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棠依旧 于 2012-6-5 23:56 编辑
四
既然是文学创作40周年,诗人、作家们当然有话要说。然而要说的话太多,只好每人限时12分钟,王端诚就《陈仁德诗词钞》也只好作概说了。他盛赞陈仁德好古却不守旧,为时却不媚俗,代表着当代诗词健康发展的正常趋势。
“《探艺卷》实则仁德历来悠游于文学的海洋探骊所得之珠,值得珍视。”万龙生认为,没有当年的白居易研究者陈仁德,便没有后来的优秀诗人陈仁德。并断言陈仁德与白居易的关系,是下一个可待研究的课题。
准备了洋洋洒洒1小时的发言,被限定在12分钟以内,让人多不尽兴啊。黄兴邦实在无奈,唉!选重要的说吧,他将《随笔卷》精确定位为“记录社会的档案”,有着极其广阔的审美空间和启迪读者的思想空间。
彭君洋坦言,当他一拿到《歌哭卷》时,就被扉页上的一行字震撼了:“谨以此卷献给那些曾经被侮辱与愚弄的人”,他赶紧洗手恭读,生怕自己抽烟的手弄脏了这卷圣洁的书。他为作者的凛然正气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而动容。
林亚才的发言像诗又像散文,美极了,听他的发言,有着双重的享受。他称陈仁德的《家族卷》巧妙地理清了爱家与爱国这一辩证关系,是“率真的人讲的率真的话”,是满含血泪写成的。
也是乡土作家,号称“江北通”的姜孝德对《乡土卷》当然看好,他评价史志性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其突出的特点,传奇细节是其内容的坚实支撑。
李玉生谈《纪实卷》则用了两个关键词:“责任”与“优美”,陈仁德用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良心书写此卷,真实是它的灵魂。
临近尾声,发小傅国洪有一肚子话想说,今天他把儿子傅小聪也带来了,要他见证陈叔叔的艰辛与成就,因为他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60年前这个季节,他和陈仁德诞生在忠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没有谁比他更了解陈仁德了。他们共同经历了成长的烦恼、不公的待遇和生活的磨难,唯一不同的是仁德有着家族基因,有良好的家庭熏陶,有不甘平庸的动力。假如以浓度来形容一个人的生命,陈仁德的生命无疑是最精彩,最浓的。他在玩耍的同时也看书背诗,在无书可读时不惜踏破铁鞋去寻找,他活出了双倍的生命,这就注定他与众不同。
杨启宇作了总结性发言,他代表四川省诗词学会热烈祝贺恳谈会圆满结束。性情耿直的诗人极富正义感,他悲怆地喊道:“陈仁德取得这样的成就,让我们看看是在什么情景下取得的?去他40平米的家看看就知道了!”他呼吁有关部门能给予坚持本土文学的创作者多一点扶持。他回想22年前,那个一心求学的翩翩美少年,转眼已是年满花甲,虽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可这中间所付出的代价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诗人的心在滴血。众所周知,这是一段从忠州出发的文化苦旅,从陈仁德花白的头发,饱经沧桑的眼角,从他至今40平米的蜗居,我们不难看出这苦旅有多苦。但是,从他时常上扬的嘴角,从他与诗友举杯的吟啸中,我们又分明看到这旅程是多么快乐。谁能想到,一个曾经连初中都未读完,其后20年辗转在社会底层的人,如今会是国诗的领军人物之一,不仅在诗词界享有极高威望,在散文领域也是畅怀驰骋的人呢?杨启宇不无欣慰地说这部文集是对飞逝的岁月最好的回报,足以报答国家,报答民族,报答苍生。
作为主人公此刻应该站起来致谢辞,可是陈仁德忽然发现今天自己的嘴特别笨拙,他重复着开场时说的话,一遍遍感谢大家对他的厚爱,说拥有这些肝胆相照的朋友此生足矣,说这些朋友是他非常珍贵的财富。感动已经让他有些语无伦次了。
文人的宴会没有大呼小叫,更没有猜拳行令,12桌酒席坐得满满的,诗友们有的相见恨晚,有的举杯相互祝福,还有的约好饭后到会议室挥毫泼墨,一片祥和让人心里暖融融的。我们这桌9人,除尹贤夫妇和一个忠县的朋友,其余6人全是“东方”诗友。夏子第一次见到论坛这么多诗友,兴奋地拿出相机一阵狂拍,等回成都后才发现自己操作失误,全部片片遭“洗白”,懊恼了好久(这是后话)。尹贤老先生掏出小本本,请东方诗风的网友留下真名实姓和电话,声称要做论坛的粉丝,随时欣赏各位的大作,他谦逊温和的神态令人心生敬意。
走出餐厅,刚到拐角,就闻到“一得阁”的墨香,诗人们早已按耐不住激情了,趁着酒兴,他们纷纷亮出绝活,或行云流水,或大气磅礴,没有印章怎能难倒他们?就用手印代替!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潇洒,那么让人尽兴。仁德夫妇看在眼里,醉在心头。
啊!恳谈会的又一个高潮已经在会议室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