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新诗:用现代汉语写作的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要求的诗歌。  
------我赞同这句定语!
遇合随缘,奋力向前;经磨历劫,始归自然.

TOP

  孙先生:我们这里谈的问题是现代民歌算不算新诗。您自己说的:新诗是“出现于新文化运动中”,所以我说 ...
丁鲁 发表于 2013-9-10 15:58



  新诗与古诗主要的区别在于古代文言与现代白话之分,现代民歌现代白话气息之浓厚,已经明显不同于新文化运动以前的民歌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越来越大。当然,其中边缘地带总是有的,不排除少数民歌与古典民歌相似,这与部分新诗〔特别是早期的新诗,如胡适的尝试集〕与古代文言诗相似,道理是一样的。
  新诗也是汉语写的,不可能横空出世的,同样也会继承发展古诗的很多合理内核的。
  此外,现代民歌这种文体本身可以认为是一种“边缘地带”的文体,部分作品与古诗相似,部分作品与新诗相似。从现代白话气息之浓厚这个角度看,还是偏向于现代新诗。

TOP

  孙先生:我们这里谈的问题是现代民歌算不算新诗。您自己说的:新诗是“出现于新文化运动中”,所以我说现代民歌不属于新诗,因为它是发展而来的。

TOP

  

回复 40# 丁鲁


   文体的边缘地带总是有的,现代白话与古代文言也没有绝对的界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除了“举头”一词有些文言文气息,其余三句你说它是现代白话还是古代文言文呢?
  又如诗酒兄的《过金城江》“四十四年前路过,曾醉于一江绿波,喜今朝清波犹绿,叹满头黑丝已皤”,你说它是现代白话新诗?还是文言古诗?
  由此可知,古诗新诗的分类,无论大家如何挣扎,只能是概而言之的。既然是概而言之,最好选用比较简明的边缘地带较小的分类方法为佳。至于边缘地带,大可忽略不计、不必深究的。

TOP

  现代汉语是从近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并不是五四时期突然产生的,只是五四以后成了法定的书面语言。所以现代白话的民歌也不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只不过没有大量收集和整理罢了。
  不是说新诗诞生于五四时期吗?使用现代汉语的现代民歌就不符合这一条。“小白菜,地里黄,三岁两岁没了娘”就不是五四时期产生的,而是比这早得多。

TOP

回复 38# 丁鲁


  把民歌纳入新诗,能保证分类标准的科学性,逻辑的一致性。这并不影响文人诗向民歌学习。新诗内部有各种亚类,亚类之间同样可以相互学习的。
  这个问题其实同样存在于古体诗里面。古体诗里的古风体,同样有民歌和文人诗,近体诗里的绝句有律绝和古绝,部分古绝就是民歌,文人诗总是不断从民歌里吸取营养的。

TOP

  答孙先生:
  现代民歌(不包括创作诗歌中的所谓“民歌体”)是否属于新诗,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民歌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创作诗歌。它不光是集体创作,而且经常是在变化中。我们平常在民歌集子里头看到的,不过是某次采风的记录。下次再去记录,也许它连词带曲都已经变了。把现代民歌和新诗区分开来,所谓“学习民歌”就比较清楚了。

TOP

又:口语也可以书面来写,口语也可以入诗。但这是诗歌语言风格的问题了。
丁鲁 发表于 2013-9-9 22:25



    事物往往有中间状态,书面语与口语也应当存在中间状态,不能截然分开的。“文体种类之间,存在着一些跨类的边缘形态,它们处于若干种文体重合、交叉的模糊地带之中”,完全用口语写作的诗歌〔如一些原生态的民歌〕,一旦印成书,它们已经处于“边缘地带”了,至于仿照口语写作的文人诗尤其如此。

TOP

一、白话有“近代白话”和“现代白话”之分。我们说的是现代白话,也就是现代汉语。至于“口语”,那是另外 ...
丁鲁 发表于 2013-9-9 22:21


  我的看法是:
  文体分类的逻辑规则之一是“单一性”,所谓单一性,指在一个文体分类体系中,分类的标准只能有一个,并且前后贯一,不允许同时存在两个以上的分类依据。
  新诗、古体诗是形式体裁的分类,其分类标准只能是体裁形式,不能是时代或者作者。譬如古人创作的近体诗和今人创作的近体诗,都应当属于“古体诗”而不是“新诗”。
  现代民歌也是创作诗歌,只是作者大都不是个人而是集体,而民歌体诗歌的作者是个人。如果二者的体裁形式完全相同的话,就应当归为一类;不然,形式体裁完全相同的民歌作品和民歌体作品,竟然分属两种体裁就不恰当了。

TOP

又:口语也可以书面来写,口语也可以入诗。但这是诗歌语言风格的问题了。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