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有经验的歌曲作者,都是把歌词反复朗诵,从歌词的感情波动和歌词的声调语调里寻找旋律的动机,以此为主旋律予以发展而成。

比如电视剧聊斋里的插曲的主旋律,作曲家就明确地告诉大家,它是模仿山东话的“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的声调和语调而成。

TOP

认为诗词入唱,平仄就失去了意义,这是你对歌曲音乐不了解的缘故。平仄就是高低抑扬,若与曲调旋律的高低抑扬相悖,轻则吐词不清楚,重则把词唱倒。周德清在《中原音韵》里就经常讨论四声和戏曲音乐的关系,四声和平仄哪能与音乐没有关系呢?

TOP

平仄相间是美的,但也可以用连续的仄声表达急促的语气,或让语意一气呵成;用连续的平声表达轻灵活泼或平和的意境。作诗写词,第一是意境,第二是用字的生动、准确、形象,韵脚和畅,第三才是平仄,而且不能因式伤意。太过于片面追求形式对艺术是伤害,在艺术大众化的今天更会阻碍艺术的发展。被誉为唐七律巅峰之作的崔灏的《黄鹤楼》,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从对仗尤其是平仄上看简直出格,前句一连的仄声,但因整诗意气相贯,描写生动,情景相融而成千古名句。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句,“明”字处应为仄声,也不入格。于此,又产生了所谓“拗救”的方法,好像能将出格变成不出格了,其实出格就是出格,拗救只能是将出格处变得读起来似乎通畅一些而已,并不能掩饰其出格之本质。这显示出两点信息,一是古人允许出格并适当补救,二是仍然将文字意境重要性高于格律之平仄视为创作的原则。创造并将格律诗写到极至的唐代诸人尚且灵活通便,今人何至于食古不化,贻笑大方。格律诗如此,古词的平仄意义则更为次之。 如果格律诗或词要在现代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的话,变化斟酌,适当摒弃平仄的约束,在不伤文意的前提下尽量顾及平仄,是一个明智之举。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古诗词是能够入乐而唱的,诗有吟诵之说,吟不是唱,是拖长了字音,改变了音调的,吟到得意之处还要将音抖几抖。词也有倚声填词之说,实际词牌就是一首已经谱好了的曲。古诗词一旦入乐,其声调之性质便不复存在,平仄也就失去了意义,仅在以纯语言形式存在下,平仄才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其美学特征却不一定是必须具备的,即古诗词创作中声调的作用主要应该是限定一个字,仅凭阅读就能判断出来,而不是非得在这个位置上固定平或仄,这方面的要求显然不应该像建筑为了对称美而严格要求一样。一个著名声乐家在教授怎样唱出“琴手”和“禽兽”的区别时,要求前者以软起,后者以硬起来区分,软起是发音时由弱到强,类似于阳平音或上声,硬起是指发音时突然将声均匀发出,类似于去声的发音,这是用音强去比拟于音高,也说明汉字入乐已经失去了声调的意义。强行的程式化的要求,往往会限制艺术的发展。以音乐为例,远在7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就可以吹奏出多个音,据专家考证,在创立十二平均律(即一组八度音平均分成十二个半音,八度音是指一个音和它的二倍频率音之间的跨度,如现定的钢琴中央C频率为261.6Hz与523.2Hz的音构成一个八度音)之前,古乐音中一个八度音也有分级谈及七个音的,在这之后更应该明白其理,但古乐音将一个八度音分为宫,商,角,徵,羽,与西方相比少了fa和si,它使创作简化并程式化,但也限制了创作的自由,遏制了创造力,大大降低了音乐的丰富性。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以下是引用诗酒自娱在2006-2-16 8:29:17的发言:

讨论这么久了,才来看。好热闹哟。家现象!说明大家关心。 我觉得,确实是真理愈辩愈明,各位的已经越来越接近了。 我认为,韵的问题已经很清楚了:双轨制,各行其是,自得其乐。不要惟我独尊。 声律问题,平仄是要讲的,但是我早进发表过意见,入声可以不管了(要管也悉听尊便)。照普通话,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不讲平仄也可以,那就写古风(当然也要照古风的规矩。有人认为古风是古代的自由诗,错!中国“五四”前没有什么自由诗),自度曲(反正是自度,随你怎么个度法, 别人管不着,但是喜欢不喜欢,那可是别人的自由)。

就是这么简单,还有什么呢?

基本赞成诗酒兄兄的论述.探讨的是学问(学学问问),是作法,若有争论,某些话出言过激也在所难免.只要不作人身攻击,不是蛮不讲理,应当心平气和讨论举证,暂不统一也不要紧,各自表述,各自实践就是了.

