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文笔洗练,简洁,读来身临其境。欣赏、学习!
水若寒 发表于 2014-2-10 15:57


感谢水斑的鼓励与支持!马年吉祥!

TOP

流连忘返之余,不禁沉醉其中,好一阵痴心妄想,醉呓喃喃:有朝一日,归隐世外,“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 ...
雁语 发表于 2014-2-10 07:16


嗯嗯,还是姐最懂我!其实,所谓真情实感的表达,未必只是花里胡哨辞藻的堆砌:)

TOP

文笔洗练,简洁,读来身临其境。欣赏、学习!

TOP

流连忘返之余,不禁沉醉其中,好一阵痴心妄想,醉呓喃喃:有朝一日,归隐世外,“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足见淳淳爱自然之心、返自然之意。淳淳不虚此行。
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    ——海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TOP

本帖最后由 轩辕淳淳 于 2014-2-9 23:18 编辑
文笔有些平淡,是否缺少情与意?
徐树爱 发表于 2014-2-9 21:38

谢谢徐版关注和点评!
嘿嘿,平平淡淡才是真嘛:)

TOP

文笔有些平淡,是否缺少情与意?

TOP

(五)春光明媚醉兰亭
  “江南人留客不说话,只有小雨悄悄下”,此言看来不谬。自入越起,天空一直云迷雾锁,密雨纷纷,不想返京当日终于日露欢颜,天公既已端恭送客,该是打道回府之时了。然幸得傍晚方才启程,即偷得最终半日闲暇,前往兰亭拜谒书圣,以足吾等附庸风雅,仰慕国粹之心,成就浙行无存抱憾。
  兰亭内明媚春光。翠竹翳翳,芳草茵茵,山琼水碧,柳绿花红,宛若一幅巨大山水画卷。徜徉其间,身心舒畅,思绪高飞,真乃景在身边走,人在画中游。
  “卡片”大显身手,依游序记载下林林总总:“鹅池”不虚,有白鹅戏水迎宾客;“兰亭”不谬,有残迹为凭昭游人;右军祠里,青气袅袅,皆因书圣洗墨池中殷殷涮笔;御碑鼎立,直气森森,只为祖孙中原大地同慕羲之。十八缸前,旅人撸臂挽袖,妆模作样,清水沾笔摹圣迹;流觞渠边,游客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席石而坐诵诗词。。。
  举目顾盼,见高处有小门通向院外,拾阶而上,前方又是一番天地。望远,崇山峻岭,绿郁葱笼;近观,三折石桥悬架一片水域之上,彼岸一派醉人心脾,摄人魂魄田园风光,真个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青笋遍地,菜花金黄。。。。流连忘返之余,不禁沉醉其中,好一阵痴心妄想,醉呓喃喃:有朝一日,归隐世外,“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四)循桥观绍兴
  古越绍兴,水道纵横,素有水乡之称,桥都之誉。据载,清光绪年间,仅7.4平方公里越地,竟有桥梁229座之多。各色桥等连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谓“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百年后曾再做统计,数量竟已过万,“万桥市”就此名副其实。
  此番一行三人,恰皆有好水之心,于是牵强附会圣人“智者乐水”之古训,以水为脉,以桥为轴,承天降甘霖,沐古朴民风,走街串巷,安步当车,穿堂过户,随遇而安。既感受当地乡韵、乡俗,又充当智者,何乐不为。
