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能视规则为烦琐。

古今中外的格律诗的节奏地是以音步为基础的,所以要建立白话体新诗的格律规范首先就得把音步的划分弄清楚。音步是译名,也有叫音组或音尺的,大约是何其芳开始吧,称之为“顿”,顿即朗诵时主要依据内容,因为换气、达意的需要而作的必要的停顿。陈本益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又称为“顿歇”。

我赞成逐明兄和齐云的意见,新诗的顿以二字和三字为主,助词可以根据情况灵活掌握,或附于前,或依于后。附于前比较普遍,如“洁白的/雪花/飞舞”,依于后则是为了避免四字顿的手段。如“我爱/紫罗兰/的高贵”。事实上,这种办法古已有之,如“黄河/之水/天上/ 来”,“在河/之洲”是也。凡是是了四字的词组,都可以分解为二、二两顿,或者将其首尾二字归前或靠后的。这是根据我长期的实践得出的结论。

其实,自由诗也应该分顿的,只是目前的诗坛普遍为不讲节奏的恶习所蔽,没有人注意及此罢了。自由诗与格律诗的分野,不怎样诗行是否分顿,而在于分顿是否有规律可寻。

TOP

这个讨论很好,孙逐明先生的见解已很成熟。这方面我认识的不多,但承认二字顿、三字顿是朗诵或吟咏的基础,其他字数顿也可根据表达的需要而使用。我甚至认为,有时还可把一个语句不停顿的朗诵或吟咏出来,尽管它是有二字、三字或其他字数顿组成。
欢迎光临“中国格律体新诗网”!http://www.gltxs.com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先简单说几句。〔以后我再作详细的全面的论述〕
  关于音步的分割,我在《新诗格律简明手册》是这样叙述的:汉语诗歌有两种句型:两字顿尾的朗诵句和三字顿尾的吟咏句。前者如“我不是|什么|诗人”;后者如“抬头|看见|青藏雪”。古诗是吟咏的,吟咏类似于唱歌,由于有音乐的协助,句首句末可以有一字顿,如“白日|依山|尽”、“念|柳外|青骢|别后”。新诗里则应朗诵成“白日|依山尽”、“念柳外|青骢|别后”。一字顿只有被三字顿“挤”出来时才独立存在,如“当|初春的|野草|发了芽”、“神姿|仙态|桂林的|山”。古诗音步在吟咏时有几分形式化处理,如“烟花|三月|下|扬州”就被吟咏成“烟花|三月|下扬|州”。现代汉语出现了大量多音节音步,朗诵时也应形式化处理成两字顿和三字顿的组合,其间顿歇可若有若无,一如音乐的连音符。例如:“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另外,句中一字顿有损节拍感,如“老人的|牛|归来了。”“牛”最好改成双音词“黄牛”;或者形式化地朗诵成“老人|的牛|归来了”。前者最佳,后者从权。总之,除了句首和句尾可以是一字顿外,句中则必须是二字顿或者三字顿。
  我主张汉语诗歌的句中全部应当是两字顿和三字顿,一字顿只能处在句首或句末,其理由如下:
  1、汉语词汇与实际口语的顿歇并不完全等合,它们之间呈现复杂的关系。
  首先,人说话总是要说得顺口才感到舒服,在正常的说话方式里,受发音器官的生理限制和说话者的心理需求,两三个字音作一次顿歇最为上口,句子里一个字音之后是很少作顿歇的。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这个原则说话的。例如句子“今天他来了”,一般不会根据单词的分割读成“今天~他~来~了~”,而是读成“今天~他来了~”〔“~”表实际的顿歇〕。
  另一方面,为了特殊语气表达的需要,几乎又可以在任何字音后面作顿歇,如上面的句子完全可以读成“今~天~他来了~”或者“今~天~他~来~了~”……。又如“我们要耐守在高墙的监里”,按照词汇的划分是“我们/要/耐守/在/高墙/的/监/里”,根据词组的语法附着关系,似乎应当读成“我们~要耐守~在高墙的~监里”,实际上却会读成“我们要~耐守在~高墙的~监里~”。这里的介词“在”虽然和“高墙的”分开读了,由于顿歇是很短的,根本不会造成什么歧义而影响听者的正确理解。
  2 、句子“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一般情况下是这样作顿歇的:“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这种读法似乎支持句中有“四字顿”、“五字顿”的主张,可是大家必须明白,“顿歇”并非“音步”的必要条件;“是白石的”虽然中间没有顿歇,却应当看成是两个音步的。
  因为音步就相当于音乐的拍子,在一般情况下,音乐里每一拍后面都有些许“拍歇”,可某些延长成两拍或多拍的音符,却只是占有两拍或多拍的长度,内部每一拍的后面是没有“拍歇”的,例如这样的乐句:
  3563|12-3|5---|
  这是四分之四的节拍,第一个小节里的四拍,有相应的四个“拍歇”;第二个小节里就只有三个“拍歇”,“2”占两拍,却只有一个“拍歇”;第三个小节一个音符就占四拍的长度,却只有一个“拍歇”。
  这些一个音符延长成几拍的节奏,之所以不会被听众误会成一拍,是有大量一拍一歇的节奏支撑的缘故。
  同样,“是白石的”虽然中间没有顿歇,可占有两顿的长度,就相当于音乐里的延长音,是应当视为两个音步的。其余的多音词和多音词组都可以此类推。当然,我们必须采用大量的两字顿和三字顿作为作为这种变式的支撑。
  多音词或多音词组音步的形式化处理有很多优势,一是这种处理能加强诗歌的节拍感,二是让大家有共同的统一的音步区分方式,减少分歧,有利于新诗格律的成熟,三是这种音步的形式化的处理,给汉语里不断出现的多音词入诗开辟了道路。
  
