的九言却已经公认为可行的行式(不是句式)。这一现象值得注意,可以深究。

TOP

首先,理论工作者不可能自出心裁创造格律体系,只能发现格律体系,只能对前人的创作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古人 ...
孙逐明 发表于 2013-7-12 08:38



    ——然也!千真万确!随心所欲、想入非非决不是科学的态度。而诗学是文学理论的分支。

TOP

首先,理论工作者不可能自出心裁创造格律体系,只能发现格律体系,只能对前人的创作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古人的近体格律、宋词元曲格律,现代的新诗格律,莫不如此。

其次,建立一个格律体系,不是靠几句口号就可以实现的,必须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法度

TOP

  天目山僧人明本的《九字梅花》:
  
  昨夜/西风/吹折/中林/梢,渡口/小艇/滚入/沙滩/坳。
  野树/古梅/独卧/寒屋/角,疏影/横斜/暗上/书窗/敲。
  半枯/半活/几个/擫蓓/蕾,欲开/未开/数点/含香/苞。
  纵使/画工/奇妙/也缩/手,我爱/清香/故把/新诗/嘲。
  
  
  明人杨慎乃以同题作九言诗曰
  
  
  玄冬/小春/十月/微阳/回,绿萼/梅蕊/早傍/南枝/开。
  折赠/未寄/陆凯/陇头/去,相思/忽到/卢仝/窗下/来。
  歌残/《水调》/沉珠/明月/浦,舞破/山香/碎玉/凌风/台。
  错恨/高楼/《三弄》/叫云/笛,无奈/二十/四番/花信/催。
  
  另明卢赞元亦有九言《酴醿花》诗云:
  
  天将/花王/国艳/殿春/色,酴醿/洗妆/素颊/相追/陪。
  绝胜/浓英/缀枝/不韵/李,堪友/横斜/照水/搀先/梅。
  瑶池/董双/成浴/香肌/露,竹林/嵇叔/夜醉/玉山/颓。
  风流/何事/不入/锦囊/句,清和/天气/直拘/青阳/回。

TOP

于进水先生主张的讲究平仄的新诗,从理论上看,它只有极其简略的纲领:“声律:句内平仄相间或大体相间,句间平仄相对或大体相对,联间平仄相粘或大体相粘,出对立型或往复型平仄律节奏群。”没有任何具体细则。从创作上看,我还没有看到按此法则写的作品,如果有,请青山先生介绍给我们见识见识如何?

此外,青山兄引用的九言诗平仄格式,不是于进水先生的创造,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九言梅花诗的平仄格式,这是两两为节的古典格律,并不适用于新诗。青山兄引用的例诗,音步混乱,并不符合此平仄法度:   

2、光阴(现代九言律绝)  于进水

春去/春来/岁月的/云步,
花开/花落/诗人的/性灵。
心存/美好/才能/不怅/惘,
倜傥/红尘/何必/解风/情。

     3、追梦(现代九言律诗)   野 神
黑色的/风啊/不断地/吹
我的/文字/孤独/心在/飞。
一腔/血液/在春天/涌动,
万缕/诗愁/常午梦/旋回。
月亮/悄悄/从夜里/经过,
星儿/默默/在身边/伴随。
天空/总是/黑白中/变换,
真理/一直/会闪耀/光辉。

附:
古典九言梅花诗的平仄格式:

(1)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TOP

新诗以来那些大量的无韵的分行体(所谓的自由诗),统统称为“随行(hang)体文学”。
——这种把自由诗开除诗籍,另行命名的主张是行不通的。
此外,以压韵为唯一格律因素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不符合诗歌格律发展规律的。

TOP

下面是《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里齐云运用平仄理论的译诗:

按:西方商籁体的韵式似乎体现了西方韵式的纷繁富丽精致,实际上是西方语言同韵字少,只得在交错转韵上下功夫,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汉语同韵字十分丰富,为西方语言所望尘莫及,再长的诗篇一韵到底也非难事。商籁体的韵式虽然复杂,可并没有相应的复杂的传情达意功能,所以它并不特别受汉语新诗的青睐。
英诗有一种连环韵,如罗伯特·弗洛斯特的五步抑扬格 “Acquainted with the Night” 的韵式为“aba/bcb/cdc/……/aa/”。齐云将其翻译成了律式五步十二言朗诵体,并保留了原有的韵式。这种翻译方式应当是翻译外国格律诗的方向。现将译诗介绍于下:
《最熟悉茫茫黑夜》罗伯特.弗洛斯特 〔律式五步十二言朗诵体〕  

我是●|最熟悉○|茫茫○‖黑夜●的|幽人○。 A〔尾律句〕
我曾○|冒雨●|外出○‖,又戴雨●|回归○。 B〔全律句〕
我曾○|走出○了|灯火●‖辉煌○的|城镇●。 A〔尾律句〕

我看到●|那些○|小巷●‖,怎不●|泪垂○。 B〔逗律句〕
我遇到●|更夫○|敲着鼓●‖巡夜●|值勤○, C〔逗律句〕
低下●|目光○|不解释●‖夜游○的|原委●。 B〔全律句〕

我曾○|悄然○|站立●‖,且暂驻●|足音○, C〔尾律句〕
静听○|从邻近●|街衢○的‖某个●|房间○, D〔全律句〕
远远●|传过来○|断断●‖续续●的|呼声○——C〔逗律句〕――