  有道是:“桥下游船慢,桥上故事多。”此番循桥游走,厉逢雨、霁两个时段,虽挂一漏万,但仅就区区为时,终归是殚精竭虑了。立桥赏景,身在景中,历数所经,所念种种:放翁桥上叹“东风”;八字桥畔赞神功;广宁桥上箩满忙晾晒;东双桥下挥棒洗衣人;题扇桥遥思佑军行善;禹会桥钦佩先知爱民;探花桥感念读书有用;石板桥体味吴王艰辛。。。然阅尽前般殊自回味,最是有趣,仓桥水面,乌篷船内,美人雨中把伞,悠哉游哉,如痴如醉。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三)雨中游沈园
  提及绍兴古城,不慕圣人不羡贤,身为一介女流,最是一往情深欲往寻访探望者,便是那悠悠沈园乃至流连于兹的一对千年怨偶了。真可谓,故园一隅,承载千般离愁别恨,宋词一双,倾倒万枚才子佳人。两阕自儿时便耳熟能详,至今仍萦绕于心的《钗头凤》,真乃珠联璧合,千古绝唱。古往今来,令多少痴情儿女柔肠寸断,珠泪沾襟。而今慕名园中,怎不感慨万千。。。
  漫步其间,有异景得见。古诗作墙,渐成碑林长亭,诸多木制牌笺参差披拂,蜿蜒悬挂于檐下。近前细观,通通寄情之笔,皆为亲朋故旧所书。览罢不禁襟怀有感,沈园依旧,然光阴荏苒,物换星移。就此“万籁霜天竞自由”之当下时代,终归是,旧貌已去,新颜辈生了。故此,随缪做《钗头凤》一首,以录此番故园之游。
  钗头凤--游沈园
  紫藤娜,黄梅络,伞掩游人花簇过。
  雨声潺,鸭身旋,满眼新绿,游兴阑珊。
  酣,酣,酣。
  石仍断,墙如昨,墨痕犹在情深锁。
  故池妍,柳堆烟,怎堪萧瑟,一晌贪欢。
  瞻,瞻,瞻。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二)走访两处名人故里
  古越绍兴,乃历史文化名城,地灵铸人杰,素有“鉴湖越台名士乡”之称,故有诸多名人故居留存至今。因留越时日有限,只得删繁就简择而访之,以略表敬仰之心。
  冒雨先访鲁迅故居,世纪砖手,文化先驱,自然不可怠慢。况且当地政府深谋远虑,门票只认证件,不受纹银,难怪游人虽个个雨笠烟蓑,却依旧兴致勃勃,络绎不绝。似这等略施欲擒故纵小计,既博得昌明美名,又赚个盆满钵满之举,怎不为人称道,不愧圣贤之乡,礼乐之邦。
  周家“老台门”于裔公子树人有十三载之缘,庭大宅深,院落次第六进,房舍八十有余,院中山石跌宕,树木多姿,亭台楼榭映水生辉,而据闻原是复建结果。既如此,意会便可,然穿堂走室匆匆而过中,仍不忘刻意瞻望三味书屋,只是书桌之上“早”字仍在,却未闻书声朗朗。出得庭间,寻看因周氏子孙之大作而举世闻名百草园,真真百闻不如一见。但见菜畦碧绿,菜花茂盛,可惜阴云密布,细雨霏霏,肥胖黄蜂无法伏落叶上,蟋蟀、斑蝥、蜈蚣无从跃然田间,传说中美女蛇仙更是无影无踪。。。游罢拜别,殊自沉吟,如此高门大户,富贵之家,若不中途败落,家道衰窘,似这等豪门公子周家先生,又何来这般满腔戾气,卓著砖功呢。
  访罢树人,又探鹤卿,今番有缘越地,吾辈虽自知不堪造就,一事无成,然得遇老校长府上,无论如何定当厚颜登门愧拜。
  笔飞弄中,明清台门,蔡氏故里,翰林之家。虽比之周氏深宅大院及门前车沸马喧,则倍显简易清冷,然并无碍英年才俊科场平步青云。少时中秀,青时中举,二十有七已成“声闻当代,朝野争相结纳”之一代名士。
  心存敬仰,循序一一瞻看,行至母校专目,自然倍感亲切。遥思当年,一代鸿儒是如何“知清廷之不足为,革命之不可已,乃浩然弃官归里,主持教育,以启发民智”,从而以国为己任,义无反顾临危受命,任北大校长一职,随推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学风,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摇篮。“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先有蔡元培,后有北大”,名副其实也!
  学览之中,惊见两帧旧照,方晓端倪。却原来,母校首批女生中,八之有五竟为同门大师姐是也,心中不由生出几分欣然。想象一代才女身着旗装,热议“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模样,不禁哑然失笑。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