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QUOTE:
以下是引用一江秋水在2009-2-13 4:33:01的发言: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走好自己的路。脚在走,心也在走。随着心路历程调整变换着脚步的方向,也随着脚步所至调整变换着心态,直至成熟而终止。没有人能把握未来和修复过去,所以人生永远是一条变换莫测的不规则曲线。它的精彩在于它是唯一的,是不可复制的,不可效仿的,也是不可磨灭的,不可篡改的,而且它是你以时间和信念为坐标真真切切画出的。愿我们每个人都画的更长更远些。

 

呵呵,问好秋水姐姐。:)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TOP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走好自己的路。脚在走,心也在走。随着心路历程调整变换着脚步的方向,也随着脚步所至调整变换着心态,直至成熟而终止。没有人能把握未来和修复过去,所以人生永远是一条变换莫测的不规则曲线。它的精彩在于它是唯一的,是不可复制的,不可效仿的,也是不可磨灭的,不可篡改的,而且它是你以时间和信念为坐标真真切切画出的。愿我们每个人都画的更长更远些。

TOP

    我的航行与帆

 

 

    很多年以前,一少年说:“我的航行与帆,也都是你的……”

    那时候的春秋有澄澈的天空,每一次花开和叶落我们都会觉得是第一次,那时候的悲伤和喜悦尤其是真切的,我们听得懂每一句流水的歌,也曾以无谓的心情挥送夕阳。

    古时候的人说,其生若浮。那么,我们生来便是要在这尘海漂流的吧。海,无垠无际,随时变幻着风向和水流。我们既不知道自己将飘向何处,也不知道将会遇见什么。而旅程中很多遇见,也都如徐志摩的《偶然》,各有各的方向,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踪迹。

    人世间是会有离失的,不但人与人,即使是自己和自己,也会有离散。从前我以我的年少的轻狂和固执,决计要把我心动过的一切都坚持到永远,永远有多远,无数人都有这样的提问。现在觉得,永远只是一条路的前方,在一个人视线所能及,但是脚步却始终无法抵达的前方。我们到不了永远,一切都猝然坍塌在停下脚步的地方。

    遗忘,是不可避免的。
    即使有过念念不忘的时刻。

    水不会一直保持沸腾的状态,如果火熄灭了,就渐渐冷却,如果火一直烧着,就渐渐蒸发。常见的情形是没有不熄的火。

    一段新的路程总是从遗忘开始,生命的旅程,就这样被遗忘所标记着。

    泉的路,溪流的路,江河的路,海的路,生命只能向前,无法回头。很久以前,读泰戈尔的诗,说五月的麝鹿,为着自己的香气而发狂,“我寻求那得不到的东西,得到我没有寻求的东西”。 诚然,于我,这一路上的颠沛流离,一路的寻找,只是为了和自己相遇。然而我自己是不断在成长变化的,我眼中的世界于是也是变幻莫测的。浪涛起伏之间的路,永远不会有彻底的安宁。

    很多年以前,那少年说:“我的航行与帆,也是你的……”

    我不知道他是否还在写,不知道是否能看见他描画出的海天风光,然而能够知道的是,我们始终还在这世界上,做各自无尽的漂流。

    2009-02-1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2 15:44:33编辑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诗酒自娱在2009-1-29 17:51:12的发言:

上善若水是为心,真水无香以作文。

___赞赏这样的境界!

 

 

谢谢诗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TOP

上善若水是为心,真水无香以作文。

___赞赏这样的境界!

TOP

 

 

读书札记——《不合理主义文稿》


    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和萨特先后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非著名的疑似哲学家平板似乎是这样认为的:存在并不合理。或者说,存在的合理的一面乃是事物的表征,是从物质的角度去看待一切。换一个纯精神的角度,会发现世界是不合理的,而且正因为不合理才显示出存在的意义。


    这样说似乎有点绕,可以换一个更简单的说法。人们看待世界的眼光有两种,一种是实用的眼光,一种是艺术的眼光。当人们以实用的眼光看待一切时,人们慎重而稳妥地生活,事物有其固定的形态和特性,行为有其可以预知的结局。这样的生活,条理清晰,但不有趣。当人们以艺术的眼光看待一切时,人们的心灵开始自由地飞翔,事物往往不是它们固有的那个样子,而被涂上了变幻莫测的神奇色彩。这种带给人无限新奇有趣的感受,人们把它叫做美。美虽然是虚幻的,是任何仪器都无法称量的,其价值也是因人而异的,然而正是在对美的追求中,人们找到了存在的乐趣。所以,正如我们所见的,很少有人把物质的满足当做生命的意义。虽然我们也不能否认个例的存在。


    平板的不合理主义文稿的思想基础,就我所见,大致就是这样的。当然,他论述的范围很广。细致入微地考察了人的种种生命及情感体验,这仿佛一棵大树,根扎得很坚实,然后不断地抽出新枝,萌出新芽。终于郁郁葱葱。而当你来到它的荫下,你肯仔细地观察一下它的枝枝叶叶,你必会发现,没有一片叶子与另一片是完全相同的,但共同奉献的是生命的饱满青翠的气息。