  按:理由还有一些,暂时先说这两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29 16:58:09编辑过]

TOP

我当然有自己明确的主张,在我的诗论中早就明确提出过,不过要论证这些主张得费较多的口舌,我们慢慢来吧。

再说,我也只是一家之言。

TOP

孙兄还是把我的那些废话删了吧,我回到家仔细想想,有太多不对的地方。
“词是天然的音步”就是有错误的,这两天倒是想出几个规律,可惜字数太多,我没时间打上来。并且,看孙兄的口气,显然成竹在胸,就麻烦孙兄指教了。

TOP

按:我把被误删的帖子补发于下:

沧海曾经:

词是天然的音步,不能生拆开词,将词素划给别的词,那样就会带来歧义。而只有一个词素的词,本身可能就有两个或三个四个音节。无论多少音节,都只能是一个音步。这个大家都不可能有什么意见。 关键是虚词,助词之类,这样的词都可以归入前一个词中。比如“我”和“的”“我们”和“的”。我是单音节词,而“我们”是双音节词。在保持词的完整性的原则下,不能将“我们的”如此划分“我/们/的”他的天然音节是“我们/的”。但词是最小的单位,我们可以将虚词,助词依附于前一个词,那么,这实际的两个词就可以是一个音步。

“我们要耐守在高墙的监里”是有如下的词组成“我们/要/耐守/在/高墙/的/监里”按这个原则就可以划出以下音步:“我们要/耐守在/高墙的/监里”而不是如齐云所说,虽然最后的划法一致。

至于“这”“那”之类的,是在实词之前,就划为一个单字单音节音步。而在习惯上,大家都是那么读的。

孙逐明:

我作几个提示,供大家思考: 1、词是意义上的分割,而音步是听觉上的分割,二者并不完全等同。 2、音步相当于音乐中的节拍,停顿〔即我们常说的“顿歇”〕并非节拍的充必条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6 21:45:40编辑过]

TOP

俺凭感觉呀. 俺觉得能构成一个意义上比较完整的词,这个词就叫个"步"了. 呵呵. 别笑我..[em04][em04]

TOP

请大家继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7 21:51:50编辑过]

TOP

没这个能力引经据典,但可以补充一些理由:

对新诗音步划分的意见: 1、共有四种音步:二字音步和三字音步是基本音步,一字音步和四字音步是辅助音步。

理由:不同于古代汉语一个字即能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如朝辞白帝彩云间,朝是早晨,辞是离开,间是中间),现代汉语多是两个字组成一个词,表达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与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虚词大大增加,如二字词组后加上的、地、得等虚词就成了三字词组。所以,现代汉语词组,最多的就是两个字或三个字的,理所当然,二字音步和三字音步也就是基本音步。验之于诗,相当一部分格律新诗完全由二字音步组成,也有少数格律诗全由三字音步组成,但一字音步和四字音步不能单独组成诗篇,所以决定前两者是基本音步,后两者是辅助音步。

2、新诗音步划分遵循这几个原则:一是主要按词的意义和语法来分,二是有少量诗句朗读停顿与语法、内容停顿不一样,这时候要适当照顾到朗读停顿,三是尽量划成二字音步和三字音步的基本音步。从这三个原则,可以推导出一些具体规定,如:虚词(如“不但”、“那”、“所”)、助词(如“的”)一般不单独划成一个音步,而是与其前或其后的实词划在一起;“一无所有”这样全由实词组成的四字成语,应划成两个二字音步,只有“是白石的(坚贞)”这类含有虚词、助词的四个字才有必要划成一个四字音步等等。

一是主要按词的意义和语法来分--七律、七绝等近体格律诗,是种高度形式化的诗体,表现为顿脚是固定的,也就是说节奏是固定的,形式与内容脱离。新诗格律还处于摸索、创立阶段,目前还不可能(也不应该)形成与内容脱离的固定形式,所以格律新诗音步划分主要是按词的意义和语法来划分。
二是有少量诗句朗读停顿与语法、内容停顿不一样,这时候要适当照顾到朗读停顿--存在少量汉语句子,一般是书面语,其朗读的停顿与语法、内容不一致,对这样的句子划分音步,要照顾到朗读习惯。如“我们要耐守在高墙的监里”这句,按语法来分音步,就是“我们/要耐守/在高墙的/监里”,但按朗读习惯来划分更佳“我们要/耐守在/高墙的/监里”。“在”跟在动词后,可能都需要这样处理,如“我走在/大街上”,而不能分成“我走/在大街上”。
三是尽量划成二字音步和三字音步的基本音步--节奏的形式,固然最依赖于朗读的停顿,但也与每组音的长短有关系,这类似于音乐里的“拍子”音值是等长的。虽然现代汉语新诗目前还做不到每步音值等长,但应该尽量向一样长靠拢,这样才有助于强化诗的节奏感。所以反对有五字以上的音步,五字词组与二字、一字词音值长短差别实在太大,对节奏的破坏会非常明显,同理,全是实词的四字成语也划成两个二字音步比只划成一个四字音步更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7 20:24:26编辑过]

手握灵珠,心开天籁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