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继承学习传统的极力鼓吹者。但是,继承传统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如向古代诗词学习等等都是。从当代民歌民谣里吸取养分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 我不过是想说明这一点:我们对于当代民歌民谣在新诗形式发展中起作用的位置,也应当有个正确的评价。我个人认为,把它们看成是新诗形式发展的最主要的源泉,这种期望值是过高了,六○年代诗歌界的大规模的采风运动和新诗创作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今后是实践是不是会继续做出证明,我们且拭目以待。 毛泽东主张向民歌学习的主张并不算失误,因为古代民歌民谣曾经对古代诗歌形式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甚至是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在现代社会里是不是仍然如此呢?这是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双管齐下予以探索和研究的。所以60年代广泛地搜集民歌民谣也功莫大焉,不通过这样大规模的现代采风运动,现代民歌民谣是不是仍然是诗歌发展的源泉,谁也无法下结论的,这只能靠实践来证实。 然而从那段时期的实践和探索,已经从实践中证明了当代民歌和民谣〔特别是农村里的〕的形式已经很难给新诗带来多少新鲜血液了。究其原因是影响农村民歌和民谣的古老的大农业劳动结构正在逐步解体,新型的现代化的农业结构正在逐步形成,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那种因旧农业劳作节奏所影响而产生的五七言式的音乐诗歌节奏,自然会由更新的节奏形式所替代,这也是社会的进步。 从诗歌形式本身发展趋势来看,诗经四言诗是朗诵句型,而之后五七言吟诵句型曾经一度在诗坛占绝对优势的主导地位,接下去是宋词体和元曲体则改变了这种吟诵句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是朗诵句型和吟诵句型相辅相成了。新诗发展史里,朗诵句型又重新成为了诗歌形式的最主要句型,吟诵句型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形式了。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三字尾的五七言吟诵句与现代口语的语法结构矛盾比较大,这也是它只能成为辅助形式的根本原因。而当代的民歌和民谣仍然是那种五七言为主的原始形态,这也决定了它们不可能再成为新诗借鉴的主要体裁了。 当然,吟诵句仍然是新诗句型的不可或缺的辅助句型,所以研究学习民歌民谣仍然是很有必要的。我也赞同和希望大家在这个工作中做出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