    作为论说文章,这部书的文笔很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也还算生动有趣。我曾经和作者聊过,他立意是想写一部面对大众的作品,作为一种理论的普及。这想法是可敬的。只是我也顺便代平板瞻望了一下这部书的前景,不说那些闭目塞听的物质主义者吧,就是那些爱好艺术的也多半是只喜欢拿现成的艺术品来愉悦一下自己的眼睛或心,知其然的不一定非要也知道其所以然。阳春白雪的东西注定都只是小众的。不过,写作的意义,对写作者自身似乎是更大的。人的眼光和心胸在这个创作过程中得到的历练,应该是比作品更大的收获。朱光潜《人生与艺术》一文,对这个说得很透彻了。


    平板思维缜密,长于逻辑思维、理论分析,人其实却是个很感性的人。爱好旅游,喜欢美酒,偶尔也有一般文人所固有的狂狷自负。这样其实很好。我们常常喜欢笑人的天真,殊不知天真也是一种能力,是为一般具有艺术感觉的人所特有的能力。像孩子似的天真就是想我所想的,要我所要的,全不计较别人的眼光。艺术并不是要教人超脱于俗世中的一切,而是教人知道世俗生活之外另有一个心灵的栖居之地。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的。佛家的道理讲到高深处,非但要人不再执着于色,也不要执着于空。于是先前虽然说色即是空,空既然已经不空,色自然也就不空。


    只是这个阶段所见之色,已经不是寻常之色了。那是曾经沧海之后也仍要不弃的眼前的一点一滴。


    2009-1-1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 11:41:30编辑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TOP

 

人怎么也不会如孩子一般无忧无虑,这是成长的代价。:)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TOP

     说得好:“人性中会有的挣扎、欲望、冲突,人性中所能有的美与执着。所有的爱憎悲欢都会被时光的洪流冲淡,失去力量。唯一不变的是善良。”

    

     但善良也带给了人们无限的忧虑,因为他看不惯这“欲流”的世界!......

    人啊!怎样才能无忧无虑呢?

 


 

TOP

读书札记——《滕王阁诗并序》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和《腾王阁序》比起来,王勃的这首诗显得默默无闻了一些。的确文章是写得更好的,辞意也明朗达观,文采也华美飞扬,读着也更令人心清气爽。
   
    诗则句意平平,如果说文章是盛妆的美人,那么诗歌在此洗净了铅华,不再那么明丽动人,而且平白多了些怅惘空茫的气息。
   
    当我们看了“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样志气高昂的句子,并且深受感染之后,回头却又看见了“槛外长江空自流”这样流年物换的感怀叹息,难免会有一种落差感。同时同地的作品,辞采暂且不论,心境为何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又哪一种心情才是最真实的呢?
   
    或者,这些都是真实的。人心常常起伏如海,瞬间是潮起的豪迈,瞬间是潮落的低徊。当不如意的时候,人们常常会说些达观的话来自勉,转念之间,又总有忍不了的慨叹,无法言明的感伤。
   
    或者,也在于文体的差别。比之文章,诗歌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对内心的低语。
   
    又或者是盛极而衰吧,那翩翩少年一气呵成写完那千古美文,一口气已经是泄了。平生才高八斗,时人所称,然而正像他自己所叹的:“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志气多有不谐,心情抑郁本来是难免的。虽然拿希望和信念时刻鼓励着自己,然而希望这东西本来也是最紧盯着看,越觉得渺茫。
   
    《旧唐书》中说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杨炯说他“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十四岁的时候,他上书给当时的丞相自荐,经过考试,中第而被授予朝散郎的职务。这样的神童才子,有些自傲是难免的,不通世故是难免的,被人嫉恨应该也是难免的。
   
    当沛王李贤听说了王勃的才名,召他为沛府修撰,对他很是器重。当时诸王之间经常以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英王鸡》,不料竟因此而罹祸,据说唐高宗认为这篇文章使诸王之间开始闹矛盾,就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英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被人借题发挥了一下。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传说是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吧,王勃的朋友,当时的虢州司法凌季友,为他在虢州谋了一个小小的参军的职位。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赶上了大赦,没有被处死。
   
    这事情也很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然藏匿保护了,为什么又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这一回的被祸,也是因为恃才傲物,被同僚所嫉妒。杀官奴这件事,有人怀疑是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和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陷害,虽然遇赦没有丢掉性命,但也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还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
   
    《滕王阁诗并序》据记载是写于675年,当时王勃是去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赶上当时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并设宴赋文的胜事。从文章和诗歌里,我们大致是可以揣测他当时的心境的。文与诗之间的矛盾,大约也可以证明他当时的精神状态,并不安定,并不平衡。
   
    后来王勃在去看望父亲的途中溺水而死,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查考,总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了人间。
   
    我读东坡文集中《贾谊论》,东坡对贾生得志时候的孤高飞扬、被贬谪后的忧伤沮丧很是不以为然。说他“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王勃二十八岁就死了,贾谊死的时候也才三十三岁。这当然很令人惋惜。只是,虽然“天于绝代偏多妒”吧,毕竟也还有东坡先生这样满肚皮不合时宜,命途一样多舛,但却履之如夷,得享天年的。
   
    2009-01-08
容淡华伫,材不材间。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但为君故在2008-10-29 14:40:24的发言:

此文很好,有沈从文的风格,欣赏。但好象在什么地方见过。

 

哦,过奖。:)什么地方呢。:)

容淡华伫,材不材间。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