去年后半年上网甚少,一是我们那位柳烟主管管事多了,也把我等弄得鸡飞狗跳,京津沪粤的忙个不停,二是手提电脑老去蓝色快车住院.节前有点安定,几个过往常去的网站也都去打个招呼,就把连文都转去了.不意还有这多分歧.长时不来,变化大呀.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讨论这么久了,才来看。好热闹哟。家现象!说明大家关心。

我觉得,确实是真理愈辩愈明,各位的已经越来越接近了。

我认为,韵的问题已经很清楚了:双轨制,各行其是,自得其乐。不要惟我独尊。

声律问题,平仄是要讲的,但是我早进发表过意见,入声可以不管了(要管也悉听尊便)。照普通话,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不讲平仄也可以,那就写古风(当然也要照古风的规矩。有人认为古风是古代的自由诗,错!中国“五四”前没有什么自由诗),自度曲(反正是自度,随你怎么个度法,别人管不着,但是喜欢不喜欢,那可是别人的自由)。

就是这么简单,还有什么呢?

TOP

*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永不停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史。尤其是代表一国民族文化、语言精粹的诗歌,更是首当其冲

*所谓格律,包括“韵律”(押韵)、“声律”(声调)、“节律”(节奏)、“章律”(章法)、“言律”(定言)、“句律”(定句)、“对律”(对仗),----四声和谐,即声律,表出抑扬,是作者情感的支使,是读者领略的再创作,是作品内在的表达要求,怎能由千古不变的死式呢?况,它如衣如履,要适体合脚,为人服务,削足以适履,为衣来决定增肥减瘦,是人之不取,若有人今天穿着杜甫的衣衫在大街行走,才真有轰动效应呢!

许多谈改革的一提平仄则退避三舍,讳莫如深,而遵古者,就拿这个平仄量诗,这本来就是偏颇作法,四声在人之口,抑扬存于吟咏,若是谱曲传唱,还要按曲声变字调,那有那么神秘?我要问的是,创作诗词,是不是表情达意言志为主呢?一个人的人格不是相貌决定的,一个人的品德不是衣履决定的,诗怎么能本末倒置呢?

古风(有几解),它遵从创作规律,崇尚自然(暂停)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以下是引用霜林醉在2006-2-13 23:50:37的发言:

1.格律只是最基本的东西,可以说是小菜一碟,----格律这碟小菜,古今的味变了,且格律不能涵盖古典诗歌.大大小之说是各人的认识,在我看来,它并不象有些人吹的那么重要,音韵是为诗所用,但音律不是诗,本就是小菜,亦或调味品而已.

2,把格律对写作者的束缚过分夸大是不切实际的,----这句说的对

3.成熟的作者不讲格律反而不习惯,谈不上什么困难.----这句太狂,先生以为杜甫们成熟吗?他是"两句三年得",似乎不易.

4.毛老爷子说它束缚思想,你以为如何?想见你高于毛的大作?你不怪罪吧?!

1,音韵是为诗所用,但音律不是诗——完全正确,只是应该补充一下——没有音律就不是诗。

2 ——同意

3 "两句三年得"——是说写诗难工,不是说格律难掌握。

4 毛老爷子说它束缚思想——你不说毛老爷子还好,说起他我就恶心。他的诗只是很一般的水平,我不想评价他。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qnb413.blog.163.com

TOP

1.格律只是最基本的东西,可以说是小菜一碟,----格律这碟小菜,古今的味变了,且格律不能涵盖古典诗歌.大大小之说是各人的认识,在我看来,它并不象有些人吹的那么重要,音韵是为诗所用,但音律不是诗,本就是小菜,亦或调味品而已.

2,把格律对写作者的束缚过分夸大是不切实际的,----这句说的对

3.成熟的作者不讲格律反而不习惯,谈不上什么困难.----这句太狂,先生以为杜甫们成熟吗?他是"两句三年得",似乎不易.

4.毛老爷子说它束缚思想,你以为如何?想见你高于毛的大作?你不怪罪吧?!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以下是引用霜林醉在2006-2-13 8:04:04的发言: 虞廷:

基本赞成微斋的观点.诗词格律是应该遵守的,其实对于诗词爱好者而言,格律只是最基本的东西,可以说是小菜一碟,把格律对写作者的束缚过分夸大是不切实际的,成熟的作者不讲格律反而不习惯,谈不上什么困难.当然,如果你又要想写律诗又怕花工夫去学习格律,那就没办法了,那就最好是不写,更不要去谈什么改革,因为改革是成熟诗人的责任,你连基本格律都害怕,还有什么资格谈改革.过多的纠缠于格律的开放是很无聊的,因为要写出好诗,最主要的不是格律,而是在掌握格律以后更重要的东西,如境界、气格、襟怀等,老是纠缠于小儿科的问题,对诗词的发展与提高毫无意义。为什么不去讨论更高层面的问题呢,朋友们。 

==============================

很高屋建翎的论调.很有教师爷味,请讲成熟的虞廷大作帖出让初学的又谈轮改革的一瞻.

不然更无聊.

先生如果真的想看本人的拙诗并不难,在本论坛就能搜索到,如果还想看更多的可以去搜索<诗刊>和<中华诗词>等.另外还可搜索百度,除了网名外也可以用鄙人的真实姓名:陈仁德.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qnb413.blog.163.com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