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 我是恋旧的人,也习惯先入为主。或许人也都有这样的心理,年轻时代的感觉尖锐,留下的印迹就深刻。那时候形成的观念,认定的事情,极不容易改变。而有些感觉因为年岁的缘故已不太可能再有,在频频忆念中渐成为不可侵犯。 陈奕迅刚出来的时候,有人曾拿他与张学友做比。虽然是说小什么什么的,那也让我感觉不信不屑。总觉得是捧或者是炒。不过后来听过他的一些歌,还是很有味道,叫人喜欢的,如这首《1874》。 其实这是一首很浪漫的歌,基于幻想的东西一般都很浪漫。浪漫而忧伤的情调,正合我的口味。为什么要把那样深沉美妙的感情放在隔世呢?是不是已经不很相信现实中依然会有?我想起大雁在评论我的一首诗歌的时候说:“深沉的感情具有一种古典美。”当时见了,很多感触。是啊,古典美。我们在古典的文艺作品中是熟悉那样的深情的。或白发相期同生共死,或相思成疾郁郁而终,这样的东西,在当代还见得到吗? 真挚的深厚的纯洁的感情是美好的。当这样美好的东西,只能在古典文艺作品中,古人的行迹中去找寻;只能在现今的文艺作品中去幻想,去凭吊。我们是不是应该为此感到一些无奈和悲哀? 而与那些缅怀,那些幻想形成鲜明对照的现实又是什么呢? 姜岩的事件,可能只是一个特殊的个案。而特殊也只在于她最终选择了死亡,她的遭遇可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只不过是她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把人们本来都司空见惯视而不见的事情忽然托到社会的眼前,让大家无法回避这样尖锐的触痛。这件事所折射出来的,其实是一种时代的信仰缺失。所谓的风气,本来就是大多数人的所想所为。假如人心中还都相信都还追求那些真情、美德,怎么会把那些男盗女娼都视若无睹不以为意呢。一个人肯跳出来批判社会,他准是相信自己的品格和精神的力量的。(当然也不排除言行不一,借以沽名钓誉的伪君子。)大多数人的默然和漠然,是为什么?是已经对那些丑陋认同,还是不敢保证自己?姜岩的决绝而去,也许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失望,也是对现实世界的失望。是啊,我们可以说她应该鼓起勇气来继续生活下去。去寻找心目中理想的爱情。但是她是已经不相信那些东西会有了。 艳照门的事件,可能也只是一个特殊的个案。这其中牵涉的方方面面的事情,很多。名人的荒淫无耻是恶劣的,传播者的黑暗心理、普通民众的窥视欲、评论者的表现欲、以及拿此说笑打趣的人们的冷漠无情,无一不恶劣。这件事情使我看到了前所未见的社会的变态,人性的丑陋。超乎一切善良人的想像。 这样的社会现状,很难不让人失望。不愿意正视这样的现实,也只能唱唱《1874》这样的歌,沉湎一下空想吧?即使明知道是空的。 说到此,忽然感觉自己也很像一个空谈者。其实我倒觉得努力去描绘一个梦想的世界,心灵的境界,给读者知道有些东西是美的好的,值得去向往和追求的,这样的事情更值得去做。比一切的泛泛而谈、夸夸其谈都好些。一笑,收笔。 2008-02-2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2 11:21:46编辑过] |