不是◆|喊我●|归来○‖,也并非○|再见●; D〔尾律句〕
远方○|,一面●|荧光○‖闪闪●的|时钟○, A〔全律句〕

TOP

下面是本人根据平仄理论写作的新诗:


  《古莲》
  
  我是一枚 黝黑的古莲,  〔平仄仄平〕
  煤层底下 沉沦了千载;  〔平仄平仄〕
  期待熬干了 我的躯体,  〔仄平平仄〕
  漠对纷纭的 桑田沧海。  〔仄平平仄〕
  
  心尖顽守着 一丝绿意,  〔平仄平仄〕
  默默苦等着 三世机缘:  〔去上仄平〕
  只待一缕 温泉的浇灌,  〔去上平仄〕
  看我引爆 花蕾的瞬间!  〔上去仄平〕

  《地铁里的吉他手》


  地铁里灯光昏黄而柔曼,
  一位吉他手在轻轻弹唱,
  轻柔的吉它抑郁而悠长。
  
  哦,为何弹得这么忧伤?
  
  它似乎追忆远去的爱情,
  它似乎吟唱流逝的时光,
  它似乎咏叹世道的沧桑。

  哦,不要弹得这么忧伤!

  我想唱却已冻哑了歌喉,
  我想弹却已崩断了琴弦,
  听我弹唱的人啊已去远。
  
  哦,转一个曲子换换腔!
  
  弹一曲黄鹂在柳林鸣啭,
  弹一曲落日映照着池塘,
  弹一曲滔滔江水向东方……

〔还有一些,暂时引这两首〕

TOP

  《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
  

  目录
  格律与现代〔序〕    吕进
  
  第一辑  节奏格律体新诗
  
  第二辑 旋律格律体新诗34首
  
  律体两步杂言朗诵式·《听二泉映月》    卜白
  律体三步6言朗诵式·《读《沧桑之恋》》卜白
  律体五步10言朗诵式·四行体·《春歌短笛 》   卜白
  律体四步杂言朗诵式·八行体·《遥远的山庄 》   卜白
  律体四步9言朗诵式·《重生》    卜白
  律体变型参差式·《我的诗》    卜白
  律体四步10言朗诵式·八行体·《相思的滋味》三月
  律体四步10言朗诵式·《常常》    万龙生)
  律体四步杂言朗诵式·《十四行诗·流莺》    万龙生
  律体错落型对称式·《黄昏的奇迹》    万龙生
  律体四步8言朗诵式·《访洛碛镇冯时行故里》    王端诚
  律体四步10言朗诵式·八行体·《访广元皇泽寺遇大雨》王端诚
  律体四步11言朗诵式·八行体·《今生》    王端诚
  律体四步12言朗诵式·八行体·《湖滨》    王端诚
  律体五步12言朗诵式·《幻灭 》   王世忠
  律体凸型对称式·《请别在意》    王世忠
  律体四步8言朗诵式·《伊人》     毛翰
  律体四步杂言朗诵式·《永远的你》    毛翰
  律体五步杂言朗诵式·《两支骊歌依偎在草坪》    毛翰
  律体五步12言朗诵式·八行体·《弃婴 》   石粽子
  律体变型参差式·《风筝 》   石粽子
  三步杂言朗诵式·《陌上花》    齐云
  律体四步9言朗诵式·《传说 》   齐云
  律体错落型对称式·《自度安眠曲》    齐云
  律体错落型对称式·八行体·《梦中的旧板桥 》   齐云
  律体错落型对称式·《环城公园的秋天 》   齐云
  律体混合变奏式·《昨夜之梦》    齐云
  律体四步12言吟诵式·《梦里枕边 》   刘年
  律体五步13言朗诵式·《永顺夜雨 》   刘年
  律体混合变奏式·《春寒》    刘年
  律体五步10言朗诵式·《星歌 》   宋煜姝
  律体五步12言朗诵式·《十四行诗·爱情十四行》    雨韵
  律体错落型对称式·《将军墓前 》   晓曲
  律体凹型对称式·《凄》    蓝云       

  第三辑  翻译篇

  律体两步6言吟诵式·《《意迟迟》作者:玛丽.柯尔律治    齐云译
  凸型对称式·《近家情更怯》作者:艾米丽.狄更生    齐云译
  四步8言朗诵式·《雪夜林畔小憩》作者:罗伯特.弗洛斯特    齐云译
  四步9言朗诵式·《水仙》作者:威廉.华兹华斯    齐云译
  律体五步12言朗诵式·《最熟悉茫茫黑夜》作者:罗伯特.弗洛斯特    齐云译
  混合变奏式·李白古风《将进酒》今译    王端诚译
  六步13言朗诵式·杜甫诗《赠卫八处士》今译    王端诚译
  五步12言朗诵式·八行体·《船姑》作者:王端诚

  第四辑  理论篇

  汉语新诗格律概论
  孙则鸣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节奏
     第一节 诗节奏概说
     第二节 诗歌的音步
     第三节 整齐对称式
     第四节 参差对称式
     第五节 综合对称式
     第六节 对称和破缺
     第七节 诗歌的分行
  第三章 旋律
     第一节 平仄和旋律
     第二节 古诗的句法
     第三节 古诗的篇法
     第四节 新诗的句法
     第五节 新诗的篇法
  第四章 韵式
     第一节 调式与韵式
     第二节 韵部的色彩
     第三节 转调与转韵
     第四节 韵式的组合
  第五章 新诗格律化之我见
  关于八行体新诗的思考    万龙生
  编后记万龙生
  附录:《2005,合肥之夏》齐云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